黃李新
【摘 要】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蘇教版選用的古詩詞篇目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經典篇章,蘊含著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了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率,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在各自的崗位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巧妙導入、反復誦讀和由詩入畫三個方面闡述了提高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體會,值得大家深思。
【關鍵詞】巧妙導入;反復誦讀;由詩入畫
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蘇教版選用的古詩詞篇目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經典篇章,蘊含著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以及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為了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率,廣大出海語文教師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在各自的崗位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筆者借此平臺,淺談提高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點滴體會,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巧妙導入,培養學生的審美心境
興趣是學生探究新知識內在需要的外在表現,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于古詩詞創作時間已經很遙遠,許多學生很難自覺自愿地產生學習動機。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探究活動由一種負擔變成一種享受,教學效率同步提高。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事業成功的一半”。所謂心境就是一種在較長時間內影響人整個行動的情緒狀態,能使一個人的活動和體驗染上一種情緒色彩。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可以通過巧妙導入來培養學生學生審美心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其一,激情導入,奠定古詩詞的情感基調。一般而言,教師激情洋溢富的導語可以先聲奪人,一下子扣住學生的心弦,為進一步展開師生互動奠定了情感基調,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對賞析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起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其二,音樂導入,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音樂是人們豐富感情的旋律,是融合思想與情感的美妙境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可以通過播放相應的音樂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諸如引導學生鑒賞杜牧的《赤壁》的導入時,先播放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全班學生情緒高漲,自然進入審美心境。
其三,畫面導入,構筑形象化的情境。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古詩詞既有鮮明的形象性,恰似繪畫一樣,又有深刻的哲理與內蘊。因此,讓學生在鑒賞栩栩如生的畫面中感知古詩詞的藝術境界,更好地掌握詩詞的韻味。
二、反復誦讀,感悟作品的音樂美
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時,不僅要讓他們作品的情境美,而且要在反復誦讀中品味音樂美。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誦讀時,一定要注意停頓、重讀語調以及情感的處理。古詩詞朗讀的節奏一般有規律的,諸如五言律詩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詩可以分為“二/二/三”的形式;至于重讀主要體現在詩句的關鍵詞上,特別是那些能夠體現作者內心情感的詞語;在語調的處理上,要讓學生正確把握節奏上的抑揚頓挫。在情感的投入上,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平仄的高低錯落、仄聲雄健挺拔、平聲流連舒緩”的道理,堅持恬淡自然和深沉悲憤、凄清悲涼與昂揚激越的有機結合。諸如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一句中的“難”、“殘”兩詞表達了作者沉重的離別之情,對自身命運的坎坷感到無比失落,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讀得深沉悲憤。
三、由詩入畫,體驗詩詞的構思美
構思是動筆之前對創作文學作品的總體構想和設計,只有具備完美的構思,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我國古代作家在創作十常侍往往采取由詩入畫構思豐富,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體化。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時,絕不應“高度概括”,而應“充實想象”,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者構思優美,作品具有詩情畫意的特點。譬如,我在執教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鼓勵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想象出狂風肆虐的情境。當學生沉浸在狂風席卷大地的時候,我提出疑問:“作品中的‘我到底在哪里?”學生通過討論后頓悟:第一節雖然看上去描寫“風”,當象外之意是“人”。在狂風的怒吼下,奔波半生的老人何以堪?國破家亡,客居草堂卻被肆虐的狂風所破,胸懷大志而寸步難移的杜甫何以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就是人學,既沒有無“人”的景,也沒有無“人”的物,古詩詞作者創作時的構思都注重虛實相間,情景交融,我們在引導學生鑒賞佳作時可以通過由詩入畫或由內入外等途徑,真正體驗詩詞的構思美。
四、把握意象,感知作品的意境美
所謂意境就是指藝術創造尤其是詩詞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趣味無窮卻又難以言表達的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有機統一,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的激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使詩詞意境的惟妙惟肖的再現出來,順利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之中,從而深刻領悟作品展示的意象與蘊含的哲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積累,不斷提高審美情趣。譬如,我在執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課,先就引導學生找出全詩的意象,即:作者生動描寫的具體事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一共十個事物。接著,我提出問題:“詩人是用什么方法把這十個意象巧妙串聯起來的?通過師生互動新的討論、總結,得出了如下結論:作者以游子的羈旅愁思為線索把它們串起來的。最后,我要求學生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把《天凈沙·秋思》的意境描述出來,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潮流,教育部頒布的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愿廣大一線教師開拓進取,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和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不斷提高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水平,讓學生在體驗古詩詞獨特魅力的同時,探究古詩文內涵的博大精深。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