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學恭
力行而后知之真
——讀范正明《新時期戲劇史論選》
○ 江學恭
范正明先生是湖南省著名的戲劇大家,他創作的湘劇《百花公主》,改編的湘劇高腔《琵琶記》 (上、下集),改編的湘劇高腔《白兔記》等劇本,已經成為我省戲劇改革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他出版的《湘劇高腔十大記》《湘劇名伶錄》《湘劇劇目探微》《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折子戲一百出》等著作,都已成為我省戲劇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不久前,范老送來他新編的著作《新時期戲劇史論選》,拜讀之后,驚喜不已。
本書從范正明先生新時期以來的戲劇史論文章中選收了二十五篇文章,主要包括戲劇發展和創作的規律探索、湖南地方戲曲代表性劇種——湘劇、花鼓戲等史論研究。文章鮮明體現出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植根地方戲曲表演和創作的實踐。范正明先生十分熟悉湖南地方戲曲的表演和創作。他出生梨園世家,從小就生活在湘劇戲班里,五六歲時經常在“堂子”旁“馬門”看戲,把當時能唱的戲幾乎都看遍了,有的戲還翻來覆去地看,對戲劇的表演程式和“橋段”耳熟能詳,深受地方戲曲藝術的熏陶。長大后,他參加“戲改”,做了大量的傳統戲曲改編工作,創作了不少劇本,對戲曲創作的特殊規律特別熟悉。他的戲劇史論完全是從他熟悉的戲劇表演和戲劇創作的實踐出發,不尚空談,不打妄語,不掉書袋子。如《優秀的折子戲是民族戲曲的精華》中,對戲曲折子戲的論述便是敢為人先、首倡此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湘劇形成簡述》中,關于湘劇藝術審美價值的概括,《試論湘劇流派藝術》對湘劇表演流派及代表人物的分
析都充分體現了他對湘劇表演藝術和表演藝術家的熟悉。
二是立足湖南戲劇運動的發展實際。范正明先生是我國解放以來戲劇運動的親歷者,特別是對新時期以來的戲劇運動更是親力親為。他的戲劇史論便是這一時期戲劇運動的實錄和思考。他自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之后就投身于戲劇改革運動,立足于親身的實踐,他在《一個‘老戲改’的回顧》一文中,將戲劇界波瀾起伏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運動分為四個階段,這個概括在全國“紀念毛主席‘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題詞發表50周年”研討會上,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贊同。進入新時期以來,湖南戲劇遇到了生存和發展的危機。范老憂心如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湖南戲曲面臨的困難及其對策》《民間職業劇團考察與思考》,及時提出了“弘揚民族傳統”“深化體制改革”“加強人才建設”“普及與提高”等對策,發出了“人民需要戲劇,戲劇需要人民”的呼喊。這些理論成果及時推動了當時湖南戲劇運動,促進了湖南戲劇的發展。
三是運用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戲劇問題。范正明先生善于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來分析研究戲劇問題,取得了不少真理性的思想成果。《湘劇傳統劇目調查及消長規律初識》《新編歷史劇淺探》《貫徹“三并舉”政策之我見》等文章,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這方面的思想功力。作者在《新編歷史劇淺談》一文中,一方面提出處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要“古為今用”,但又指出“古為今用”不是一個隨意性的、主觀主義的口號,歷史劇的古為今用要注意兩點:“一是掌握分寸,不要過頭;二是分清古為今用與影射的區別。”從而慎重提出:“創作歷史劇,必須堅持唯物史觀……必須從認真分析史料入手,深入開掘歷史人物、事件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作者主觀外加的思想意義”。這些觀點在剛剛擺脫“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和“假大空”創作思想禁錮的當代中國,是很有見地的。《貫徹‘劇目政策之我見’》一文,分析了長期在劇目政策上存在的偏頗及其對戲劇事業發展帶來的不利,肯定了“現代戲”“新編歷史劇”“整理改編傳統戲”三者并舉的劇目政策。強調各劇種、各個劇團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選擇演出劇目,論述了傳統戲、歷史戲、現代戲三者之間并不排斥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范正明先生的戲劇史論文章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這位老戲劇家在戲劇浩瀚的時空中孜孜不倦地求索,聆聽到他有感而發、有的放矢的赤子心聲。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主張:力行而后知之真。我是學戲劇史論專業的,深知古往今來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戲劇史論文章浩如煙海,關于戲劇史論的著述可謂架床疊屋、汗牛充棟。但掌握先進的思想武器真正從戲劇運動和創作的實踐出發,深諳其特殊的藝術規律,如范老的文章一樣“貼骨”的著述則不多。恰恰這種“貼骨”正是我們當下戲劇實踐所急需的。我想,這也就是范正明先生戲劇史論的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之所在。
責任編輯 孫 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