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新的技術
也要從傳統出發
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沖擊下,作為傳統的醫療行業,醫院將何去何從,“30年后讓醫生找不到工作”的豪言壯語也只是說說罷了,到底什么樣的人群適宜通過網絡在線問診呢?
專家稀缺、號源緊張對于知名醫院來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家在提倡分級診療,可由于患者對社區醫生的不信任,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現象嚴重。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無論大病小病都想讓專家看才放心,而實際患者在初診過程中,與專家的交流時間往往不足五分鐘,醫生就會開出大量的檢驗、檢查單,當患者做完所有檢查、檢驗并把所有結果都收集好后還要再次掛專家號。
對于上述現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副書記黃勇認為,大部分患者首診并不需要掛專家號。“通過互聯網技術開設網絡門診,讓華西醫院各個專科的主治醫生來做網絡門診,做排班、掛號。初診患者可以通過網絡門診平臺與醫生進行初次問診,做到分診咨詢,網絡問診平臺上的醫生可以給患者一些建議和非診斷、非治療性的醫囑,同時開出檢驗、檢查單。”黃勇理想中的模式是,線上線下結合,線上部分是,網上門診的醫生開完醫囑后,患者可以直接做到院內結算。線下就是患者按時間進行檢查,并把所有結果收集全,再通過網絡問診平臺醫生進行專家號預約。
這樣的一個O2O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患者看病難問題,同時也大量節約了專家資源,然而在現實的環境中,這樣的想法能否實現呢?答案也是不確定的。
大數據從哪來?
20年前,大家都在說互聯網是“泡沫”,事實上,不到十年的時間,現實已經證明了它不是“泡沫”,互聯網技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足以反映出互聯網帶來的價值是可以想象與落地的。在這樣一個趨勢下,互聯網給醫療行業帶來了很大改進空間,不斷發揮其價值。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醫院信息化發展飛快的十年,從用戶的認知水平到醫院建設應用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頂層設計是對進一步推進醫院信息化有序發展的基礎與保證。醫院要想把信息化工作做好,初期都會按照數字化醫院應用結構模型去建設醫院信息系統。一個完整的數字化醫院應用結構模型首先第一層是生產業務系統,幫助醫護人員完成手邊工,如電子病歷、醫囑等都是醫生的業務系統,對于一些大醫院而言,臨床業務系統基本都已經全覆蓋。業務系統上線完成的同時,醫院也希望全面地進行數據復用,思考建立醫院數據平臺和數據倉庫,在醫院數據平臺和數據倉庫的支持下,建立數據復用系統、數據統計、分析和知識管理系統來對管理、科研等起到決策支持。
這樣的數字化醫院應用結構模型本身沒問題,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由于自身認知不足,導致實踐不夠,仍然會遇到很多瓶頸。醫院在業務系統建設過程中,更多關注業務高效、流程再造、過程管控、成本管控、數據采集、數據共享等內容,而這些都是以自身工作為出發點,以崗位工作人員為中心,建立了大量的系統,如電子病歷、PACS、LIS、掛號、收費、藥品配送等等,卻沒有面向患者的服務系統。一個患者在進入醫院之前,來到醫院中,甚至是離開醫院之后(預防、臨床、康復),都是需要信息服務的。在整個診療過程,患者總會咨詢很多醫護人員才能得到相應信息,出院之后往往意味著治療結束,在家康復階段得不到專業治療,沒有后續隨訪系統。在生產業務系統方面,各個醫院都存在很大缺失,就是沒有為患者考慮,這是目前醫院遇到的最大瓶頸之一。
另外一個問題是,數據平臺不等同于信息平臺,可以說目前沒有一家醫院的數據平臺是完整的,很多醫院都做了一些數據復用的平臺,BI的數據分析平臺,但都是從生產業務系統臨床抽取數據方式而做;而基層、縣級醫院更沒有準確有效的數據,甚至于就算有,也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者制造檔案。大醫療環境中并沒有一個準確集合的數據整合平臺,沒有真正意義的CDR。對數據的復用,高效率、有價值的復用,還需要不斷探索。
來源: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