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德發 閆 杰
既非功勞簿 亦非墓志銘
——評余三定等主編的《何建明評傳》
○ 宋德發 閆 杰
何建明是我國新時期以來最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曾多次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全國性報告文學獎項。文學評論家何西來評價說,研究中國20世紀末和新世紀的報告文學,無法繞開“何建明現象”。因此,2010年1月,湖南理工學院創辦“何建明研究所”可謂情理之中,四年之后,該所又隆重推出余三定和周淼龍主編的《何建明評傳》可謂水到渠成。
何建明有一篇短篇報告文學作品,名為《永遠的紅樹林》,講述了青年學者梁言順對“低代價經濟增長理論”這一學術課題的鉆研與探索。在對作品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評傳》特別強調了梁言順在課題選擇方面帶給廣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啟示:“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選好題,這是擺在每一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①令人振奮的是,在作品之內,梁言順最終順利解決了選題“難題”,而在作品之外,《評傳》也在選題上“首戰告捷”,因為它選擇了“何建明”作為傳主。
首先,何建明是一位當代作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作家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異軍突起,關于現代作家的傳記(包括評傳),開始大量出現。近些年來,不少出版社也陸續推出了一些當代作家評傳,如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鐵凝評傳》《賈平凹評傳》,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殘雪評傳》《彭燕郊評傳》等,但相比蔚為大觀的現代作家傳記,當代作家評傳多少顯得有些形單影只。作為一部質量上乘的當代作家評傳,《何建明評傳》的問世無疑算作“閃亮登場”。
其次,何建明是一位報告文學作家。為當代作家所做的傳記已經屈指可數,且大多為小說家和詩人而作,或許,《何建明評傳》是第一部為報告文學家所寫的傳記。當然,不是說因為何建明是報告文學家,為了“填補空白”就必須為他立傳,關鍵是,“何建明既是當代杰出的報告文學作家,同時也是當代優秀的知識分子,并且還是當代一位特別能思考的思想者”。②即是說,他的報告文學,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思想水準,都代表了一個時代報告文學的水平。所以,為他立傳,合情合理,完全符合傳主選擇的標準:“必須選擇那些真正值得寫的,已經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很可能留下足跡的作家。”③
一首詩、一篇文章、一部著作的好壞,既取決于它寫了什么,更取決于它是怎么寫的。在選題上“獨具慧眼”之后,《何建明評傳》的書寫亦可謂“匠心獨運”。
首先,書寫方式上,注重“解釋”,關注細節。
“傳主的生平、個性和對傳主的解釋是傳記構成的三個要素。”④如果說“生平”和“個性”表明了傳主“是怎樣的”,那么“解釋”則闡明了傳主“為什么是這樣的”。在傳記這一畝三分地里,長期以來都是傳主生平“獨攬大權”,傳主個性也能不時“露個臉”,至于對傳主的“解釋”則基本處于“難見天日”的“受壓迫”狀態。不過,到了現代傳記階段,昔日處于“邊緣”地位的“解釋”開始“翻身做主人”,20世紀西方第一位傳記名家斯特拉奇就宣稱:“沒有解釋的事實正如埋藏著的黃金一樣毫無用處”⑤,到20世紀以后‘解釋’就成為傳記的一種潮流。
書寫方式上,《何建明評傳》自覺不自覺地順應了現代傳記注重“解釋”的潮流。比如從自然風物角度,《評傳》通過描繪何建明家鄉蘇州的水,闡明了水對他既含蓄細膩又開放粗獷的性格及作品風格的影響;從人生經歷角度,《評傳》通過敘述何建明艱辛的童年生活、艱苦的軍旅生涯,闡明了早年生活的磨礪對他堅韌頑強的性格、筆耕不輟的寫作態度的培養;從文學熏陶角度,《評傳》闡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何建明人生觀價值觀的浸潤,以及《哥德巴赫猜想》對他最終走上報告文學創作之路的指引。
關注細節是《評傳》書寫上的另一個特點。俄羅斯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曾說:“一個好的細節相當于一個成功的形象。”⑥帕氏這句話也許更適用于小說創作,但對于傳記的書寫無疑也同樣有效。為創作關注三峽工程移民問題的報告文學作品《國家行動》,何建明三下庫區采訪,睡露天房屋,半個月沒洗過澡,以致十幾天后回到北京的家中,家人愣了好半天,最后問:“你找誰?何建明不在家!”《評傳》就通過對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細節的記述,使一個四處奔波采訪、一直筆耕不輟的作家形象躍然紙上。
其次,書寫內容上,評傳結合,側重于評。
