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醫生看病,離不開語言表達,但是,不是每一次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不是每一次的傳達都是達到效果的。
我們曾經(今后還將)遇到許許多多震撼心靈的仁者神醫,而那些令人厭惡的醫生,也是俯拾皆是。那么,醫生好的表達和壞的表達究竟有什么區別呢?怎樣才能與患者有效溝通呢?
今天,我們將對此做一些探討。我們將分析、提煉出一些操作建議和實施原則,可以成為醫患溝通的信條。
先說一個故事
某一天,一位病人即將躺在手術臺上,接受開膛破肚的大手術。因為第一次接受這樣大的醫療手術,所以,緊張異常,瑟瑟發抖。
這時候,主刀醫生走向病人,情真意切地安慰他:“此時此刻,只有我最了解你的心情。因為,今天,我也是第一次上手術臺?!?/p>
這個醫生,不能不說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是,絕對不是一個有效溝通的好醫生。
第一、一名好醫生開口說話,首先必須“以患者為中心”
這既體現了醫生對患者的尊重,也是實現有效傳達的根本規律。
什么是“以患者為中心”呢?這是一個操作理念,要求每一位醫生必須充分考慮患者的個性差異,針對患者的醫療需求,對話語內容與信息進行針對性的剪裁,從而充分滿足患者的興趣、欲念和需要。
一個富有道德感的醫生,必須誠實可信、尊重患者。必須不斷地追問自己:面前的患者是誰?他有什么共通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保證自己的語言真正“以患者為中心”?——惟其如此,才能完美體現醫生的誠實美德,表達出醫務工作者對自己、對患者的雙重尊重。
有這樣一位醫生,每次使用聽診器之前,都用自己的體溫把聽診器捂熱了,才去接觸患者的身體,這樣的細節,潤物細無聲,體現了對患者的尊重。
第二、一名好醫生開口說話,必須具備 “良好的內容”
醫生說話的內容,其主要觀點,應該集中在2—4個之間。超過這個范圍,就會略顯冗長,對于醫療知識相對貧乏的患者來說,太多的信息,會難以把握。
每一個觀點,都需要證據的支撐。不然的話,患者就會覺得醫生草草了事,怠慢了自己。一名和藹可親的醫生,會自覺地拓展話語的廣度,就是將證據的數量和種類,盡可能豐富多彩,可以包括:事實、數據、定義、描述、解釋、案例、證言和類比。與此同時,也可以加強相關證據的深度,指的是醫生提供的證據的精細程度。
如果醫生說話的內容,著眼于“對患者的價值和益處”。那么,就會充分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醫患關系自然就會不斷好起來。
第三、一名好醫生開口說話,必須具有 “清晰的結構”。
“80、90”后的孩子,說起話來,一口一個“然后”,一堆的“然后”之后,留給別人不知所云的感受。醫生,是拯救生命的權威,說話必須具有清晰的邏輯、明晰的內容組織框架。
清晰、合理、完備的敘說結構,有助于患者聽懂、認同、接受、記住醫生的觀點,同時,也表達了醫生對患者的尊重。
清晰的敘說結構,通常包括引言、主體、結語三個部分。即所謂“TTT原則”,這幾個方面具有獨到的功能:
(1)引言。告訴患者,醫生將要告訴他們什么。
(2)主體。將主要內容和觀點,告訴他們。
(3)結語。告訴患者,醫生已經告訴了他們什么。
也許,有人會抱怨這種方法刻板機械、拖沓多余,讓人心生厭倦。其實,恰恰相反,完備的結構有助于醫生將需要傳達的內容準確、清晰地傳達出去、有助于醫生對患者的有效溝通。
因為,醫生的語言表達是瞬間的藝術,醫生的言說稍縱即逝,患者只能聽一遍;不像紙本閱讀,如果看不明白,讀者可以再聽一遍。因此,醫生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讓患者聽不懂、記不住、如墜五里云霧之中。
在引言部分,預告觀點;在結語部分,重復你的主要觀點——首尾呼應的做法,對患者大有裨益。
如果我們的醫生都按照以下的結構模式來進行溝通,就會顯得醫生特別耐心,德藝雙馨。
(1)引言
中心思想,是對醫生說話內容的一句話總結。比如,“今天,我主要和您探討一下,下一個階段康復治療的計劃?!彼尰颊咔逦獣阅愕慕涣髂康?。
內容預告,簡短地提及你將要解釋的2-4個主要觀點。
最后,切記醫生的措辭一定要將患者利益安排進去,讓患者吃上一顆定心丸。
醫生的信度陳述,是對醫生本人權威性的介紹,讓患者知曉為什么你有資格來這么說。比如,“我是糖尿病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這樣的病例,我經歷過10000多例了?!边@樣的陳述,會讓患者心里很有信心。
(2)主體
交流的主體,是醫生詳盡解釋每一個主要觀點的部分——也就是說,圍繞患者利益,用充分的證據來論證每一個主要觀點。
醫生在敘述的時候,各個主要觀點由過渡段落有機相連。過渡,是將主要觀點聯系起來的、承上啟下的陳述句,它標志著上一個觀點的結束,也標志著下一個觀點的開始。
只有這樣的表達,才能夠清晰地把若干個觀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患者聽得清清楚楚,內心里面踏踏實實。
(3)結語
在結語部分,醫生要再一次重復你的中心思想、簡要地概括你的主要觀點、形成結論。簡言之,在結語部分,醫生一定要“告訴患者你已經告訴了他們什么”。
具體說來,中心思想,就是將已經說過的論證觀點再重新提一遍。向患者再次提醒一下,你剛才的2-4個主要觀點。最后,給出終篇強調語,就是最后的句子(或者句群),突出強化你的主要觀點,讓患者心里很踏實,很放心,久久難忘。
第四、一名好醫生開口說話,必須努力讓語言清晰、包容、生動
口頭表達,常常只是一個線性的交流過程。
所以,醫生必須保證第一次就把話講清楚了。這就要求,選擇的語言是熟悉的、具體的、簡單的;而不是陌生的、抽象的、復雜的。永遠不要高估患者的知識水平,而應該降低對患者知識水平的期許,只有充分考量患者水平的多元化、多層次,才有可能與他們清晰、準確地溝通交流。
這不是說,要對患者高人一等地訓話,而是要盡最大可能清晰地傳播信息。但是,精確不等于清晰,假如患者不能理解詞語的含義,再精確的詞語也毫無意義。
醫院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傳播語境,醫務工作者的用語,必須恪守道德,體現對患者的尊重。
怎樣才能體現對患者的包容性呢?
首先,無論何時盡可能地使用“我們”語言,而不是“我”或“你”語言,因為,“我們”語言表達了對患者的尊重、認同,共同創造了分享的環境。應該說“我們都要注意飲食衛生,這樣才能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而不能說“我告訴你噢,你就是要注意飲食衛生,不然,下次你還是要生病。”
第二,避免使用含有偏見的語言,這樣會傷害患者的情感,從而不能準確傳遞信息。比如,不能說“農村人就是不注意衛生,腸道疾病才會這么高發。”
最后,盡可能使用生動的語言,讓詞語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描寫細膩的語言,可以在患者心目中形成清晰的圖景,讓患者如沐春風,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