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芳,孫建勛,劉笑夢,王冬曉,王芳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核心職業能力培養途徑探索
張彥芳,孫建勛,劉笑夢,王冬曉,王芳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目的探索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方法以我院2011級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安排和教學方法,比較分析實驗后兩班理論、技能考試成績。結果實驗班在知識應用、溝通解釋、評估判斷、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操作方面的成績與對照班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班在知識應用、溝通解釋、評估判斷、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方面均優于對照班,而對照班在操作方面優于實驗班。結論轉變教育觀念、整合教學內容、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強化技能訓練、開展綜合技能訓練等方式可提高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
高職;內科護理學;核心職業能力
教育部辦公廳和衛生部辦公廳2003年頒布的關于《三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中明確提出護士應具備的一般職業能力為:溝通交流能力、健康評估能力、健康教育和衛生保健指導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護士職業的核心能力為:護理基本操作技能、整體護理能力、病情判斷和用藥觀察能力、應急處理和搶救配合能力、專業拓展能力[1]。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包含國際疾病分類中十大類60余種疾病的相關知識[2],內科疾病老年患者多、慢性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內科護理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課程。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離不開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知識,對患者的評估和診斷要應用健康評估知識、技能與方法,指導患者用藥要用到藥物相關知識,慢性病管理需要社區護理知識,服務老年人還需懂得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用藥特點及社會狀況等。因此,內科護理學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和所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護理任務、解決護理問題、健康教育與人際溝通等能力,而這對于學生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畢業后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工作至關重要。內科護理學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評估能力、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在我院2011級大專護理1-14班,隨機抽取3個班(124人)為實驗班,3個班(111人)為對照班。兩班均采用李秋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教材(第2版),教學內容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血液、內分泌代謝、風濕及神經系統疾病護理。依照河南省護理專業(專科)指導性教學計劃,教學時數為126學時。
2.1 教學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實驗授課模式,理論課采用講授法,實驗課采用示教練習法。實驗班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即重點病剖析、簡單病自學、理論壓縮、實踐增強、綜合實訓強化,以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核心,將評估能力、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培養融入理論與實踐教學中,采用先單項后綜合、先理論后實踐、先知識后應用的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培養方式。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實驗班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2.1.1 理論教學方法(1)巧妙引出課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較多,內科患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只要留意、認真觀察,均能找到真實素材,課堂上通過視頻、電影場景、語言及學生的親身感受等途徑引出課題,巧妙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欲。(2)加強知識和方法引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內科護理學的特點是內容繁雜,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規定了十二大類60多個疾病的內容,其理論性強,深奧難懂,缺乏直觀性。但內科疾病的診療和護理有規律可循,每一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有普遍的方法,教師加強引導和總結,可使學生在掌握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某個疾病的特殊性。加強學習方法指導,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例,詳細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提供臨床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運用評估方法開展有針對性評估,找出護理問題,分析相關因素,應用已有知識完成護理任務。在掌握基本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后,教師提供學習資源(網站、圖書),提出核心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觸類旁通、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目的。(3)總結梳理知識線條,培養分析應用能力。基礎課上學生學到的知識常常是一個個的知識點,而臨床患者是一個整體,如何引導學生將點串成線,將線圍成面,將面組成體,是臨床課教師的責任。在了解疾病病因和誘因后,引導學生制定防治措施;在熟悉疾病表現后,要求學生明確護理診斷及依據;掌握疾病治療要點后,結合藥理學知識,引導學生總結該病常用藥的用法、療效判斷和副作用觀察;在熟悉某疾病常用的檢查項目后,要求學生結合標本采集技術,做好各項檢查的標本采集和檢查前準備工作。在學習各常見病、多發病后,教師引領學生理清3條主線:①疾病知識主線,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檢查項目—治療措施。②臨床思維主線,護理評估(問病因、誘因、病史、主要癥狀及病情變化、入院前的診療情況)—護理診斷(主要不適及其原因)。③知識應用主線,消除病因、誘因—減輕不適癥狀—采集標本、協助診斷、監測病情—預防保健。我們常常采用小結、結構圖、線條圖、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線條,培養知識應用能力。
2.1.2 實踐教學方法(1)強化專科技能訓練,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制定統一的實驗教學計劃。保證實訓崗位:增加實訓教師,保證一位實訓教師所帶學生不超過30人;學生合理分組,每組不超過6人;實驗儀器設備配備到位,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教師利用多媒體、標準化病人、模型、臨床綜合技能訓練室等資源示教,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練習。實驗課結束時,隨機抽取學生測評練習效果,根據測試達標情況進行反饋矯正。在單項訓練中不僅要求操作熟練,還強調操作前的核對、解釋,操作后結果的告知和注意事項的交代,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實驗班增加實訓學時,鼓勵學生通過錄制視頻、觀看視頻完善自己的操作。
