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紅真
歷史舊夢的浮現
○ 季紅真
尋根文學的主力軍是知青作家,這一文化種群體現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顯赫的歷史現象。社會身份決定了他們寫作的立場,和動蕩歷史的特殊聯系形成集體的經驗世界。在尋根文學作家中,青工出身的鄭萬隆是唯一一個例外,但是和賈平凹一樣,都屬于剛剛脫離鄉土的都市一代,父輩的經歷和早年的鄉土生活是初始場景,形成夢境般的童年記憶。同樣作為都市一代的莫言是尋根文學的殿軍,他匯集了此前此后的多種文學潮流,和賈平凹一樣更多被歸入鄉土作家的范疇,成為文學史上樞紐一樣的存在。
主要的尋根作家大致出生在1950年代的前期,經歷過文革前短暫的社會穩定,在體制內完成小學教育。只有阿城是一個例外,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記憶著五十年代短暫的繁榮興旺與安定。這使他們多有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試圖并且有能力營造完整的世界圖示。而文革中的社會動亂與下鄉的漫長漂泊,特別是家道的衰變,都使他們在人生的掙扎中渴望重建合理的社會秩序。反思文革、追問歷史的思維向度借助民族文化的宏大主題,整合出自己的鄉土經驗,表達自己對民間社會驚奇的發現,尋找進入傳統文化的通道,完成藝術的自我確立。這使尋根文學成為鄉土文學的亞類型,接續起“五四”以后都市知識分子鄉村寫作的脈絡。
尋根作家大都是在文革期間開始創作,大字報與宣傳隊是他們最早發表和亮相的方式。當時官方對業余寫作的重視,就使他們較早地熟練掌握了漢語寫作的一般技巧,在通過寫作改變命運的努力中,也有對漢語自身魅力迷戀的無意識智慧沖動。這就使他們很年輕就能在體制內的刊物上發表作品,如賈平凹、韓少功、王安憶等,逐漸成為三十年來中國文壇的主流作家。這也使另外一些作家以無目的的寫作,保留精神情感的痕跡,阿城早期的作品都是在朋友中流傳,不少作家的寫作溝通了地下文學的潛流,史鐵生早期作品就是發表在民刊《今天》上。這使尋根文學具有文學史的連貫性,十七年的文學教育與鄉村經驗的知識積累,使這些作家的創作具有承前啟后的節點性質。
此后的文學,迅速開始了越來越劇烈的斷裂,改革開放的全面鋪開,現代媒體的覆蓋與高科技信息時代的來臨,國家出版制度的相應改革,都使紙本印刷的寫作發表形式受到猛烈地沖擊。幾千年的文學書寫形式和發表途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換筆幾乎是所有寫作者的宿命。涉足影視是生產自救的主要方式,民間高額的評獎與廣告引導的市場開始操縱圖書發行,寫作變成了技術工種,純文學作家要靠商業活動解決衣食住房等生存問題。隔著二十年的文化峽谷,眺望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真如歷史舊夢的浮現,浪漫主義文學的最后一個潮頭定格在歷史彎道的豁口,成為八十年懷舊夢中的風景。尋根作家也形成巨大的陰影,成為后起作家挑戰的對象,一如他們當年挑戰五十年代作家的壯舉。歷史在錯動中和我們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