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立足本土:『尋根文學』的思想遺產
——以韓少功為中心

2015-11-22 17:07:41畢光明
文藝論壇 2015年18期
關鍵詞:文化

○ 畢光明

立足本土:『尋根文學』的思想遺產
——以韓少功為中心

○ 畢光明

作為新時期的一個重要文學事件,1985年由作家自己提出理論主張并進行群體性創作實踐而激蕩文壇的文學尋“根”(文化),過去了整整30年。30年來,以文學思潮和流派形式出現的文化尋根文學,一直是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對它進行的全方位考察早已進入了文學史,或許是出于對一個時代的懷念,它的緣起及意義,仍不斷為人所提起,這個文學運動的重要的當事人,也頻頻接受訪談或主動著文加以回顧和解釋。“尋根文學”從亮出旗號到出現一批代表性作品,持續不過兩年時間,但它對新時期的影響卻是持久的。不僅參與這一文學運動的作家30年來一直是當代文學最有實力也最有成就的創作群體,占據新時期文學的主流地位,它留下的思想資源更是在中國文學的建設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導向性意義和思想史價值。集中出現于1985年的文化尋根理論文本,主要是韓少功的《文學的根》(《作家》1985年第3期)、李杭育的《理一理我們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阿城的《文化制約著人類》(《文藝報》1985年7月6日)、鄭萬隆的《我的根》(《上海文學》1985年5月號)、鄭義的《跨越文化的斷裂帶》(《文藝報》1985年“理論與爭鳴”專欄第1期)等,作者都是知青作家。這些宣言式的理論隨筆,一個共同的主張是文學創作要有“文化”內涵,而文化要從傳統、從民間去尋找。他們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不盡一致,但發掘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創造富有當代意識和民族性的文學而走向世界,卻是這一青年作家群體的共同意向。在1980年代以批判和反思為思想主調,以創新文學性格的時代背景上,尋根主張并不見得得到知識界的一致認同,尋根話語所包含的思想資源也沒有得到準確而充分的闡發,盡管后來有成就的創作(如莫言、賈平凹)無不印證著通過反思回歸傳統,在確立自我中借鑒他人是文學創造和發展之正途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在作為文學新潮的尋根文學成為歷史以后,文化尋根的主要倡導者韓少功在1990年代和新世紀,還在闡釋尋根文學里的核心思想,即文學應立足本土,深掘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同時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外來文化,進行富有主體意識的創造,以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韓少功的《文學的根》一文,是尋根文論的發軔之作,在主張文學進行文化尋根上旗幟最為鮮明。它猛然地發問——“絢麗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和論斷性地提出一個文學命題——“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故湖南的作家有一個‘尋根’的問題。”①看似標新立異,實則經過了深思熟慮。作者策略性地從個人經驗和地域站位出發,使問題的提出更有說服力,然而也更帶有普遍性,因為地域性正是民族性的基礎。在對文化尋根命題的展開論證中,韓少功腳踩本土而放眼異域,始終從全球化的視野來討論現代化沖擊下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存廢,從人類文明的視角來看取變革時代的文學創新,這是他比同時代的作家和評論家更有遠見卓識的地方,因為“85新潮”的文壇同時還出現有“方法熱”和“現代派”(以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為代表)熱,而這些都是在現代化的名義下主要取法西方文學和文化的。1980年代的中國文學,與國家現代化的主旋律是密切呼應的。老作家徐遲在現代派文學論爭中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現代化與現代派》②,也不無策略性,無非是讓需要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文學搭一搭改革開放這輛車以獲得合法性,說明現代化是1980年代文學的價值目標。1980年代的國家現代化建設,是與批判所謂極左政治的社會思潮相并行的,因此,浪潮更迭的文學,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再到“改革文學”,在由被政治奴役而向文學自身回歸的過程中,仍然充滿了政治色彩,實際上是在批判一種政治(烏托邦的)的同時,營造是另一種政治(實用主義的)。在這種有1980年代特色的思想氛圍中,文學現代化的主要參照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也就是19世紀末以來的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從1978年開始的外國現代派文學譯介,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渴望和雄心,而走向世界的標志就是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殿堂,這就是為什么1985年前后譯介的《喧嘩與騷動》和《百年孤獨》會橫掃中國文壇的原因。現在看來,1980年代的純文學熱,帶有嚴重的西方主義傾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尋“根”的主張出現了,它的出現不啻給西方主義兜頭潑了一盆冷水,新時期文學的現代派熱自此有所降溫。

