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夢娜
“互聯網+同城快運”悄悄地滲透在城市中每個角落
文/林夢娜

移動互聯網浪潮幾乎席卷了所有傳統行業,技術和資本的力量催生出各種各樣的模式,而“互聯網+同城快運”領域的探索起步比較晚,一直未受到關注,因而也未形成已野蠻生長并一枝獨秀的模式。
同城快運到底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不了解物流行業的人并不清楚它的準確定義。
同城快運是同城物流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案,有別于快遞和傳統物流運輸、非機動車短半徑運輸。快運的對象一般重量、數量、體積都比快遞的運輸對象大;傳統運輸是收發貨場地的點對點運輸,而快運則做門到門服務,直接送到終端收貨人手中;同城快運一般用中微型貨車運輸,既可以提供B2B和B2C的配送服務,也可以提供對C類用戶“同城送大件、極速送小件”服務,在同城快運中靈活和快速的優勢明顯。

B2B、B2C同城快運配送是高頻需求,但傳統模式的運作沒有一個客戶完全滿意。
傳統模式本質上提供不了便捷、標準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綜合運力調配解決方案,這是因為:一、客戶的需求零散、非計劃性、多批次,在傳統供應鏈方案中,往往依靠建立庫存和信息系統的方式來解決,此法成本高,而對中小型商戶幾乎不可行;二、貨物配送目的地分散,對于客戶,尤其是中小商戶,能滿足同城拼貨服務的配送服務商基本缺失;三、對時效性的要求往往比較高,自行集貨拼貨往往等待時間過長;四、定價和服務流程沒有被標準化。
試想,一個鮮花批發商戶在接到300個訂單以后,要配送到城內15個賣鮮花的店鋪,他需要找車、議價、考慮集貨、拼貨、路線規劃、送達時間、把收貨人信息與司機對接等等,這是每天不停上演的麻煩事。任何一個貨主,不論企業規模大小,都繞不開集貨、拼貨、送達速度、成本這些考慮因素。
而對于目前相對低頻的C類用戶“同城送大件、極速送小件”需求,傳統模式在這一領域的服務就更為空白了。
如果個人用戶希望送一張書桌、一個冰箱、兩箱文件資料,叫來快遞,發現價格貴(超過一定體積以后快遞就會按體積和重量收最高的費),而且還會看到快遞小哥分明不樂意的眼神;如果寄送的是小件,但需要同城當天到達,快遞小哥的回答100%會讓你失望。目前同城快遞只有順豐可能做到在一大早收件的情況下,在接近傍晚的時間能送達,但這個可能性也不并不高。
總而言之,提高同城快運效率在傳統模式之下是個大難題。

一、貨運版“滴滴打車”模式:核心是LBS技術依托的車貨信息匹配,從需求上來看,C類客戶需求場景不清晰、頻次不高,而B類客戶的真正需求并不在于找不到車,而在于找不到優質合適的運力;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這類App不能完成閉環交易,交易雙方對平臺的黏性值得商榷,交易和貨物的安全性也并沒有因為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的使用而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二、貨運版“專車”模式:選擇車型進行整車租用交易,可以單點直送,也可以一點多送。此模式的定價清晰且標準化,交易閉環也能完成。但同城貨運最大特征是貨源分散、對運輸時效要求很高,最好的“互聯網+”新模式應該是同時解決集貨和拼貨,貨物裝不滿一車的情況才是常態,依然需要評估裝載空間和運力浪費的問題。
三、整車平臺招標模式:此模式也是以整車作為交易單元,用戶在平臺發布貨運需求,司機展開競價,價低者得。此種模式,在競拍過程中能在交易心理上滿足貨主和司機,雙方對平臺有黏度。但需要斟酌的是時間成本和效率問題,且不同的交易價格意味著可能存在不同的服務質量和標準。
四、“拼貨+整車”的模式、也就是速派得模式:改變以往傳統物流行業以“重量”計費的成本結構,按“體積”來出售空間,同時,移動智能路由的規劃能滿足實時上貨卸貨、多取多送的客戶需求,較為靈活,讓某些中小型商戶可以徹底取消倉儲,實現柔性配送;實現交易閉環,標準化服務。
從B端服務來看,作為母行業的B2B、B2C同城快運配送決定了電商、微商、O2O服務的終端用戶體驗;而對于C端服務,“懶人經濟”本質上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同城快運可以滿足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并有無限想象空間。因此,“互聯網+同城快運”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毋庸置疑。
如何能真正用互聯網思維徹底改造同城快運,需要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一、物流行業、包括同城物流的整個大環境都是典型的買方市場,存在大量的運力(貨車和司機)冗余,因此,全面并準確地了解用戶需求、相應設計出提升運作效率的模式是關鍵。
二、同城快運服務本身很難被標準化,如何真正設計出互聯網思維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需要深刻地了解市場并持續積累和探索。
三、眾包在打車、專車App領域已被驗證為可行的改造方式,但載貨和載人大大不同,把同城出行“打車”“專車”模式直接移植到貨運行業,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四、如同所有的O2O企業需要面對的是各種資源的跨界整合,物流行業暗藏著無比多的“坑”,如果簡單地以互聯網思維來打造“互聯網+同城快運”,成功概率可能會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