既然名為“評傳”,在書寫內容上自然是有“評”亦有“傳”,“傳”的對象為作家生平,“評”的對象則既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作家本人。不過,關于當代作家評傳中“評”和“傳”各自所占比重問題,不同的學者顯然著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主編謝有順認為:“所謂評傳,簡單地說,就是要求對作家的‘傳’與對作品的‘評’并重,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當作一個整體來省察和觀照。”⑦張光芒則認為:“當代作家宜‘評’不宜‘傳’。”⑧其實,不論是贊成“評傳并重”,還是認同宜“評”不宜“傳”,都從側面肯定了“評”在作家評傳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畢竟,演員要通過演戲證明自己是個演員,歌手要通過演唱證明自己是個歌手,作家當然也要通過寫作證明自己是個作家,而作品正是寫作的成果。所以,通過深入品評作品來探討作家人生軌跡及精神品格,是作家評傳區別于英雄傳記、明星傳記等其它類型傳記的一個顯著因素,也是它區別于以記述作家生活為主的敘事類作家傳記的一個顯著因素。《何建明評傳》作為一部作家評傳,從書寫內容上看,顯然更傾向于宜“評”不宜“傳”的觀點——評傳結合,側重于評。
就“傳”的部分而言,《評傳》除第一章專門記述何建明的成長歷程之外,后面部分皆可謂“以評帶傳”,將對作家的“傳”融入到對作品的“評”之中。比如,對《共和國告急》的品評“帶”出了何建明采訪期間曾被礦區土匪式的黑惡勢力所劫的驚險經歷;對《落淚是金》的品評“帶”出了何建明曾作為“反面形象”被“東方時空”節目曝光以致痛失親人的痛苦經歷;對《北京保衛戰》的品評則“帶”出了何建明深入抗擊“非典”第一線進行采訪的英勇經歷;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就“評”的方面而言,如果說作家是作品的“生身父母”,那么好的評論家就像“伯樂”,可以從一匹拉車馬的身上看到千里馬的潛質,從一只丑小鴨的身上嗅到白天鵝的基因。加繆就使得西西弗斯這個神祗眼中的賤民變成了我們心中的荒誕英雄,而弗洛伊德則通過對俄狄浦斯的深入解讀加固了其精神分析學說的大廈。作為一部“以評為主”的作家評傳,首先,《評傳》對何建明作品的深入解讀頗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例如,對于何建明2009年推出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我的天堂》,《評傳》分別從空間、時間、敘述方式三個方面將其同中國古代傳記的扛鼎之作《史記》的寫作思想巧妙結合,通過“‘究天人之際’的‘區域發展敘事’”“‘通古今之變’的‘三合力’發展觀”以及“‘成一家之言’的‘大賦體式’”三個標題,深入分析了這部展現蘇州30年發展史的報告文學作品。其次,《評傳》對傳主何建明“評”得也是精當到位。在全面梳理何建明1995年到2013年“國家敘述”的作品之后,《評傳》認為,“國家敘述”體現了何建明既有著一般作家應有的藝術良知,也有著一般作家沒有的政治勇氣。此外,《評傳》的最后四章還對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經驗和創作規律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論述,使堪稱全書靈魂的“評”透過現象深入了本質。
第三,書寫立意上,主張“既非功勞簿,亦非墓志銘”。
熊元義在《作家評傳與文學批評》一文中指出,“中國當代作家尤其是中青年作家評傳卻是很不容易寫的。有些作家以為作家評傳就是為作家評功擺好,……有些文學批評家以為作家評傳是對作家的蓋棺論定”,其實,“作家評傳既不是作家的功勞簿,也不是作家的墓志銘,而是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作家文學創作得失的重要文學批評形式”。⑨
要做到不致淪為“功勞簿”,評傳作者首先要過的就是傳記書寫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一關。魯迅談到《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的得失時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⑩這句點評小說人物塑造的話,用在這里恰好可以給當今傳記作者們提個醒:是人就有長短得失,將傳記寫成功勞簿,眼下看來是給傳主涂脂抹粉、錦上添花,從長遠看來其實是給自己和傳主雙雙挖坑。畢竟,誰能保證多少年后(傳主已逝),沒有“另一個魯迅”跳出來揭露真相?到時候,能在“似偽”“近妖”的批評處“點到為止”,也許就該回家默默燒高香去了。在作家生平的真實性及作家作品評論的客觀性方面,可以說,《評傳》做得還是比較好的,既點明了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卓越成就,也指出了何建明早期創作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至于要做到不致淪為“墓志銘”,首先需要承認“為當代中青年作家寫評傳”的價值,其次在評傳書寫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前瞻性。“當代人寫當代史”的傳統在中國自古有之,不論是孔子作《春秋》還是司馬遷寫《史記》,都是到當代而止,其中自然也包括為當代人作傳。《何建明評傳》出版本身就是對“當代作家不宜作傳”的否定,進而承認了“為當代中青年作家寫評傳”的價值。同時,在涉及開放性和前瞻性的問題上,《評傳》做得也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末尾幾章對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經驗和規律的總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報告文學這一“邊緣”文體的長遠發展。另外,《評傳》還指出了何建明近年來對短篇報告文學創作這一方向的關注:“我們已經注意到何建明近年在報刊上發表了不少的短篇報告文學,而且他在多次報告文學創作會上提出了這一方向性的問題。”?
