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年—2020年)》的正式印發意味著自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進入“下半場”。政府開始把著眼點放在供給方,重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真正觸及了長期以來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和難點。
我國首個
醫衛服務體系規劃發布
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年—2020年)》(以下稱《綱要》)。《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6張的發展目標。此次印發的《綱要》除了首次對醫院床位有了量化指標外,還對行政區劃、專業局限、軍隊、民營等社會醫療資源都有了統一布局。
平衡公立與
非公立醫院的關系
我國醫療資源80%在城市,其中2/3又在大醫院,社區和農村占有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這導致了大醫院門庭若市,一號難求,小診所則門可羅雀,無人問津。
《綱要》中提出分級設置各類公立醫院,縣級原則上設1個縣辦綜合性醫院和1個中醫類醫院等措施,就是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在不同的屬地層級實行資源梯度配置是一項重要舉措,地市級及以下,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資源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合理布局;省部級及以上,分區域統籌考慮,重點布局。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會辦醫院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完善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完善財稅價格政策,社會辦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鼓勵政府購買社會辦醫院提供的服務。加強行業監管,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
政策亟待“落地”
此次政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行重塑:一是分級設置各類公立醫院。二是大力發展社會辦醫。三是科學布局優質醫療資源,合理確定公立醫院床位數、大型設施配備等,支持社會辦醫院擴大床位規模。優先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支持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四是強化功能布局與分工協作,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承擔首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分流公立醫院普通門診。整合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堅持中西醫并重,加強醫療信息化建設,鼓勵發展遠程醫療。五是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讓醫療服務更好地為群眾除患解憂。
此次明確了目標與路徑的《綱要》,仍需落實細節與執行力,“綱舉”之后更需“目張”。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醫院不得不靠收費維持運行,這給公立醫院建立了不良好的激勵機制,導致公立醫院出現一些不良的趨利行為。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其實是讓公立醫院回到正常的運行狀態,公立醫院不能靠病人來發展,而是靠全民來發展。
各類醫院職責不同
公立醫院 各級各類公立醫院的規劃設置要根據地域實際,綜合考慮城鎮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環境、疾病譜等因素合理布局。合理控制公立綜合性醫院的數量和規模,對于需求量大的專科醫療服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立相應的專科醫院。
根據常住人口規模合理配置公立醫院床位規模,重在控制床位的過快增長。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參考以下指標研究制定本地區公立醫院床位層級設置:每千常住人口公立醫院床位數3.3張(含婦幼保健院床位)。其中,縣辦醫院床位數1.8張,市辦醫院床位數0.9張,省辦及以上醫院床位數0.45張,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等舉辦的其他公立醫院床位數調減至0.15張。實行分類指導,每千常住人口公立醫院床位數超過3.3張的,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過多的存量資源進行優化調整。對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短缺、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的地區和領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張配置。同時,可以按照15%的公立醫院床位比例設置公立專科醫院。
社會辦醫院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放寬舉辦主體要求,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放寬服務領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社會辦醫院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支持社會辦醫院合理配備大型醫用設備。加快辦理審批手續,對具備相應資質的社會辦醫院,應按照規定予以批準,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來源: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