在新啟蒙思潮盛行的背景上,《文學的根》大談“傳統的骨血”的重要,這委實有點逆潮流而動。而換一個角度看,它正符合1980年代的文學性格——勇于懷疑、反思和創新。難怪文化尋根的幕后推手李慶西,要將尋根派稱為“先鋒派”③。韓少功在考察中外文學創造的基礎上,發現了成功的文學莫不是固然不拒絕外來影響,但一定是以民族傳統為根基。他舉例說,“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及本世紀的日本文學,不就是得天獨厚地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雙重雙面影響嗎?如果割斷傳統,失落氣脈,只是從內地文學中‘橫移’一些主題和手法,勢必是無源之水,很難有新的生機和生氣。”有了這樣的認知,他自然從同代人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說和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說中看到了值得欣喜的現象:“作者們開始投出眼光,重新審視腳下的國土,回顧民族的昨天。”他把這樣的做法稱為“新的文學覺悟”。他對這樣的文學自覺抱有理性的態度,評價道:“他們都在尋‘根’,都開始找到了‘根’。這大概不是出于一種廉價的戀舊情緒和地方觀念,不是對方言歇后語之類淺薄地愛好;而是一種對民族的重新認識、一種審美意識中潛在歷史因素的蘇醒,一種追求和把握人世無限感和永恒感的對象化表現。”可見他的理性精神并沒有阻礙文化資源的審美轉化,相反,來自歷史深處的文化進入作家的生命,只會強化文學超越現實的精神品質。

文學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里的源和根,在韓少功看來就是作為文化母體的傳統文化。然而《文學的根》的思想見地在于,重視傳統絲毫也不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照單全收,而是對文化傳統在加以辨析后選擇有生命力的一脈,于是傳統文化便有規范與不規范之分。而尋根要尋的就是不規范的文化,它更多地隱存于鄉野世界,但它是規范文化得以再生和存在的基礎:

鄉土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更多地屬于不規范之列。俚語,野史,傳說,笑料,民歌,神怪故事,習慣風俗,性愛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鮮見于經典,不入正宗,更多地顯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它們有時可以被納入規范,被經典加以肯定。像浙江南戲所經歷的過程一樣。反過來,有些規范的文化也可能由于某種原因,從經典上消逝而流入鄉野,默默潛藏,默默演化。像楚辭中有的風采,現在還閃爍于湘西的窮鄉僻壤。這一切,像巨大無比、暖昧不明、熾熱翻騰的大地深層,潛伏在地殼之下,承托著地殼——我們的規范文化。在一定的時候,規范的東西總是絕處逢生,依靠對不規范的東西進行批判地吸收,來獲得營養,獲得更新再生的契機。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前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地殼而是地下的巖漿,更值得作家們注意。

這一知識化而又形象化的理論表述,揭開了人類文化構造的秘密,有如地質學家勘探到了開采不完的富礦一般,為尋求新的突破的文學界指明了掘進的方向,同時也為藝術創造設立了新的限制。重要的是這樣的理論發現,不是思考的結果,而取決于主體的文化立場,重視非正統的文化倫理,維護的是民間存在應有的歷史地位。由現實轉向傳統,由官方話語轉向民間存在,知青作家的文學轉向借助的正是對“不規范”文化的理論發明,它的核心是把本土立場具體化。在現代化實則是全球化洶涌而來之際,從文學這一角度率先思考民族文化的命運,無論對內對外,這一思考都有反叛性。以傳統文論的角度看,發掘和呈現“不規范”文化,豐富的是文學創作的題材,但從題材的性質來看,尋找不規范文化予以表現,是將文學從社會學領域拓展到人類學領域。后來此類尋根作品被研究者從人類學的角度加以研究就是證明。地域文學的人類學價值正是文化尋根文學在抵御全球化時為民族文學獲得人類性的秘寶。

與1980年代實驗小說重形式創新的文學自覺不同,尋根派的文學自覺是以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為文學探索的動力的。在《文學的根》里,韓少功把中華文化的衰敗歸因于“五四”以來我們不停地學西方,而毀滅也意味著再生,故而他引用西方觀點表達文化復興的自信:“西方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對東方文明寄予厚望。他認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經衰落,而古老沉睡著的東方文明,可能在外來文明的‘挑戰’之下,隱退后而得‘復出’,光照整個地球。”出于文化復興的使命感,韓少功借這篇文章表達了他面對中西文化再度撞擊時的深沉思考和殷切期待:

萬端變化中,中國還是中國,尤其是在文學藝術方面,在民族的深層精神和文化物質方面,我們有民族的自我。我們的責任是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來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

由此可見韓少功發起文化尋根,的確是對1980年代“文化熱”的一種反應,在現代/傳統、西方/中國的矛盾關系中,他采取辯證思維,巧妙地從官方/民間的辯證關系中找到了確立“民族自我”的途徑——立足本土,從地域和民間文化里尋找可以進行審美轉化的創作資源。復興中國文化,乃是知青一代的“中國夢”。2001年出版的《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一書,在論析文化尋根思潮與尋根文學的關系時就有這樣的評判:“文化尋根思潮的興起有助于對‘復興民族文化’這一歷史母題思考的深入與多元,是其意義之二。近代以來,民族文化的重建與更新、現代化與走向世界,是在時代的挑戰與壓力下縈繞國人心頭的‘中國夢’。”④對于韓少功這代人來說,文學不可能是純粹的個人夢想的呢喃或一己悲歡的傾訴,而必然關乎國族的運命。從他為尋根文學提供的經典作品《爸爸爸》來看,丙崽不可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而只能是堪為民族寓言的象征性形象。在這個意義上,韓少功的文化尋根理論,其思想史價值高于文學價值。由于在中西文化撞擊交匯的背景上作為文化載體的知識分子應該作何選擇是整個20世紀并延續到21世紀的大命題,因此,作為一份思想遺產,韓少功的立足本土的文學與文化思想,具有持續的生發性,并且在新的思想環境里得到呼應。

199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加快,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急劇分層,既得利益集團與底層大眾在經濟利益上的巨大懸殊日益嚴重地撕裂著中國社會。在這一發展與問題并存的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這一夾在統治階級與底層人民之間的階層,作為社會運動的文化角色也開始發生思想分化。分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持有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對社會問題的診斷有不同的結論。一部分人將社會貧富分化和道德沉淪歸咎于新自由主義鼓吹西方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放棄了社會主義的人民本位,滑向了資本主義道路。一部分人則將經濟主義盛行導致貪腐成風歸因于體制不健全,政改與經濟制度改革不同步,以致社會管理上落后于西方。如果說,在1990年代知識群體關注的更多是道德問題和精神問題,面對消費文化的興起不由慨嘆文學引領社會的風光不再,試圖挽留文學清潔靈魂的社會地位,表現出強烈人文關懷的話,那么,進入新世紀后,面臨無法坐視不顧的社會危機,文學知識分子要么希望文學恢復其現實功能,要么在文學之外直接關心體制改革,表現出執著的制度關懷。而在制度關懷上,上述的兩部分知識分子在制度與人的關系上看法發生了分歧,一種著眼于群體,一種著眼于個體。不同的著眼點反映了不同的立足點,從不同的立足點放眼開去,在世界范圍內,所有的問題就又變成了中西關系問題。在認同社會主義思想遺產的文學家那里,對內,關注底層才是正確的文學倫理;對外,文學必須表現中國經驗、中國問題和民族特色。不用說,1980年代尋根文學的思想遺產在不斷被重新發現,持續發酵。這就是為什么作為尋根派的靈魂人物韓少功,在新世紀的思想文化視頻上,還會頻頻出鏡的原因。任何時代,文學思想都是時代思想的折射。

