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從治療走向預防
“4P”醫學模式的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更加強調人的主動性,強調日常生活行為對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性,體現“防大于治”。
中國名醫扁鵲曾說自己的醫術比不上中兄,中兄的醫術比不上長兄。原因在于:他的長兄總是治病于發病前,中兄治病于發病初期,而他卻治病于病情惡化之后。從治療走向預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在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顧此失彼,健康狀況普遍不佳。而更為致命的是,人們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獲知自己身體狀況的相關數據。多數人在無知無覺或后知后覺中被疾病捕獲。從現有的預防手段上看,人們預防疾病的措施還局限在完善飲食、規律生活和適當娛樂等基本手段,更高層次的實時監測血壓、心跳等都不是他們自己能做到的。于是,一些高科技的穿戴型醫療設備應運而生,通過設備和數據,借助數字化、可視化模式,進行生命體征采集與健康監測,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共享,這就是智慧醫療的初級階段。
同時,設備技術的不斷精進,使我們可以抱有這樣的設想:各種無線傳感儀可以把測量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傳送到專用的監護儀器或者各種通信終端上,如PC、手機、PDA等,醫生可以隨時了解被監護病人或者跟蹤研究人群的病情和生理狀況,進行及時處理統計,還可以應用無線傳感網絡長時間地收集人的生理數據,這些數據在研制新藥品的過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微信醫療:
效果如何?
微信自2014年推出智慧醫療服務以來,目前覆蓋了北、上、廣以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多個省市。全流程合作醫院近百家,其中接入微信掛號的有大約1200家,官方表示服務了300萬名患者。從傳統醫院與微信的合作方式上看,目前微信醫療服務方式主要是掛號、支付、醫患溝通等方面。如在過去一年中,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首個打通醫保實時結算,粵北人民醫院首個支持微信離院醫患溝通,武漢口腔醫院是首個微信智慧醫院,佛山中醫院首次完成微信支付,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首個提供就醫深度提醒服務。
微信團隊表示,將持續與合作伙伴深化合作,讓更多北京市民通過智慧“京醫通”,享受“將醫院放進口袋”的微信全流程就診體驗。據了解,微信打算進入藥品O2O領域,用價格優惠和用藥安全來吸引用戶。
微信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從改善就醫流程開始,直擊傳統行業痛點,解決看病“三長一短”問題,即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待時間長、結算排隊時間長、醫生看病時間短。
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可以看作是智慧醫療的雛形。那么,微信智慧醫療全流程服務包括什么?記者了解到,微信掛號,候診提醒;微信支付診間費用,電子報告微信實時送達;微信導航;微信即時通知推送;票據電子化,微信即時通知。另據了解,微信智慧醫療囊括的醫療增值服務還有很多,醫療檔案的儲存,遠程醫療、移動醫療設備的連接等未來都有望通過微信對有需要的病患開通。
看似無所不能的微信智慧醫療,實際試點效果如何?數據顯示,目前在全流程接入的醫院中,平均用戶使用服務占比達40%,微信支付占有20%。以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為例,自2014年7月上線試用,月平均交易筆數達到近1.17萬單,據測算平均為患者節約了3.5小時的時間。一些受訪者表示,如果能夠覆蓋所有醫院,的確能帶來便利,但是沒有智能手機或不能熟練操作微信的人群則認為要全面鋪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某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微信交互平臺可以提供工作效率,節省成本,但是全國大大小小的醫院不少,不是每個醫院都能有專業的團隊、完備的技術平臺作支撐。
據悉,微信智慧醫療未來將實現更長鏈條的連接,打造更多“放在口袋里的醫院”:流暢的就醫體驗、電子化病歷查詢、微信健康自我管理,院內管理移動化甚至微信遠程會診,而儲存在云端的健康大數據,還可為流行病與重大疾病預警與管理打下基礎。
移動互聯網:
僅解決醫務管理
“自2014年開始,大量資本投入到數字醫療、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等領域。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真正做到技術與資源很好結合,同時又能促進醫生、醫院、患者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大家仍處于跑馬圈地的階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副書記黃勇說,“通過前期占領市場來搶占先機的廠商比較多,但并不是搶占了足夠用戶與市場就能成為贏家的。”
