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魏林郁
1.新鄉醫學院解剖教研室,河南新鄉 453003;2.新鄉醫學院生理學與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河南新鄉 453003
咬肌肥大又稱咬肌良性肥大,臨床上咬肌肥大多伴有下頜角肥大等情況。目前對于咬肌肥大癥狀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其發生多與咀嚼習慣以及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中經常吃硬的食物或有吃零食、吃口香糖習慣會造成咬肌肥大癥狀。咬肌肥大癥狀多伴有下頜角骨質異常增生情況,治療中多采用部分切除咬肌以及下頜角增生骨質切除術方式[1]。但治療中要注意清楚的解剖顯露面神經頰支及下頜緣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治療過程中為避免出現手術切除咬肌出現并發癥,出現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方式。該研究通過選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該院醫治的46例咬肌肥大患者,探討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咬肌肥大方式,分析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咬肌肥大患者46例,在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 42例,年齡 19~46歲,平均年齡(32.3±1.4)歲;該組患者均表現為下頜角區肌肉肥厚癥狀,無顳頜關節疼痛、咬肌疼痛等癥狀。其中有8例患者出現單側咬肌肥大癥狀,其他38例表現為雙側咬肌肥大癥狀。手術治療前46例患者均未發生咬肌疼痛癥狀,顳頜關節疼痛及磨牙等病史及癥狀,治療前患者的咬肌平均厚度為(15.0±0.52)mm。
實施手術前禁止患者服用維生素E及阿司匹林等活血藥物,不要在月經期做此項手術,在手術之前,要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包括心、肺、肝、腎、血液等方面的檢查,并對患者詳細詢問,了解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等。注意觀察注射部位是否有感染灶、面癱后遺癥等。藥物注射前要對器皿進行常規消毒。除了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外,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引起注意:(1)用B超對患者的咬肌厚度進行測量,以判斷患者的咬肌肥大情況;(2)拍攝患者的頭顱正側位,注意觀察其下頜角形態,將采集到的結果進行測量分析。若檢測過程中發現患者的下頜角肥大突出癥狀較為明顯,則僅采用單純治療咬肌肥大方式治療效果不明顯,可給予患者手術治療建議。
該研究用的藥物為每支劑量100U的A型肉毒素,A型肉毒素的性能不穩定,需要注意進行低溫保存,溫度保持在-5~20℃。每支肉毒素使用時要加入2 mL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注射時注意盡量避免產生氣泡,藥物配制完成后要在4 h內全部注射,以最大限度的維持藥效。
藥物注射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分多點進行注射。第一點選擇咬肌膨隆最為明顯的地方,注射30U~60U,第二點選擇下頜角處進行扇形注射,分2~3個點進行注射,每點注射不超過10U。點數的設置以及劑量的使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若患者兩側咬肌不對稱,則需調整注射劑量,每點注射完畢后要拔出針頭,用無菌棉簽輕壓止血。
對患者實施治療后,還應注意加強患者的護理,特別是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因使用A型肉毒素治療時患者易出現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在注射前向患者詳細說明該藥物的安全性以及作用,以解除患者的不安和顧慮。在手術前也應詢問患者的病史情況,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劑或有出血傾向,則不宜采用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方式,若患者在1周內有飲酒史也不能使用此種治療方式。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前,應采用常規方式對皮膚進行消毒,消毒待干后實施注射,若消毒劑不干則可降低A型肉毒素的活性,影響治療效果。手術中必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及發生并發癥。注射后,要對注射點進行壓迫止血,防止發生皮下血腫及瘀斑。若發生瘀斑或皮下血腫癥狀,則要告知患者1周內癥狀可消除,同時應告知患者A型肉毒素注射后,少數患者會出現咀嚼比以往費力或牙齦酸痛癥狀,此種癥狀可在2~6周后自行消退,防止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等心理。手術時囑咐患者盡量保持平躺,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等情況,一旦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及時用事先準備好地塞米松、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進行救治,注射完畢后要密切觀察注射點2 h,及時擦去注射部位的印跡。治療結束后,醫護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藥物注射4 h不宜做面部按摩,手術后24 h內不能使用熱水洗臉,而且手術后短期內要進軟食,減少咀嚼活動,避免藥液擴散到其他部位。
該研究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用平均數±標準差()來表示。
