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琴
【摘 要】2015年江蘇高考歷史卷各模塊分值略有變化;題目設計追蹤熱點,充分發揮以史為鑒功能;試卷命制洋溢著人文情懷,凸顯文明傳承。
【關鍵詞】分值比例;追蹤熱點;考查主干
2015江蘇卷秉承了歷年傳統風格,注重新情境,創設新問題。所選材料閱讀量適中、注重理解。體現出厚重的歷史學科特色,難度設置上,梯度明顯,區分度較高。
一、試卷結構基本保持穩定、各模塊分值比例略有變化
各模塊分值相對2014年不太均衡。表現在選擇題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則40分,占1/3,必修2與去年持平。選擇題有創新,第2題考查史學理論,以往只有主觀題的某一小問涉及。一方面,與兩位出題者的研究領域有關,另一方面,這更加是全國各地高考試卷的大趨勢。選擇題第11題凸顯心態史觀,彰顯人文精神。主觀題部分出現新現象,以往純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題第(1)是政治史,第(2)(3)則為思想史,一方面說明根據命題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設問上微調,另一方面說明出題者想彌補專題教材時序混亂、前后斷裂的不足,凸顯通史的大趨勢。2015年主觀題繼續發揚了以往傳統,中國史偏愛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愛近代史。
二、題目設計主要考核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選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襲傳統,文本為主兼有圖表,要求學生能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選擇題秉承了2014年取消組合題的做法,但恢復逆向選擇題。主觀題尤其小論文進一步開放。學生普遍反映有點難,有幾道題目的答案拿不準。主要因為這些題目無法在教材上“點對點”找到答案,需要充分發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斷。這是一種正確的命題導向,因為歷史思維比記住知識更為重要。第1—5題均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觀題5題中有3題涉及文言文。歷史試卷的“語文化”趨勢非常明顯,教材史實僅僅作為知識背景襯托,要求學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夠有自己的見解。如第21題第(3)問“說明中華文明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特質。”第24題(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這一錯誤的實質。”
三、題目設計追蹤熱點,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以史為鑒功能
2015年江蘇卷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曾說,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今年第21題第(2)考察了理學的積極作用。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甲午戰爭的歷史影響》。子目錄一《甲午戰爭與中日的歷史走向》,子目錄二《甲午戰爭讓中華民族覺醒》。江蘇卷第22題:(1)概括指出威海之戰戰場態勢的特點,歸納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觀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3)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關史實,對“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這一論斷加以說明。高考命題與報紙內容何其相似,也許是偶然,也許是必然。以上兩例說明了歷史學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四、試卷重點考查主干,論證題(小論文題)相對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觀題依舊著重考查了考生對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內容均是主干,沒有細枝末節,如5個大題目分別考查:選官制、理學;唐太宗甲午中日戰爭、工業革命、明治維新。考點雖常見,但立意高,設問新,體現了較高的能力要求和價值取向。答案設置體現歷史學科的探究性、開放性。第23題為論證題今年相對“溫和”,學生普遍感覺有東西寫。
五、試卷命制洋溢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情懷,凸顯文明傳承
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是今年江蘇卷的一個“亮點”。她屬于精神層面,很難量化,但試題設置巧妙,通過閱讀材料讓考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場所,能讓考生感覺到試卷材料的人性美實屬不易。不管是必修試題還是選修試題,都弘揚了人文主義情懷。如選擇題第11題通過兩幅漫畫“疑似‘偷棉花的婦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兒”使學生感受到“下層民眾遭受了沒有硝煙的侮辱與傷害”;主觀題第23題(3)就“大機器生產的非人性”這一觀點,從客觀公正的立場寫一篇小論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為視角,綜合評價唐太宗的“君道”。(4分)這些題目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情感性。這就改變了單一從知識和能力評分的方法,通過高考試題的導向性,選拔出“德才兼備”的人才。落腳點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學生能否心態平和回答問題;態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價值觀方面主要是鑒別考生對學科價值的認識程度。
試題除了高舉人文旗幟外,尤其凸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交融。如主觀題第21第(3)據上述材料,說明中華文明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特質。第24(B)(2)據材料一、二,說明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明的態度上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前后態度產生的原因。(3)據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這一錯誤的實質。這兩則主觀題分別體現了中國文明的傳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傳承如此,學習亦如此,求學者可在探討交流中放寬心態,尊重別人的不同觀點,汲取對方的合理之處,這對治學處世都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民主理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