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歷芳 強曉倩
清廷“扶起來”的盤扣文化
■王歷芳 強曉倩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氛圍中,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仿佛一簇簇植根于神州大地的春蘭秋菊,透射出一股濃濃的東方情愫,散發出別具一格的中國情調。每每映入腦海的要么是那“冠冕堂皇,上衣下裳”的秦漢服飾;要么是那“兼收并蓄,華彩傾城”的唐朝服飾;要么是那“古樸自然為風尚”的宋朝服飾;要么是那“古雅遺風與精美工藝共存”的明朝服飾。直至有清一代,滿人入主中原,滿族服飾的融入,一向以系帶為主的古代服飾,轉向了以盤扣為主的服飾風尚。這一細節上的變化,成為了傳統服飾文化的經典配飾,同時也是服飾文化史上劃時代的標志。
清王朝在其統治初期推行嚴苛的“剃發易服”政策,據《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二載:“朕欲爾等時時不忘騎射勤練,士卒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國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諄諄訓諭者,非為目前起見,也及朕之身,豈有習于漢俗之理?正欲爾等識之。”此外,滿族實行八旗制度,旗人所穿之袍統稱為“旗袍”。清代旗袍與漢族傳統袍制最明顯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它的連接方式——盤扣。《皇朝通志冠服》云:“一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里頂,下為襞積。無袖,敘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前加掩。襟領及紐約如衣色。或油綢為之,不加里,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袍稱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里領及紐約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襠油綢為之,不加里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氈及羽緞為之,領及紐約皆如衣色,一如常服。”例如,清代男子便服中有一種一字襟馬甲,衣襟橫開于前片胸間,上釘紐扣七顆,左右兩腋各釘紐扣三顆,合為十三顆,因有“十三太保”之稱。
其中,清代袞服全不同于漢族,據《皇朝通典》載:“袍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油綢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襠,領用青羽緞,紐約亦青色。”像人們所熟知的清廷黃馬褂就是由盤扣連接的,它與現代的紐扣形制相近,只是開襟為左衽,且有“任職馬褂”、“行圍馬褂”和“武功馬褂”,分別在隨行巡幸、行圍獵物、建業立功時所穿,區別就在于前兩種用黑色紐袢,后一種用黃色紐袢。當然,清代配飾中也有系帶,如朝帶、吉服帶、常服帶等,卻已演化為純粹的裝飾,不再起到連接服飾的作用,其地位逐漸被盤扣完全取代。
為何延續千年之久的系帶能被盤扣取代呢?這其中也是有著特殊原因的。首先,滿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由來已久的游牧生活習慣,使他們的著衣風格更傾向于輕便簡單,旗袍馬褂便是當時最為輕便的騎獵服飾。相對于系帶來說,盤扣更便于騎射,成為旗袍馬褂的首選連接方式。其次,從1645年開始,以愛新覺羅多爾袞為首的滿清貴族強制推行 “剃發易服”政策,強迫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民必須穿滿服、剃滿發,違令者處以死刑。由于政策的嚴厲推行,旗袍馬褂全面流行,除明朝遺民金之俊提出的“十不從”者(女不從,死不從,陰不從,隸不從,少不從,道釋不從,優伶不從,婚姻不從,官號不從,語言文字不從)外,都不得不脫去漢服,著滿服。系帶到盤扣不僅是衣服連接方式在服飾體制上的轉變,更是一個民族政權統治的更迭。雖說盤扣的流行含有很強的政治因素,然而盤扣相較于系帶,更方便穿戴和身體保暖。因此,盤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小小一枚盤扣,不僅富含了中國文化的精華,而且散發著濃厚的中國味道。那千姿百態的形態之美,那獨特的靈氣與婉約的氣質,那柔情似水的藝術魅力,使得盤扣在傳統服飾上閃爍著熠熠光輝,不失為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的點睛之筆。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