不管是否情愿,在新世紀里,韓少功不僅接受文學史研究者的訪談,談論《文學史中的“尋根”》⑤,還發表了《尋根群體的條件》⑥《文化尋根與文化蘇醒》⑦等文章,在新的文化語境里對當年的文化尋根思考進行了自我解釋與闡發,突出和強化了其中符合今天思想建設需要的基本觀點,其關鍵詞還是本土,因為本土是民族與民間的代名詞,也是中國的代名詞。在接受李建立訪談的文章《文學史中的“尋根”》里,韓少功就明言“‘尋根’討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尋根”的“要點是在政治視角之外再展開一個文化視角,在西方文化坐標之外再設置一個本土文化坐標”。他把尋根文學的意義總結為“推動讀者關注和思考本土文化資源”,使“漠視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巨大的世紀性‘遮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逐步破解”。⑧在《尋根群體的條件》里,他也明確指出:“一種另類于西方的本土文化資源,一份大體上未被殖民化所摧毀的本土文化資源,構成了‘尋根’的基本前提。”⑨強調本土,容易被誤認為是堅持民族主義,而韓少功的本土思想恰恰是視界融合的產物,是從中國看西方,又從西方看中國,最后從人類文明創造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產物。所以在《文化尋根與文化蘇醒》里,他進一步指出:“‘尋根’牽涉到東西文化的比較,牽涉到多種文明之間的對話關系。”“文明是一條河,總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或者說化舊為新,化新為舊,在一個復雜的過程中重組和再造。我們之所以要討論西方、東方的文化傳統遺產,只是把它們作為資源,作為創造者的現實條件。”⑩正由于具有創造者的性格,尋根派的本土主義才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進步的而不是保守的,因為在他們看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明不可能簡單復制,只能依據內因外緣等各種條件進行創造。如果說我們要重視學習,創造才是最好的學習”。?與一些后繼者相分野的是,韓少功告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以平等的態度看待不同的文明,冀圖通過文明創造達到文明對話,而不是文明對抗。他的小說創作,從1980年代到新世紀,多以他下鄉的湖南農村為書寫對象,體現了對民族歷史和既有文明的尊重。在他看來:“中國有漫長的農耕史,是一個巨大的農業國,包括農耕文明在內的各種本土文化資源,需要我們尊重,需要我們仔細清理,包括必要的繼承、批判以及再造。”?對本土文化資源近乎崇拜而又理性地對待,毋寧說對“根”的態度實則表達的是知青一代真摯的人文情懷。

在對本土化思路的形成進行解釋時,韓少功指認,“本土化是全球化激發出來的,異質化是同質化的必然反應”,“所謂‘尋根’……就其要點而言,它是全球化壓強大增時的產物,體現了一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構成了全球性與本土性之間的充分緊張,通常以焦灼、沉重、錯雜、夸張、文化敏感、永恒關切等為精神氣質特征”。?這自是精辟之論,它交代的是一部分知青作家在80年代西化潮和文化熱中的精神狀況與思想行為,揭示了尋根思潮的時代意義:“‘尋根’是一個現代現象,是全球化和現代化所激發的現象,本身就是多元現代性和動態現代性的應有之義。”?但值得追問的是,為什么在1980年代的兩支文學勁旅——歸來的作家與知青作家中,唯有知青作家對擁抱全球化和現代化敏感地持審慎的態度?有論者認為:“‘五七’一代作家自有屬于他們一代的整套成型世界觀,他們對于自身和歷史的關系有著堅固的信仰,因此‘文革’一結束,他們便能夠立刻借助‘傷痕文學’的控訴重新獲得身份認同,確立自己的歷史主體性。而知青一代本身便是成長于破碎的歷史,對‘五七’一代作家的歷史他們無法認同,可是又還沒有能力敘述出屬于自己的歷史,而缺乏自己歷史觀的作者在他人的歷史敘事面前將永遠是蒼白和邊緣的。他們必然不能再滿足于在‘五七’一代的歷史敘述框架里講述知青的或悲涼或慷慨的往事,而需要另起爐灶,做另外一鍋粥。”?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知青作家獨特的成長史,決定了他們具備應對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主體條件。所以,有論者如此描述:“80年代告別了政治一統天下的局面,文學呼喚文化的回歸。同時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聲浪中,各國傳統文明面臨著巨大的沖擊,中國知識青年開始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葆有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如何使中華民族在國際上樹立民族話語空間。傳統/現代、民族化/世界化成為知識青年對民族文化、民族未來思考的關鍵問題,在創作群體方面,‘知青’作家‘上山下鄉’的經歷使其對現代文明燭照下的鄉土中國、原始文明有了更客觀、更理性的認識與深刻的反思。”?似乎上山下鄉的經歷給了知青作家獨特的文明觀察能力,因而在特定的機遇中能夠負起文明反省和文明再造的使命。韓少功自己也是這樣解說的。他從一代人的特殊的經歷解釋了鄉土-不規范文化這種“特殊資源”被發現、被喚醒、被啟用的機緣,說:

我們不妨看一看通常頂著“尋根”標簽的作家,比如賈平凹、李杭育、阿城、鄭萬隆、王安憶、莫言、烏熱爾圖、張承志、張煒、李銳等等。無論他們事實上是否合適這一標簽,都有一共同特點:曾是下鄉知青或回鄉知青,有過泛知青的下放經歷。知青這個名謂,意味著這樣一個過程:他們曾離開都市和校園——這往往是文化西方最先抵達和覆蓋的地方,無論是以蘇俄為代表的紅色西方,還是以歐美為代表的白色西方;然后來到了荒僻的鄉村——這往往是本土文化悄悄積淀和藏蓄的地方,差不多是一個個現場博物館。交通不便與資訊蔽塞,構成了對外來文化的適度屏蔽。豐富的自然生態和艱辛的生存方式,方便人們在這里觸感和體認本土,方便書寫者叩問人性與靈魂。這樣,他們曾在西方與本土的巨大反差之下驚訝,在自然與文化的雙軸坐標下摸索,陷入情感和思想的強烈震蕩,其感受逐步蘊積和發酵,一遇合適的觀念啟導,就難免嘩啦啦地一吐為快。他們成為“尋根”意向最為親緣與最易操作的一群,顯然有一定的原因。

他們是熱愛本土還是厭惡本土,這并不重要。他們受制于何種寫作態度、何種審美風格、何種政治立場,也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下放”既是社會地位下移,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串聯。文化蘇醒成了階級流動的結果之一——這種現象也許是一個有趣的社會學課題。于是,這些下放者不會滿足于“傷痕”式的政治抗議,其神經最敏感的少年時代已被一種履歷鎖定,心里太多印象、故事、思緒以及刻骨痛感在此后的日子里揮之不去。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他們筆下總是會流淌出一種和泥帶水翻腸倒胃的本土記憶——這大概正是觀察者們常常把他們混為一談的原因,是他們得以區別于上一代貴族作家或革命作家,更區別于下一代都市白領作家的原因。那些作家即便贊賞“尋根”(如汪曾祺,如張悅然),但履歷所限,就只能另取他途。換句話說,所謂“尋根”本身有不同指向,事后也可有多種反思角度,但就其要點而言,它是全球化壓強大增時的產物,體現了一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構成了全球性與本土性之間的充分緊張,通常以焦灼、沉重、錯雜、夸張、文化敏感、永恒關切等為精神氣質特征,與眾多目標較為單純和務實的歷史小說(姚雪垠、二月河等)、鄉村小說(趙樹理、劉紹棠等)、市井小說(鄧友梅、陸文夫等)拉開了距離。?

這大概是尋根發生學最權威的版本。它以一代人精神自傳的形式揭示了一種文化認知的規律,即外來者更容易發現某種自在文化的特性及價值,同時,也論證了代際差異構成時代思想文化豐富性的合理性。當代中國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給數百萬知識青年帶來一段充滿困苦的人生經歷,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人生的悲劇,但是也有少數后來成為國家干部甚至是文化名人的幸運兒,發生在青少年時代的生存位置的移動,構成了他們認知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難得的視角,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認知結構,處在特殊認知關系中的認知對象,成為他們永久的精神內容,不用說也是可以隨時動用的思想資源。韓少功的《爸爸爸》和《馬橋詞典》無不是對這種精神資源的藝術加工,“雞頭寨”的生存樣態和“馬橋”的語言化石,都來自他下鄉在湖南汨羅的所見所感。它是知青遭受人生困苦的意外收獲,也是沉默的楚地文化的幸運。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知青的鄉土情結不可一概而論。尤其需要加以甄別的是,知青有下鄉和回鄉的區別,下鄉知青與回鄉知青有著很不相同的鄉村經驗,所以他們對鄉村人和鄉村文化的理解會大異其趣,他們用文學來表現鄉村時也會有不同的情感態度。韓少功所舉出的賈平凹、莫言和張煒,都不會以外來者的眼光看待鄉村和鄉村人,他們的鄉土經驗是浸透骨子的,對鄉村人在當代中國社會里的遭遇有切膚之痛,鄉村人的命運也就是他們的命運,因而他們的創作無法回避中國農村的當代生活,他們書寫鄉村生活也就書寫了現代中國歷史、現代中國文化和現代中國社會,而不必讓它負載超出民族生活觀照以外的文明對話的功能。其實更應該提到路遙。路遙是純粹的回鄉知青,同樣具有鄉村和城市的兩種文化感受,但兩種文明的對比使他更清楚地看到鄉村生活的落后與沉重,因此不會把它看作多么了不得的文化寄居所。這就是先鄉后城與先城后鄉的區別。先鄉后城,仰望一種文明,追求現代化,急于走向世界。先城后鄉,俯視一種文明,反思現代化,拒絕被世界同化。兩類知青的文學,都不是只有文學,而是都寄托了他們對中國現代歷史進程的政治性評價。正如韓少功所說,“不能只從有關文學的討論來認識文學,包括認識文學的實際思潮和具體實踐,否則就只會看到一些表面現象”?。下鄉知青韓少功屬意于鄉土,絕不是一種外來者的文化獵奇,而是以更深遠的歷史眼光和更寬闊的文化視野來看待地域文化對于文明重建的積極作用,而民族文化的地域因素再造文明的能動性必須靠外部力量去激活。這就是韓少功的尋根思想之于當代文學發展的可貴之處。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下鄉知青,都會把鄉土審視上升為民族文化傳統守護和文明再造的高度。韓少功的本土主義還應該有其思想來源。