移動醫療的火熱讓阿里、騰迅等互聯網巨頭火速沖了進來,微信、支付寶進軍互聯網醫療,讓醫院通過它的平臺建立服務號,這樣的模式在各大醫院進行的如火如荼。通過這樣的服務號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哪些呢?黃勇介紹,預約掛號、查詢報告、在線結算、院內導航等是這些服務號的主要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實現在黃勇看來都不是醫療服務的本質,僅是醫療事務的管理。
自從有互聯網,就有了尋醫問藥、在線咨詢模式的平臺,對于在線問診,診后咨詢,到底合不合規?未來是否會納入監管?今年4月1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除目前合規的遠程醫療外,互聯網上其他一些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詢,但是不能開展診治工作。
“服務管理、服務等級保證、服務信譽鑒定、服務持續性等問題都是制約網絡醫療發展的因素。“對于網絡上的診療平臺,黃勇提出,在沒有見到患者之前,不能進行實時性的診療活動,意味著不能開醫囑。這無疑表明,網絡醫療在政策環境下不可行。”
由網絡醫院
看移動醫療前景
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網絡醫院正式上線啟動,一直被稱為可能“顛覆傳統醫療模式”的移動醫療終于亮劍。于是,關于網絡診療這一新型醫療模式是否合法,是否靠譜,是否適應中國國情,移動醫療的前景和方向究竟如何,成為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
移動醫療的定義是通過使用PDA、移動電話、衛星通信等移動通信技術來提供醫療信息和醫療服務,以達到有效改善醫護流程和質量的目的。在互聯網經濟已被高度認可的信息時代,移動醫療在醫療信息提供和共享上的作用已成共識,通過移動數據處理,網上和手機預約掛號、檢驗報告查詢、醫療費用網上和手機支付,醫療信息通過無線網絡、條形碼、二維碼的采集、整合、共享,已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移動醫療發展的另一個標志——應用移動設備向健康管理領域的滲透,已勢不可擋。移動醫療在健康管理上的應用,開拓了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關于網絡醫院、網絡診療的爭議,主要體現在法律主體、責任主體、運營模式、準入制度、管理要點上,但筆者認為更應探討其市場需求、民生需求和應用前景。
“看病難、看病貴”是世界性醫療體制和服務體系的難題,其中,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就醫流程的繁雜、病人往返醫院的辛勞和不便等,往往是矛盾焦點。移動醫療具有便捷、空間距離改變、診療范圍輻射的優勢,也客觀存在不能直面問診、無法體格檢查等局限。美國等發達國家應用Google等網絡軟件推出移動醫療等服務項目(美國有十幾個州允許醫生通過移動醫療診療和處方),保險公司向移動醫療購買服務,被認為大大縮短了診療時間和降低了醫療成本。我國“好大夫”、“春雨掌上醫生”、“丁香園”等提供在線咨詢以及眾多醫生通過微信、微博提供的咨詢等服務模式,都是移動醫療的雛形和探索。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的醫療體制和服務體系現狀下,應用網絡醫院、移動醫療進行疑難雜癥遠程會診、網上疾病咨詢等,對提高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緩解看病難、減少醫療成本、改善就醫流程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應用前景良好。
關于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的法律和責任主體、醫療糾紛處理、準入監管和醫政管理,筆者認為,要以傳統醫療的法律法規為底線,而不應以載體和手段的改變而改變法律關系。在我國現有法律下,遠程會診參照會診的法規,會診醫師提出咨詢甚至指導診療或主刀手術,法律和責任主體是病人所在醫院;同樣原理,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在我國現行法律下,法律主體仍然是醫院,任何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一定隸屬于合法經衛生行政準入的醫療機構。醫院在承擔法律、經濟、醫療責任的同時,理所當然成為醫療糾紛中的供方代表;醫院在具有聘任醫生、醫療收費的權力的同時,有提供服務、保證質量、醫事管理的義務;醫院和醫生之間,則依然是聘任、合同或雇傭關系;患者在網絡醫院就診與在實體醫院就診一樣,而且更為強調病史和資料提供的準確性,并且在醫生提供告知義務的同時,患者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同時也擁有與實體醫院相同的維權權力;衛生行政部門如同對實體醫院的管理一樣,對網絡醫院、移動醫療的診療行為擁有準入、監督等執法和管理責任。隨著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相應的法律法規、衛生政策和醫政管理的完善成為移動醫療健康發展的亟待。
總之,面對移動醫療這樣的新生事物,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管理者應從信息時代的大勢看醫療發展的趨勢,因勢利導,務實地從頂層設計、法律規范、準入監督等著手,以保證質量、服務民生、便捷患者為宗旨,在現代醫療服務模式創新上積極探索和有所作為。
來源:中國醫藥報 物聯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