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瑾
《朗讀者》與當代中國文學發展方向
■劉 瑾
《朗讀者》所表現出來的文學品質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啟迪意義,而人性的深刻思考、苦難的溫暖展現、莊重的品格存在,這應成為當下中國文學應有的魂魄。
當代中國文學在多元化發展,多元化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多元化發展的文學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公共情懷,是一個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應有的自醒意識。誠然,一個作者是無法左右讀者的閱讀感受的,但一個優秀的作家是可以通過文字的表達來引發讀者對生活、生命、世界、歷史等等之類思考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作家作為創作主體的“問題意識”。《朗讀者》的作者施林克就明確表示了“朗讀者”的主題是他關注和思考的,是他這代人的主題。《朗讀者》沉思和內省的視角不僅僅是德國民眾所習慣的思維方式,這樣的視角對于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都是必要的。深刻的人性探究和個體與歷史間的相互牽連是與每一個人靈魂息息相關的。
《朗讀者》在人性、苦難、莊重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方向是有一定的啟迪意義的。
中國當代小說也寫人性,但卻大多浮于表面。人物的思考有時對于情節的直接推動作用不大,對于快餐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中國文化市場來說,這種“思考”是缺失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的描述往往過于單一化,無法展示其豐富性和復雜性。
中國當代小說也寫苦難,但卻有時過于殘酷、血腥,缺乏溫暖的情懷和內省的精神。《朗讀者》在書寫苦難時,敘述話語中始終洋溢著某種寬廣而溫暖的人性,這種人性超越了日常倫理的規約,甚至屏蔽了簡單的道德判斷。
通過前文對《朗讀者》的解讀,我們不難發現,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文學現象的原因。作為人學的文學,只有其作品包含了豐富復雜的蘊涵,才能夠引發廣泛讀者的深度思考,而這種思考也就形成了一種群體性思索的現象。在探討中國文學發展方向問題時,既要考慮本土文化的實際情況,也不能完全摒棄或完全效仿外國文學。莫言也是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改變和提升的。魔幻寫實風格并不只是屬于一個國度或一種文化的,任何一種創作風格都是如此。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使得中國民眾為之一震,進而稱譏毀譽接踵而來,形成了“莫言熱”的文學現象。大部分文學研究者,都希望可以將“莫言現象”回歸到文學本身。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青年文學評論家李遇春這樣說:在大量生產觀點的時代,許多觀點都未經過深入探究就提上臺面,但是對于莫言的研究,一定要從其多方面進行深入閱讀,并提出一定要 “回到文學本身,還原莫言。”在中國當代文學評論體系中,有“垃圾論”,也有“成就說”,文學批評的多元化并不是件壞事,只是如何建構健全的理性的文學批評,他認為莫言獲獎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在觀念上和實踐上自我調整的一個歷史契機。
不僅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需要自省,也這是中國當代文學主流價值觀的摸索和建構的過程。文學創作者、文學研究者、文學教育者都應同時具備一定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懷。雷達曾說“對民族靈魂的發現與重鑄,就是這種貫穿在現當代文學歷史中的思想主線和精神命脈。”筆者認為,這樣的觀點放在中國文學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上,也是適用的。
當代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建構的過程中已經在彰顯著自己魅力。現在,無論是在韓國,還是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包括在美國,中國作家出版作品不僅變得非常容易,而且他們已經開始競爭了。筆者認為,當代中國文學只需要按照自我既定的路線,或平淡、或多變、或簡單、或繁復,海納百川地走下去,即好。
人性的深刻思考、苦難的溫暖展現、莊重的品格存在,這應成為當下中國文學應有的魂魄。
(南昌工學院)
本論文為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批準號:WGW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