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林
夏季高溫高濕的天氣對人體是個挑戰,酷暑會造成中暑、心腦血管疾病、“苦夏”等健康隱患,可過度貪涼也會導致熱傷風、頸椎病、消化功能紊亂等諸多麻煩。而苦夏往往表現為沒有食欲,全身倦怠、無力,便溏等這些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的身體不適。因為,夏天是人的脾胃最弱的時候,而恰恰熱天又導致很多人貪涼,睡得晚,休息不好,更加耗損陽氣,傷脾胃,所以才出現所謂苦夏的那些癥狀。所以,用于夏季調理的中藥,主要是調理脾胃的。
中醫養生四季有所不同。《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說春天和夏天應該重視保護陽氣。其實,與其把這里的“養”解釋為補養,不如理解為養護。因為,春夏陽氣生發,氣血向外流動,導致內里的陽氣不足,所以更需要保護好脾胃的陽氣。
首先,生活規律上要注意別耗晚。夏天天長,加上氣溫高,很多人不知不覺就熬到深夜了。無論是工作加班,還是朋友聚會,夏天往往拖得比其他季節要晚,甚至半夜了街上還挺熱鬧,有很多乘涼的人,其實這在中醫看來都是很傷氣的。本來就是陽氣外泄的季節,如果不早點兒休息,消耗的陽氣就更多,損耗更大。
其次,天熱也別太貪涼。飲食上,剛出鍋熱氣騰騰的飯菜晾涼一點兒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避免喝冰凍過的冷飲,吃冰箱里剛拿出來的東西。尤其是晚上,太陽落山后,人的陽氣更弱,如果晚餐吃得過于油膩,葷菜多,又有不少甜食和辛辣食物,再加上冷飲等,使脾胃負擔加重,不好消化。另外,夜間開著空調睡覺,也不利于養護陽氣,所以盡量不要久開空調,入夜后更該盡量用自然通風降低室溫。
分明的四季給人不同的感受,順應季節變化,對人體本身也是有利的。比如夏天出汗,就是把去年一年積聚在體內的熱和毒排出來。如果你整天呆在空調環境中,體內該排出的東西無法被汗水帶出來,淤積于內,就可能成為致病因素,不利于健康。所以,不要過于勞累大汗,但也應該適當出出汗。
夏天吃苦瓜的確很好,有清熱、開胃的作用。但苦瓜也要會吃——不能生吃,需要用熱水焯一下,或者清炒;少放一些辣椒,或者大蒜,正合乎中醫講的“辛開苦降”——辣味和苦味組合,有利于氣機疏通、降濁宣泄。其實,傳統的吃法和搭配,很多都非常有道理。比如夏天最常見的涼菜拍黃瓜,也要放一些大蒜和醋,不僅殺菌,而且辛味的大蒜能中和掉黃瓜的寒涼,醋又有暖胃的作用,合在一起吃不傷脾胃又爽口。
除了注意搭配,夏天飲食要清淡些,盡量別給正處在虛弱狀態的脾胃加重負擔。“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是《黃帝內經》講的飲食標準,這里的次序表明了重要程度——主食和蔬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多吃一些。而西方現代飲食中占主角的肉、蛋、奶和保健品,在我們看來都是加重脾胃負擔的東西,并不適合大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