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玉君 余霞
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綜述
文/牛玉君 余霞
城市共同配送作為一種先進的配送方式,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維護城市功能正常的運轉,還可以促進新興服務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城市共同配送”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分析城市共同配送各種模式的實現形式以及各自的優勢與劣勢,經過比較分析探討各種模式的適用情況。
城市共同配送;組織形式;物流資源合并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產業,必將成為本世紀重要的支柱行業以及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而言,開展城市物流共同配送都有積極的作用。琚春華[1]等指出,在城市物流配送行業,如何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由于企業間的競爭,經常出現有限的資源無法合理分配和利用的情況,為應對這些問題,日本率先開展共同配送。日本運輸省認為,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為使物流合理化,在多家有定期運貨需求的企業之間,由一個貨車運輸者使用同一個運輸系統進行配送[1]。湯淺和夫[2]認為,共同配送逐漸打破了企業物流合理化限制,即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聯盟來實現,將需要配送的總量進行集合,最終提高車輛利用率。
在國內,文曉巍、李達等認為共同配送是指幾個企業進行聯合,集小部分為大部分,是一種企業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設施的方式[3]。何景華認為,共同配送是不區分貨主和商品,各個顧客之間有潛在的聯系,在進行配送時往往把在同一條線路上的貨物都裝在在同一輛車上,用一輛車為最多的顧客配送[4]。
顯然,不同的學者對“共同配送”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在進行共同配送的定義時,有些學者將重點放在了企業間的合作上,而有的學者在進行定義時,將側重點放在了為不同的銷售商進行服務上。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即利用最少的物流資源,實現最大的物流配送量,以節省最多的物流成本。
(一)共同配送模式分類
1.按組織模式
王秀梅、李艷等認為城市共同配送按照組織模式可分為以下四類:
(1)系統優化型。系統優化型,即在客戶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配送企業按照各家用戶的要求,對配送活動進行安排,在配送的貨物數量、配送路線、時間安排、運輸次數等方面作出相對最優的系統化的安排[5]。
(2)車輛利用型。一是車輛的混載運送,是指在送貨時盡最大可能,只安排一個配送的車輛,將多個貨主的貨物安排在一輛車上,實行貨物的混載。二是利用客戶的車輛,是指通過客戶的車輛對本產品進行配送,客戶的車輛一般是用于零部件、原材料或是半成品的采購。三是利用返程車輛,是指物流企業中的配送部門與其他行業合作,相互幫助,企業間相互合作裝載其他公司的回程貨物或進行往返運輸[5-6]。
(3)接貨場地共享型。這種配送模式是指多個企業共同聯合起來,共享同一個接貨場地。一般在用戶集中、交通及場地較為擁擠的區域,將多個用戶聯合起來,建立配送的接收點。
(4)設施共享型。這種配送模式是指在某個有多家不同配送企業的地區,這些配送企業為了節省配送中心的投資和運營成本,由他們自己出資建立不同的配送中心[7]。
2.按配送上下游方向
物流配送的運作模式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故王孝坤等認為,按其從國內外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基本類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1)橫向共同配送型。這種配送模式的關鍵是對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等物流渠道進行整合,將貨物進行集合處理[8]。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同產業間的共同配送。這種配送模式是指為了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具有相同產業的企業通過配送中心,集中進行運輸。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各家企業都擁有配送中心和運輸設備,根據具體的運輸貨物量,采取委托或者受委托的方式,開展共同配送活動;二是在進行相應的配送活動之前,各個企業間就制定相關規格,將包裝的規格進行統一化處理,并一起建立配送中心,購買運輸貨物的車輛,這些企業之間的運輸作業就統一由共同的配送中心來實現[9]。
第二,異產業間的共同配送。這種配送模式是通過配送中心,把各行各業集中起來的產品進行統一發送,分為兩種:一是大型零售業為主導,以追求物流效率為目標。由大型零售業指定批發商,批發商統一幾種由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集中進行管理并且統一輸送;二是產商和批發商組合型。這種模式是產商和批發商通過共同出資建立配送企業,對零售企業如便利店、小商店等進行小單位、多頻度且統一地配送[9-10]。
第三,共同集配。共同集配主要以大型運輸企業為主導,各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即由大型運輸企業將所有需要的貨物進行統一集中,然后由批發商把商品配送給指定的運輸者,由運輸者進行最終的配送活動。
(2)縱向共同配送。縱向共同配送與橫向共同配送有聯系也有區別,主要是通過對縱向物流渠道,如廠商與批發商、零售與批發商之間的功能進行整合,將渠道中各環節成員的相互關系作為基礎,聯合起來建立配送中心,首先對貨物進行集合,然后統一配送,其目的是縮短物流渠道。可分為兩種。
第一,廠商與批發商間的物流共同化。主要形式為:一是對于某些產業,生產廠商的力量較強,為了強化批發物流的機能,提高批發中心的運作效率,行使批發的功能由廠商自己完成;二是對于某些批發商力量較強的產業,則將上述的物流活動全部委托給批發商[11]。
第二,零售與批發商間的物流共同化。其形式為:一是大型零售企業自己出資建立配送中心,通過這個配送中心對批發商們銷售給零售企業的各店鋪的產品進行配送;二是對中小型零售企業來說,他們暫時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及必要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所以依靠某家大型批發商,并由該批發商對其零售店進行配送作業[12]。
(3)第三方共同配送。這種配送模式是通過對物流渠道中的一項或幾項物流作業進行整合,將業務外包,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集中配送,提高物流效率。此方式有利于企業集中資源,專注于自己的生產制造或銷售業務,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費[13]。
3.按物流資源合并情況
王志鵬等認為,根據物流資源合并情況,可將共同配送模式分為兩大類:

