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思和
文學史走向的轉變
○ 陳思和
在我的印象中,當代文學真正走上自覺,是在1985年。1985年之前的文學雖然也是一步步在發展,但那時候的基本思路是文學創作按照國家的主旋律走,為主旋律唱贊歌。比如在改革開放時期,一大批作家就以改革開放為題材,像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等等,當時都非常有影響,深受讀者歡迎,但現在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這樣的情況很普遍,再比如80年代初撥亂反正、清算“文革”,所以就出現了“傷痕文學”“反思文學”,那些文學作品基本上是按照主旋律來寫的。主旋律要求批判“文革”,傷痕文學就開始批判“文革”。緊接著光是批判“文革”不夠,需要重新審視1957年的“反右”運動,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等等,于是一批反思文學出現了:王蒙、從維熙、高曉聲、張賢亮等就是代表作家。到農村實施分田到戶,高曉聲就創作了《陳奐生上城》、何士光創作了《鄉場上》、張弦寫了《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等,通過各方面來歌頌當時的農業政策。當時文學的目標很清楚,就是為主旋律唱贊歌,歌頌、支持改革開放的路線,反對保守倒退,要思想解放。
為主旋律而創作的狀況在1985年以后發生變化。當時出現了一批新作家。這批作家基本上是30出頭,被稱為“知青作家”。但他們的寫作開始慢慢地從知青題材、或現實題材中走出來,轉向了文化批判。這集中出現在1983、1984年。第一個出現的是賈平凹,當時寫的一組短篇小說《商州初錄》,寫商洛山的風土人情,寫農民的故事。我記得一個場景:一個人在農民家里借宿,席子下發現一條蛇,隨手扔了出去,倒頭又睡。這細節寫得很自然,沒有看到一條蛇就大驚小怪。蛇與人共處一床,只是因為它影響了人的睡覺,人就把它從窗口丟出去。我看了就覺得很新鮮。再如張承志《北方的河》,他寫一個青年學生去考察北方的種種河流,一直到黃河口(壺口),對中國北方人情風土進行考核。1984年阿城《棋王》出現了。《棋王》寫的是知青下鄉的生活瑣事,下棋呀、吃蛇肉呀,這篇小說把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結合起來,描寫了一場圍棋大賽。這些作品都給人打開了思路,原來小說可以不寫改革開放,不寫上山下鄉的苦難、不寫國家政策主旋律,就是實實在在寫老百姓的民間生活,這就是民間的轉變。
1985年以后蔚然成風,出現了“尋根”文學。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樹王》《孩子王》,王安憶的《小鮑莊》等就發表出來了。我們都奇怪文學為什么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候我們就開始思考:文學是為了什么?文學是為了表現一種文化的底蘊,文化的美,一種生命的寄托。
這個美學觀念的轉變,影響了1990年代文學走向民間的趨勢。在90年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能夠堅持批判立場,并寫出了好作品的,基本上是當年的尋根作家,有人稱之為“后尋根”現象,也可以說,尋根文學影響了文學史的走向。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