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莎莎
潑彩是以潑墨法為基礎,運用“撞水”、“撞色”這兩種方法,并結合了西方繪畫特色而創造出來的新的技法,是一種新型表達方式。張大千創造并推進了潑彩技法的發展和壯大,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繪畫風格,特別是在潑彩山水畫的創作上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成就。基于張大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情感,作品畫面不拘一格,色彩表現強而有力,趣味豐厚、盎然。目前關于對張大千潑彩山水畫的研究比較多,很多書籍文獻上都有其闡述和探討。這一系列的文獻,包括各種期刊,都為研究張大千潑彩山水畫的審美趣味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張大千潑彩山水畫的審美趣味進行分析,更深入挖掘潑彩的審美價值,促進潑彩理論的完善。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在藝術界深得敬仰和追捧,不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張大千國畫功底深厚,在駕馭筆、墨、彩、水上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創造了大潑墨、大潑彩的新技法,為中國繪畫開辟了新的表現道路。根據記載,在《酉陽雜俎》中有記載道,大歷年中,有位文人“顧生”作畫“先布絹于地,研調彩色……飲酒半醉,渲墨于絹上,次寫諸色,以大筆開訣。為峰巒島嶼之態,曲盡其妙”。證明潑墨、潑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經過長久的發展和演變,潑彩技法終于在張大千的創新下得以確立和發揚。潑彩技法的開創,是張大千對中國傳統繪畫革新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而此種表現技法也成為張大千獨特的藝術語言,為后人所難以逾越。潑彩根基于潑墨,在潑墨的基礎上加以色彩,成為青綠山水畫,獲得了清新秀麗的效果,并且不斷走向成熟,在短時間內成為了獨具一格,并且極具欣賞價值的潑彩繪畫。張大千把水墨畫的簡約,淡泊的風格和簡單的黑白色調融入了青綠山水畫之中,既有含蓄之感,又有色彩的莊重華美,濃艷卻率真之感,充分展現出了國畫的意象之美,抽象之美,極具藝術特色。在此之中,張大千還揉入了西歐繪畫的光與色的關系,使畫面更加如夢如幻。這種建立在對潑墨潑彩更深入的認識的基礎上的創新,更加注重畫面的張弛,與現代藝術的趨向是相吻合,十分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要求。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構圖靈活多樣,用墨灑脫淋漓,墨彩層次豐富,總體上都呈現出一種雄渾的風格特征,筆勢縱橫,意境深厚而高遠。現將張大千潑彩山水畫的章法、筆墨、水色和意境作為三個方面對其審美趣味進行探究。
章法又稱構圖、布局。作畫時根據題材與主題的需要,把要表現的物象,以適當的方式協調安排在畫面中。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具有現代特色,章法結構仍接近傳統,類似于古典山水格局。張大千潑彩山水構圖風格多樣,常用以下幾種構圖形式:
一、近景模糊而虛的布局:張大千學習石濤,模仿石濤的作品,并從石濤那里學到一種將近景畫的模糊而虛的特殊布局方式。張大千在其基礎上進行發展創造,近景虛,墨色變化豐富,卻沒有實在具體的景物,然而遠景是十分清楚,具體刻畫,拉開了遠近的差距。相比下來,近處的虛,與遠處的實,虛實相生,仿佛海市蜃樓,耐人尋味,趣味橫生。二、局部的補角構圖:局部補角構圖是張大千經常使用的構圖方式,常常表現為,從俯視的角度選取某塊山石,或者截取自然風景中的一小部分進行仔細刻畫,獨具特色。三、“一河兩岸”構圖:畫面中的山明顯分為兩部分,中間以一河隔開,構成了“一河兩岸”的構圖,畫面中使用大面積的渲染,河流的色彩漸虛漸遠,營造出豐富的層次和深遠開闊的意境。加以小橋、云霧、屋舍、樹木等,畫面統一,有著豐富的層次感和律感。這樣獨特的構圖方式,是張大千在結合了傳統的構圖方式,再加以創新而成的布局形式。這必然離不開他對自然風光的深厚感受和領悟。四、群蜂式構圖:張大千潑彩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多樣,其章法特點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靈活”,但靈活中又有規律可循。他常常用到的要素是,山,水,白云,天空,并使用對比的手法進行布局,如,大小,高低,遠近,虛實,動靜等。這樣的安排結合墨色的潑寫,色彩的渲染,形成的畫面能更好的體現意境之美,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
潑彩是將調好的顏料潑灑在畫面中自然流淌和滲透,當色彩在紙上流淌時,加以引導和控制,形成畫面的大體結構。在色彩滲透成為的肌理和形狀上,用筆進行調整和補充以達成想要的效果,其審美趣味也在于其隨意而得的偶然性和不可復制性。
張大千的傳統根底深厚而全面,其文筆文而不弱,墨色鮮而潤澤,水色妙而清逸。在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中可發現,傳統的線描,皴擦,勾勒,點染等筆法隨處可見,常常會有茅屋,樹木,人物,物等場景,各種元素交融,形成各得其所的效果。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常常運用大面積的潑墨潑彩來確定畫面的基本結構和色調,使整個畫面展開、流動,加以引導和調整,經過勾勒和設色進行修飾,來突出主題,深化意境。把抽象的物象與具體的細致描繪的物象相結合激活畫面,產生輕重、虛實、起伏的韻律感。以大膽的潑墨、潑彩和細膩的工筆刻畫來平衡畫面的的收放關系,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人不禁身臨其境。潑彩的藝術效果離不開水作為媒介,張大千突出水跡的效果,他讓水在畫面上流動,并引導,讓墨、水、彩自由滲透,形成綺麗夢幻的變化,見好就收。同時用筆調整,呈現出隨意與嚴謹的統一的關系。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張大千大膽運用西方現代色彩觀念,使畫面不拘一格,酣暢淋漓,通過墨與色的交融,光與色的映襯,借助有限的物象來表達無限的思想情感,畫面充滿生機和趣味。
山水畫最能表現中國畫意境特點的畫種。意境的根源來自于自然山水和現實生活,是由自然中的景物和現實中的情感組成。張大千的潑彩山水作品以南方的山川河流為要表現對象,展現了南方俊秀溫柔的山川以及煙嵐疊嶂的氣象,表現出江南水鄉氣候的溫潤,山川流水的清新秀麗和生活閑適,安逸的意境,流露出一種“出塵”的風韻,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體會著人間仙境的意蘊。縱觀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作品,看似氣勢磅礴,意氣風發,實則清新雅潤、秀麗清逸,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墨色交融,水紙映襯,亦真亦幻,讓人不得不相信藝術是有生命力的存在。
張大千完美的傳承了中國畫的精髓,同時融合了西方繪畫的藝術手法,畫作為人們呈現出磅礴、瑰麗、豪放卻又細膩的審美感受,讓隨性和嚴謹完美結合,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達到藝術才情的完美流露,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賦予了中國畫新的觀念和意識,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深遠。張大千的作品也向全世界展現了東方美學的博大精深,對推動中西方藝術文化交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