表2.1 按組織模式分類的對比分析表
(1)運力合并型。此處的運力是指配送過程中,所有可以使用的配送車輛等設備的實際能力。而合并是指根據這些可配送車輛的能力大小及配送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化的安排。使得來源不同或目的地不同的貨物,能裝在同一“運力”上進行配送,同時需要考慮配送的具體時間、數量、次數和路線等[14]。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較為典型的運力合并型模式主要有:一是搭載配送,是指將本企業配送數量較少的產品以“外包”的形式委托給其他企業,而本企業只負責配送數量較多的產品,同時本企業也接受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二是回程運輸,回程運輸是指兩家有業務上往來,但不在同一區域的企業,通過簽訂相互之間的協議,利用彼此的返程車輛給對方運送貨物,提高總車輛的利用率;三是“一對多”配送,指一方對多方實施配送,一方即發貨點,多方即客戶,在實施配送時,一方可以綜合多方的具體特征及要求,統籌安排,聯合進行配送[9]。
(2)物流節點合并型。是指將來自不同地區的貨物送到某地(物流節點)后,再根據貨物前往的目的地進行分類安排,盡可能把去往同一目的地的貨物,裝在同一輛車上進行配送作業。目前主要有三種具體的運作模式:第一,交換配送。是指在每家企業都各自擁有配送中心及運輸設備的前提下,根據它們與客戶距離的遠近、與各自運量的大小等,通過協商劃分配送區域,實施配送作業。第二,設置公共的物流基地。在一些客戶比較集中的地域,這些企業可以出資建立一些公共配送中心,可以共同將商品進行處理,送往物流中心。取貨是由客戶自行上門,而集貨過程則相反[9]。第三,集中配送。是指多家企業共同建立配送中心,共同參與配送活動,對配送任務進行集中處理,使物流配送往規模化的方向發展[15]。
(二)各種模式的比較
1.按組織模式分類的模式
由表格2.1可知每種配送模式各有優缺點,而通過比較它們的相互特點,可得出不同行業相應適用的模式。對模式①而言,由于需要對多個客戶進行配送,適用于廠商向批發商發貨,一次發貨量較大,而一個廠商往往同時向幾個批發商供貨。這種方式對于大規模的廠商和零售商來說有利,但存在很多可變因素,如供貨量的不確定,配送中心的遠近,交通情況等。總的來說,理論比較成熟,而實踐有待加強。

表2.2 按配送上下游分類的對比分析表
模式①和模式④相比,模式④由于是幾個不同的企業共同出資建立的配送中心,所以該中心到這幾個企業的總體距離是最小的;而模式①發貨點就是本企業,相對來說節省了一部分費用。但從長遠分析,配送中心等設備共享型的潛力更大,對企業更加有利。

表2.3 按物資合并情況分類的對比分析表
模式②和模式③,不可控因素太多,如:對接人時間不一致,送貨量不確定等,在理想化狀態下,這兩種模式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實現。相對來說比較適合小型企業,或者是企業創業初期,而不利于長遠發展。
2.送上下游分類的模式
由表2.2可知,按配送上下游分類的配送模式,主要是通過供應鏈上企業間的相互合作來實現的,而不同的企業配送方式又有所差異。橫向共同配送主要分為三種:同產業間配送、異產業間配送、共同集配。縱向共同配送主要是根據廠商、批發商、零售商三者之間力量的強弱,將配送作業轉給能力強的企業。而第三種配送模式主要是“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
總的來說,大多數企業平時進行配送作業,都是將橫向、縱向及第三方共同配送結合在一起,從多樣化的配送方法入手,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3.按物資合并情況分類的模式
由表2.3可知,該分類方法下的配送模式主要是通過提高車輛運載率,或共同利用其它物流資源避免浪費和降低物流成本。
本文通過總結前輩關于城市共同配送的相關研究成果,對其基本理論進行了闡述,探討了各種模式及其相互關系和優缺點,并從各種不同分類的配送模式角度出發,分析了不同企業適用的配送模式。通過比較可知,不同學者和專家對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分類存在不同看法,但大體方向相同:①從整個系統角度出發,安排整條供應鏈上產品從生產到最終客戶手上的配送情況。這種系統型經得起時間考驗,但需要企業有很強實力的配送方式。②只從配送角度分析,主要包括配送路線、配送車輛的安排。也可大幅度提高配送效率,但一般只適用中小型的業務,對于長期發展而言,系統型的配送模式更適合。
(作者單位:重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1]琚春華,高春園,鮑福光,蔣長兵.基于多種方法的共同配送成本分配模型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1(02):58~63.
[2]何云飛.城市中心商業區配送現狀分析與改進措施——以南京東路商業區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35):43~46.
[3]孫妙青.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6):41~44.
[4]張露方,徐杰.共同配送模式在城市電子商務末端的應用探析[J].物流技術,2013(6):33~36.
[5]王秀梅.城市物流的共同配送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4):73~74.
[6]產娟,韓永生,劉彥平.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與系統架構設計研究[J].城市觀察,2013(4):18~21.
[7]王孝坤.城市商業中心區共同配送的交通效果評估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6.
[8]宋兆星.基于共同配送的配送中心選址及成本分攤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