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 要: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對于現代旅游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現階段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在理念、內容、形式與評價機制等方面較為薄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合理選擇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確定科學的評價機制,提升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旅游專業;職業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41-02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人才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旅游專業人才職業準入的一道“門檻”,是大學生就業競爭的必備條件。因此,在職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對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對策,成為各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內涵闡述
(一)職業素養內涵
何為職業素養?百度百科認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職業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和要求,是人們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和職業意識的內涵總和。對于旅游行業來說,旅游企業要求其從業者具備以下職業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高超的職業技能、較高的職業修養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其中,旅游職業道德包括良好的服務意識、專業的道德素養;旅游職業技能包括旅游專業知識、崗位操作技能、交往協作的從業能力;旅游職業修養包括基本禮儀修養和旅游服務禮儀;職業心理素質包括旅游職業情感意志和個性特征的素質。
(二)提升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外旅游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市場優勝劣汰,旅游產業不斷升級發展,人們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服務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現代旅游業對高素質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而現實情況是,旅游行業職業化標準較低,缺乏具備國際化視野和人文化素質的從業者,使得旺盛的旅游人才需求和高素質旅游人才輸出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高職旅游專業學生是未來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主體,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作為培養我國旅游行業專門人才的搖籃,對培養出較高職業素養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專業高職生的職業素養肩負著不可逃避的責任。
二、當前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
(一)高職旅游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理念有待提升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該是使人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發展,它應在完成社會功能的前提下,培育出有著完整主體精神和意識、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完整人,最終指向促進人的發展[1]。我國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提高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2010年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進行了“CCEP”的項目試點,其要義就是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注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素養教育內容,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我們國家已認識到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理念的落實過程中,高職院校教育主體的教育理念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秉持著以學生知識技能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的高職旅游專業,把“以能力為本位”片面理解為以“知識技能”為本位,人才培養重點圍繞著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或者將學生的技能課程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分離開來,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實效不高,大大影響著高素質旅游人才的培養成效。
(二)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教學內容比較零散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應該是一個完整體系,它包括基礎性的職業社會素養和高層次的職業專業素養兩個內涵和層次。前者是社會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共同職業素質要求,后者則具有明顯的旅游行業特征。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內容還比較零散,在教育深度、廣度和內容的科學性上還做得遠遠不夠。
舉例來說,旅游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情商培養的職業素養教育有待提升[2]。(1)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在專業素養教育過程中,旅游專業任課教師側重傳授專業知識技能,思想政治課教師側重傳授傳統道德,都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旅游專業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2)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旅游業涉及的知識領域寬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而這些文化素養的培養在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得不到完整的體現,有的高職院校可能選用幾門文化素質選修課應付文化素質教育要求,在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和改造。(3)在情商培養方面,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意識的培養還遠遠不夠,學生的社交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欠缺,職業中的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和耐挫折意識還遠遠不夠。
(三)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教學形式單一
從教育的途徑上看,現階段旅游專業職業素養教育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的途徑來施行,缺少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新載體。雖然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創新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但是這些模式多為“技能培養”所專用,真正應用“素質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學校甚少。
從教育方式方法上看,職業素養教育基本上仍以理論型教育模式為主,采用傳統的說教、灌輸的教育方法,面對活躍、崇尚個性的90后學生群體,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教育雖然也有素質養成教育的具體實踐為補充,但校園內的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學生活動、社會實踐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課外活動,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非指向職業素養養成教育,更何況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內涵不同,人文素質教育是不能取代職業素質教育的。
(四)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評價體制欠科學
從評價體制上看,旅游素養教育的教育評價應該是一個時間跨度長、覆蓋內容廣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設計出一個覆蓋校內學習和校外就業時段、具有綜合性和過程性評價的評價指標。特別是后者,不管是課堂理論教學還是實踐養成教育,單一的“一考定終生”唯成績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職業素養教育的評價需要,必須建立既重視過程又注重結果的評價指標,而這個指標體系本身的擬定是很有難度的。在這個過程中,實踐養成教育的評價主體也不能單一的是學校,需要學校、企業、行業、社會多方多類評價主體參與,否則評價結果就沒有說服力。
三、提升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效的策略
(一)高職院校教育主體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教育理念
旅游業特殊的行業特點,決定了職業素質不僅是旅游企業的第一質量要求,更是勝任職業崗位的必備要求。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要改變以往“技能本位”的觀念,要清醒地認識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視人才品質、內在精神的培養,樹立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 “人格本位”的新教育模式[3],并將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貫徹到學生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中。
(二)高職旅游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的教育內容要體系化
在高職旅游人才培養過程中,在保證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基礎上, 還要加強其在職業道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情商培養方面的教育。要貫徹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建立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開設多種類型的文化素質選修課,將職業素養培養貫穿到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去;要改革和豐富教學內容,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和改造,增強學生關于職業道德、抗挫折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高職旅游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的教育形式要多樣化
在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立適應90后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專業教師在進行專業課的講解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應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利用校內外多種實驗實訓場所進行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養成。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學生職業素質體驗與養成模式。通過頂崗實習和工學交替單位的“傳”、“幫”、“帶”和對行業規范的學習,真正將職業道德和禮儀禮貌修養內化為旅游專業學生的基本理念,真正學習到知識和鍛煉到技能,使得旅游專業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前能夠具備一定的旅游職業素養。
完善校內旅游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管理模式。調動全體教師參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積極性,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形成“三全”育人的育人氛圍[4];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設計出專門針對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社團活動、演講、比賽,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實踐中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四)高職旅游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的評價要體現科學性
實施職業素養教育的科學化評價,要突出考核評價的過程性。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的過程性評價,體現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在具體操作上,可以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客觀地反映每個學生實踐體驗的主動性和潛能的發揮;評價時需要教師根據考核時間跨度,針對學習和就業后兩個階段,對不同學生在職業素養教育的個人基礎、教學環節表現和教育效果進行細致觀察、詳細記錄和分析,進行動態跟蹤和動態評價,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在這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評價主體不能單一,評價主體要考慮到學校、企業、行業、社會四方面全員參與,發揮主體的不同作用,四位一體地共同致力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錢興成.高素質技能型旅游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J].
寧波大學學報,2015,(1).
[2]劉潔靈.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J].
經營管理者,2014,(11).
[3][4]朱海岳,方黛春.高職院校旅游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
育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