46例患者中32例患者為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單純咬肌肥大,14例實行A型肉毒素結合下頜角骨切除術;30例患者為單次注射,16例患者為2次注射完成治療。對患者隨訪半年后,發現患者的治療效果穩定,且未出現復發現象。對患者隨訪后發現,患者的咬肌平均厚度逐漸變小,其變化情況為:用藥后2周(14.2±0.51)mm,4 周(11.8±0.58)mm,3個月(10.5±0.54)mm,6個月(9.8±0.72)mm,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的治療效果統計[n(%)]
咬肌位于下頜角下頜升支外側,腮腺前方,部分被腮腺覆蓋。咬肌咀嚼活動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復雜、多向和耐力合為一體,同時也是下頜運動的動力來源。咬肌的大小、功能、形態與面部輪廓有密切關系[2]。近幾年隨著西方美學觀念的滲透,肥大下頜骨與肥厚咬肌的整形變成了面部輪廓整形的熱點。傳統治療咬肌肥大癥狀,多采用手術治療方式。手術治療方式的使用要注意術前對患者實施全面、詳細的檢查。同時注意是否有下頜角外翻現及下頜角肥大的程度。但手術治療方式若操作不當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后果。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治療中除了采用手術方式外,還可用A型肉毒素進行注射治療。肉毒素是一種細菌內毒素,它是由致命的肉毒桿菌分泌而來的,也是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一種A型毒素[3]。肉毒素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但其功能不能長久,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肉毒素平均治療效果維持在12個月左右。對于咬肌肥大癥復發的患者,可根據病情進行重復治療。肉毒素的毒性越大,除皺美容效果越好[4]。肉毒素可以有效阻斷神經介質的傳遞,因為它作用于運動神經末梢神經肌肉接頭處,將肉毒素注射到特定的肌肉中可以引起肌肉拉,并能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防止肌肉松弛,從而達到改善面部形態的效果。肉毒素以抗原不同可以將毒素分為A、B、C、D、E、F和G七種類型,其中A型肉毒素的毒力最強,穩定性最好。A型肉毒素最初使用于痙攣性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障礙病癥的治療,后來應用于面頸部的皺紋治療[5]。對咬肌肥大患者的治療,若選擇A型肉毒素,注射前應注意若患者患有精神病癥,有重癥無力或先天性上瞼下垂對白蛋白或肉毒桿菌過敏都不能使用A型肉毒素;若患者患有心、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或患有活動性肺結核以及結締組織病的患者都不能使用A型肉毒素[6-7]。A型肉毒素讓咬肌發生萎縮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該文中,46例患者每側的咬肌厚度治療后比治療前平均縮小了4.5 mm,值得注意的是,A型肉毒素在使用之前,必須分析患者的畸形狀態,確定患者的癥狀是咬肌肥大還是下頜角肥大。若患者出現下頜角骨質增生,且伴有輕度咬肌肥厚者,不能通過注射A型肉毒素促使面部發生改變。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中,一定要注意面部肌肉的位置深淺不一,動力方向復雜的現象,治療時要反復觀察、觸摸,在確保藥物注射到位后,避免注射過淺或注入腮腺,從而導致面部神經分支麻痹[8-9]。注射過程中,必須禁止局部按摩,注射之后囑咐患者短期內服用軟食。該研究中,46例患者中32例患者為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單純咬肌肥大,14例實行A型肉毒素結合下頜角骨切除術;30例患者為單次注射,16例患者為2次注射完成治療。對患者隨訪半年后,發現患者的治療效果穩定,且未出現復發現象,其短期治療效果較好。綜上所述,采用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咬肌肥大的特點是,對患者的損傷校小,操作簡單,效果顯著。但單純依靠A型肉毒素治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還需要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完善的術前準備以及術后嚴密觀察等措施,通過全面、細致的臨床措施使患者的臨床治療取得較好效果。
[1]孫瑛,孫玉萍,于波,等.A型肉毒毒素治療良性咬肌肥大[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1,17(1):59-60.
[2]史迎軍.面部整形美容切口中A型肉毒素聯合減張力壓迫法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5):123-124.
[3]劉自芳,夏煒.單純性咬肌肥大的微創治療及療效評價[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10):1550.
[4]楊紹明.A型肉毒素內括約肌注聯合小切口切擴引流術治療II III期肛裂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4):557-560.
[5]李秋濤.富含血小板血漿聯合A型肉毒素治療面部老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療美容,2013(4):75-76.
[6]郭曉波,章一新,張振,等.A型肉毒素在面部除皺中的應用[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2010,6(4):225-226.
[7]趙國濤,劉柱,王曉平,等.注射A型肉毒毒素矯治單純性咬肌肥大[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9,25(2):196-197.
[8]張亞靜,藺曉麗.A型肉毒素治療面部動靜態皺紋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17-218.
[9]王廷金,史緋緋.A型肉毒素面部祛皺常見副反應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