總之,為當代作家作傳,不論寫成“功勞簿”還是寫成“墓志銘”,歸根結底都是傳記作者在為自己和傳主雙雙挖坑,所以不僅傳記作者要自我警醒,傳主也該提高警惕,否則結果很可能就是上帝那句名言: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何建明評傳》的書寫恰可以為此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何建明評傳》作為一部綜合分析作家生平和創作的評傳,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不妨從兩個方面來談。
第一是對于作家創作方面的價值。
關于作家和批評家的關系,自古就是一樁無人能斷的公案,一千個讀者才能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而一個作家就能有一千種和批評家的關系,反之亦然。這對“夙世冤家”,有的互翻白眼,有的互投青眼,有的臉上翻白眼心里暗送青眼,有的臉上是青眼心里卻一個勁兒地翻白眼;這一刻還在稱兄道弟,上演著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文人佳話;下一刻卻又斗得你死我活,證明著批評祖師曹丕的那句“文人相輕”絕非虛言。不過,偉大導師馬克思說,“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作家和批評家曠日持久的“互掐”中,文學的發展才從未止步。
當然,不是任何作家和批評家的關系都如此轟轟烈烈,也有波瀾不驚型的,比如,著名評論家賀紹俊就主張“在文學批評中采用對話的姿態”,“批評者以平等的方式與批評對象進行交流”,從而倡導一種“建設性的文學批評”。?可以說,《評傳》所采取的正是這樣一種建設性的批評方式,它的言辭并不激烈,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作家創作帶來不少的積極意義。
首先是對于何建明本人。一本當代中青年作家評傳的出版,既是對作家昔日創作成績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作家未來創作行為的一種激勵,通過點明成績指出不足,促使作家在文學創作之路上不僅走得更遠,而且能爬得更高。
其次是對于報告文學創作界。何建明曾坦言“現在報告文學創作隊伍嚴重青黃不接”,并存在著“不能深入生活、不能沉到底采訪、不能做出具備高度和深度的思考”等諸多問題。?《評傳》通過對何建明這樣一位在報告文學領域頗有建樹的作家的創作理論與創作經驗進行總結,無疑能給新一代甚至老一代報告文學作家的創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另外,甚至對于整個當代文壇,《評傳》也不無一定的啟發意義。“當很多作家熱衷于描寫都市里‘新貴’的優裕生活、戀愛秘史、‘皇家氣派’、高檔場所,以至于文學疏離了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拉開了文學與生活的距離的時候”?,《評傳》高度肯定了何建明始終著眼于社會民生的創作方式,無形中給當代文壇存在的脫離生活的創作傾向敲響了一個警鐘。
第二是對于讀者接受方面的價值。
從現代文藝理論的觀點來看,讀者接受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專業批評家的批評,二是普通讀者的閱讀。
從批評家角度來看,實戰與理論并重是提高批評水準的有效途徑,所以不僅需要時不時地同作家“過過招”,同行之間的切磋交流也顯得極為重要。《何建明評傳》作為一部當代中青年作家評傳,在選題、書寫等方面均可謂一個很不錯的范本,“無疑有助于推動中國當代作家研究和批評的發展和深化”。?
從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看過電影《信天游》,可能看過電視劇《國家行動》,也可能還知道這些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卻未必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叫做報告文學的文學作品改編的。在當今的文學研究領域,如果說當代文學正滑向邊緣化,那么當代報告文學研究就正滑向邊緣化的邊緣化,擴大報告文學這種關注社會現實的紀實類文學在廣大讀者之間的知名度,無論是對于拓展讀者的閱讀視野還是對報告文學在未來的存活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對何建明的研究其實還有著更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正如《評傳》在“后記”部分所說:“把他作為一個個案,梳理出他發展的道路,路徑的因緣,在總結其成果,歸納出經驗的同時,探討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和創作的規律,甚至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揭示出國家與社會的張力之間,知識分子的公共作為,不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么?”“我們要探討的是,作家是怎樣在主旋律與多樣化的內在統一、歌頌與批判的有機融合、典型細節與多樣形式的和諧一致、主流意識與民間立場的和諧互容等方面的經驗”。?
總之,《何建明評傳》的面世再次證明了為當代中青年作家作傳不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其必要性。從選題到書寫,《評傳》皆展現出自身的獨到之處,它既非為作家樹碑立傳,亦非給作家蓋棺定論,而是通過客觀真實地梳理、總結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歷程、經驗、規律,為當代作家評傳書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有著多重的價值。
注釋:
①②???余三定、周淼龍:《何建明評傳》,重慶出版2014年版,第94頁、第1頁、第346頁、第329頁、第353-354頁。
③賀仲明:《當代作家傳記寫作的原則與方法》,《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④⑤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頁。
⑥[蘇]帕烏斯托夫斯基著,張鐵夫譯:《面向秋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頁。
⑦謝有順:《每個作家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序>》,《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5期。
⑧張光芒:《當代作家宜“評”不宜“傳”》,《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⑨熊元義:《作家評傳與文學批評》,《文學自由談》2013年第6期。
⑩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頁。
?賀紹俊:《倡導建設性的文學批評》,《光明日報》2009年8月21日。
?尹平平、李若彬、何建明:《報告文學面臨青黃不接》,《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7月6日。
?王凌卿:《當代作家批評的深化——從<何建明評傳>說開去》,《中國藝術報》2014年2月19日。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任編輯 張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