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33年前,小編的母親在離家1500米的一所一級醫院將小編生下來。那時,這家醫院還流傳著一些外科能手,什么闌尾炎、膽囊炎手術更是不在話下。如今,這家醫院變成了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小編近日去探訪發現,這里的占地面積沒縮小,但功能卻縮水了一大半:如今這里只有感冒發燒的患者還來開個藥、輸個液;此外就是給小朋友接種疫苗了!
如今的中國不再是30多年前,那時的人并不知道高血壓還分舒張壓和收縮壓;現在,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中國已成為“三高”病患的大國,慢病成了國家醫療的一大重擔,而要幫國家挑起這重擔的,正是遍布在百姓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然,與慢病緊密相關的預防、康復,及基本的臨床,也是基層醫院的工作重點。
理論上是這樣,可現實卻又相反,本來70%的患者應該在社區的,卻涌向大醫院,人滿為患。人多,大醫院擴張,人才流向大醫院,這樣的“虹吸效應”使得基層醫院越來越失去其功能……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勢必讓整個國家的醫療衛生走向“疾病”。
必須要醫改,新醫改6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醫改是一塊硬骨頭,如果不深入到作為“骨髓”的體制中去,那依舊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空口號。
新醫改6年,看病難、看病貴解決了么?
新醫改走過6個年頭,“看病貴”依然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醫改是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不是我們漠視這個問題的理由。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醫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近幾年,醫改大刀闊斧,藥價多次調整,醫保標準不斷提高,惠民力度不斷加大,但不少人仍有看病貴、負擔重的“痛感”。
在并不便宜的醫療消費面前,醫保有無奈,醫院道苦衷,醫生訴委屈,患者倒苦水。我們試圖去接近那個最大公約數,結果發現,越深入,越具體,越覺得問題的復雜和難解,真是有點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
“進了醫院,
錢就像紙一樣了”
前些年,北京大學專家在江蘇某地調查醫改時,一位農婦說出來的一句話——“進了醫院,有時錢就像紙一樣了”,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3萬億元以上,三四年時間上升了1萬億元,超過了居民收入的增速。
有人把當前的部分藥價比作“瘋狂的耗子”,這只耗子吞噬著有限的醫保經費。
宋亞平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去年底,他患了一次感冒,并未發燒,一家三甲醫院卻給他開了3天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他唑巴坦鈉,連注射費等在內,共計1200余元。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感冒用藥也這么貴?
他當家的這個單位,每年職工公費醫療報銷的費用都會超支200多萬元,這讓他傷腦筋。也許正是這個緣故,他對藥價很敏感。這藥是海口的一家企業生產的。于是,他就給這家企業打電話,稱自己想做這種藥的經銷生意,對方告訴他,去找省里的代理商談;他說自己現在湖北咸寧,對方又告訴他,那你就去找市里的代理商談;他又進一步告訴對方,他在咸寧下面的縣級市赤壁,對方說,那你就去找縣里的代理商談。
老宋的目的,是設法探究這藥從廠里出來價格到底是多少,看來,電話里是問不出名堂來了。他曾在海口工作過6年,于是,他通過私人朋友直接到這家藥廠“臥底”打探,結果令他吃驚:這藥的出廠價每支不到10元!而醫院的售價是192元!并屬于醫保目錄藥品范圍外的自費藥品。宋亞平感慨:“此藥在暗箱中不斷加價,真可謂觸目驚心!”
我們通過一個醫保部門的實時監控平臺看到,一家醫院的一位醫生,在3個月的時間里,就開出了價值700多萬元的同一種藥品。這背后,有沒有非正常的因素?
醫用耗材:使用泛濫?
如果說,虛高的藥價像一只瘋狂的耗子的話,那么,醫用耗材,仿佛是一匹脫韁的野馬。五花八門的醫用耗材,正呈泛濫之勢。
我們在一家醫院的換藥室看到,等著換藥的患者,每人手上都拿著一個一次性的密封的醫藥包,里面是一個鑷子、兩個棉球、一塊紗布,還有一小塊消毒無紡布。我們看到,換藥的護士,并沒有完全使用藥包里面的物品。但是,這樣一個藥包要向病人收費30元。
手術病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耗材的費用都比較高,甚至高過了手術本身定價。通常,材料費用占住院總費用的20%至30%,多的甚至高達50%以上。
醫學技術:拉高“對價”?
應該承認,看病貴的另一頭,是現代醫學技術和材料的應用與更新,是治療的質量和療效的提高。
比如,膽囊切除手術,以前手術開一個大口子,要花近2個小時。設備更新后,現在只需要打幾個小孔就行了,風險降低了,時間縮短了,痛苦減少了,但設備購置、維護和醫生的培訓成本大大增加,導致病人支付的費用水漲船高。
過度醫療的“溫柔一刀”
去年9月,患者郭朝陽的痔瘡首次發作,就醫后,一位權威的專家建議他立即手術。盡管醫院的宣傳欄上明明白白地寫著,治療痔瘡應該先藥物治療,在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才采取手術治療。郭朝陽也很猶豫,心想此前自己一次痔瘡藥都沒用過,有必要馬上手術嗎?但是,最后他還是相信了權威,接受了手術,結果,手術很不成功,至今還留有后遺癥。
“政策報銷比”與“實際
報銷比”咋差那么多?
在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的今天,看病貴的“痛感”明顯,不僅因為醫療費的總價居高不下,還在于患者的“實際報銷比”常常明顯低于“政策報銷比”。
所謂“政策報銷比”,是指剔除了自費部分后的報銷比例;而“實際報銷比”是包含了自費部分的報銷比例——患者的直接感受是來自這里的,他們只認“花出去多少錢,報回來多少錢”這筆賬。
轉診、大醫院自費比例高
這是某省會城市部分三甲醫院2014年住院病人自費比例的數據:新農合病人轉診到省會三甲醫院就診的,自費率為57.93%;轉診到省會城市的城鎮職工,自費率36.48%;省會城市自身的醫保職工,自費率24.54%。
級別高的醫院,基本藥物的使用比例就會相對較低;而轉診到高級別的醫院,報銷的比例也會因轉診而“打折”。基本藥物用得少了,自費的藥物和檢查治療等,就可能會多用。還有,材料費有的不能報銷,有的只報一小部分。如果是跨省異地的病人,還有可能因為不同地區的政策和醫療價格上的差異,導致病人個 人負擔加重,等等。這樣綜合下來以后,“實際報銷比”會低于“政策報銷比”。
同樣的手術懸殊的收費
同樣是痔瘡手術,此院收費近4萬元,彼院只需1萬元;此醫院術后要上導尿和引流管,彼醫院不用,不僅省費用,患者也少痛苦;從麻醉的環節看,前者半身麻醉,后者只局部麻醉;從術后消炎環節看,前者持續一周以上,每天掛一些“高大上”的靜脈注射液,后者一般只掛兩天;前者對傷口不做任何局部的處理,后者堅持每天用廉價的中藥,對傷口進行局部的消炎……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是,一個很普通的手術,不同的醫院,手術的路徑和收費,竟有如此大的差別。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