著名的知青文學理論家李慶西2009年在《上海文化》上發表了《尋根文學再思考》一文,對尋根文學的文學史意義及文學理論價值進行了相當全面的論述和充分的論證。在這篇文章里,他分析了尋根文學作家在特定的文化語境里采用了“文革”修辭方式,說到這樣的一段話:

尋根派作家的藝術思維確實滲透著注重主體超越的中國文化精神,這可能在相當程度上受諸毛澤東話語方式的影響。80年代初,盡管現代西方各種文化思想已紛至沓來,但是毛的思維方式和精神趣味卻對他們熏陶已久,仍是他們所能獲取的最直接也最豐富的思想資源。?

這對我們尋繹韓少功的本土思想所自不無啟發。1950年代出生的知青一代,他們的精神成人完成于毛澤東時代,用毛澤東思想培養可靠革命接班人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政治運動,對他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精神情操,的確起到了塑型的作用,一代人在高強度的思想灌輸下形成的精神圖式,如果沒有在新啟蒙時代得到修正,必然在呼喚革命的社會情勢中頻頻向對抗性的宏大話語回首。毛澤東是產生于農業中國土壤上的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領導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能夠成功,說明他的革命思想符合中國國情,他改造中國社會的理想符合勞苦大眾的愿望。革命的成功使革命具有合法性,革命思想也因革命的成功而具有真理性。毛澤東終身致力于階級革命和民族斗爭,這使他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民本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在個人崇拜的時代,這樣的思想質地塑造了一代青年,這一代就是知青。經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愈演愈烈的全球化的沖擊,他們當中有人背叛了自己的歷史,有人則對城市與鄉村、個人和集體、西方與中國地位相顛倒的社會潮流持懷疑和批判態度。知青作家的文化尋根對本土、民間和民族文化的重視,不能說與當代中國的毛澤東思想遺產沒有關聯。事實上,韓少功的立足本土的思想,頗受熱衷民間本位和中國話語的70后一代的擁戴,它反映了全球化和現代化壓力下一類知識人的價值取向。盡管他們在“中國模式”的召喚下發出的應答,可能回避了真正的中國問題,也規避了知識分子在艱難時世里應該承擔的質疑權力侵奪權利的使命,但是,敢于不合時宜地持護革命思想資源的合理成分,這對避免反思歷史的絕對化,認識社會訴求的復雜性具有重要的制衡作用,它使當代文化思想富有多元性,也為中國的道路選擇指明了多種可能性。

注釋:

①韓少功:《文學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以下引自該文的不注出處。

②載《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第1期。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發表了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肯定意見,提出應該聯系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來看現代派文學藝術的興發,認為是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文學藝術的變化多端。他由此推論,中國將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并且到時候將出現我們現代派思想感情的文學藝術,而且是“建立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的兩結合基礎上的現代派文藝”。

③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上海文學》1987年第1期。

④王鐵仙、楊劍龍、方克強、馬以鑫、劉艇生:《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9頁。

⑤⑧????韓少功:《文學史中的“尋根”》,《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⑥⑨??韓少功:《尋根群體的條件》,《上海文化》2009年第5期。

⑦⑩韓少功:《文化尋根與文化蘇醒》,《文匯報》2013年8月15日。

?叢治辰:《選擇與遮蔽:文學史敘事背后的文學現場》,《上海文學》2012年第8期。

?李珂瑋:《再論1980年代“尋根文學”的緣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5期。

?李慶西:《尋根文學再思考》,《上海文化》2009年第5期。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欄節目責任編輯 佘 曄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九九九国产|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精品第五页| 香蕉色综合|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免费a级片|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婷婷伊人五月|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久久精品91麻豆|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第二十一页|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91视频区| 99视频全部免费| 免费激情网站|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va|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午夜a视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欧美午夜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538国产视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色婷婷色丁香| 色综合成人|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无码白| 国产一级片网址|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欧美h| 伊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