(2)增加綜合技能訓練,培養崗位適應能力。實驗班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結束后,增加綜合實訓30學時。由臨床護理專家和專業教師圍繞醫院典型病例,結合常見病臨床護理路徑,設置入院接診、入院介紹、入院評估、采集標本、藥物治療、健康教育、病情監測、搶救配合、出院指導、慢性病管理等情景,提出護理任務和具體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途徑完成任務,不僅強化了單項技能,還培養了溝通交流能力、評估能力、診療技術配合能力、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健康教育等核心職業技能。
(3)強化課外見習和社會實踐,培養職業素養。除學校安排的課間見習外,實驗班根據教學進度,在完成每一系統的理論學習后,教師布置任務,提出見習內容,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等課余時間深入醫院、家庭,調查人群對護理的需求,感受百姓疾苦,以便對醫院環境、護士工作內容、患者、疾病有初步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親人進行疾病知識教育,學以致用,體現自身價值。見習和社會實踐后書寫報告,匯報自己所見、所聞和感受、感想。教師通過閱讀見習報告和實踐報告,肯定學生成績,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2.2 教學安排
對照班嚴格按照省指導性教學計劃安排理論與實踐課學時,按照我院一貫的管理方式組織期中、期末兩次理論考試,實驗課成績由學生從訓練項目中抽取一項,現場操作,教師現場打分。實驗班采用壓縮理論、強化實踐、增加綜合實訓的模式,除了與對照班一致的理論、實驗考核外,理論教學中增加兩次階段性考試作為平時成績,實踐教學中增加學生自我矯正反饋的機會,由學生將自己每一項最理想的操作錄成視頻并轉交教師評閱。在最后現場抽考時,除了教師評價外,學生本人、同學和標準化病人均參與評價,評價成績供教師參考。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安排見表1。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安排
3.1 理論成績評價
期中、期末均采用教考分離方法,在內科護理學試卷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對兩班統一命題,集中閱卷,統一評分標準。考試題型中名詞解釋、填空和簡答題(識記類)考查學生對專科知識的識記,期中、期末試卷各50分,共100分;選擇題和病例分析題(應用類)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期中、期末試卷各50分,共100分。兩班識記類、應用類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實驗班對照班t值P值識記類試題成績69.44±10.87 70.59±8.24 0.90 0.37應用類試題成績71.61±11.09 68.33±11.69 2.19 0.03
3.2 技能成績評價
兩班期末均采用抽簽方式,從內科護理專科護理操作13個項目中抽取一題,在標準化病人身上操作,教師當場從基本素質、溝通解釋、評估判斷、操作水平、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等方面進行考核。兩班技能考核成績見表3。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考試項目實驗班對照班t值P值基本素質(5分)4.00±0.00 4.49±0.50 0.16 0.87溝通解釋(5分)3.50±0.71 2.85±0.66 10.92 0.00評估判斷(5分)3.50±0.71 2.74±0.71 11.18 0.00操作水平(70分)61.00±7.07 64.20±3.20 7.10 0.00結果判斷(5分)4.00±0.00 2.65±0.72 10.84 0.00健康指導(10分)7.00±1.41 5.01±0.91 10.70 0.00技能總分(100分)83.00±9.90 81.92±5.19 1.26 0.21
統計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識記類試題成績無顯著性差異(t=0.90,P=0.37),而應用類試題成績有顯著性差異(t=2.19,P=0.03)。實驗班與對照班技能考核總成績無顯著性差異(t=1.26,P=0.21),但在各項素質、能力評價中,除基本素質(t=0.16,P=0.87)無明顯差異外,兩班在溝通解釋(t=10.92,P=0.00)、評估判斷(t=11.18,P=0.00)、操作水平(t=7.10,P=0.00)、結果判斷(t=10.84,P=0.00)、健康指導(t=10.70,P=0.00)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班在知識應用、溝通解釋、評估判斷、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方面均優于對照班,而對照班在操作方面優于實驗班。
5.1 高職生基礎下降與人才標準增高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
近年來,隨著考生人數的下降和本科院校的擴招以及人們對職業院校的偏見,高職院校的生源愈發緊張,學生入學成績越來越低。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新藥物的應用,人們對護士的要求日益增高,行業對護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這種認知基礎與目標要求相矛盾的情況下,如何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突出護理特色和職業教育特點,以基礎為臨床服務、疾病知識為護理措施服務,強化技能訓練,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等成為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5.2 護理專業特點與現行制度影響了工學結合
護理職業教育不同于其他職業教育,面對的是人,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需求;而人不同于機器,其各項指標會隨著環境不斷變化。為保證人的安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在模擬病房和模擬人上進行訓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醫療糾紛的增多,臨床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由于制度建設的滯后,醫院對醫學生培養職責不明確,提供給學生的訓練崗位有限,因此,護理職業教育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較為困難。而加強綜合實訓,培養崗位適應能力是護生向護士轉變的必由之路。
5.3 深化教學改革是走出高職護生培養困境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高職護理專業的錄取分數線越來越低,但高職護理專業所開科目在30門左右,與本科護理專業課程相差無幾。本科學制為4年,高職學制為3年,這種高要求、低基礎的狀況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護理人才的缺口更大。高職護理教育肩負著為衛生事業發展提供護理人才支撐的重任,需要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應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緊密結合護理教育實際,對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等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以培養合格人才。
[1]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確定職業院校開展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的通知[Z].2003-12-03.
[2]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專家委員會.2011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G420
A
1671-1246(2015)17-0083-03
注:本文系河南省高校教改研究項目(2012SJGLX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