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胡睿臻
優良反腐傳統的影像敘事——評電影劇本《我的父親李六如》
○余三定胡睿臻
《我的父親李六如》是皮少儀新近發表的電影劇本。它以新中國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黨組書記、代檢察長李六如同志為主人公,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他堅持信仰、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堅決打擊腐敗的優秀品格,用生動的影視形象弘揚了我黨反腐倡廉的光榮傳統,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統一。
電影劇本的創作往往也遵循傳統戲劇創作的一般原則,要求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我的父親李六如》在三組矛盾中展現了李六如的崇高品質。
第一組沖突發生在瑞華橡膠公司總經理梁春麗、博海市市長池化龍、辦公室主任向亦軍和檢察署之間。梁春麗靠行賄拿下志愿軍的雨衣訂單,池化龍向她索要訂單50%的利潤。瑞華為了轉移損失,偷工減料;市政府把關不嚴,劣質雨衣在前線危及戰士生命。檢查署調查雨衣案。為了掩蓋罪行,阻礙調查,池化龍借歷史事件誣告李六如,指使瑞華停發工資,制造矛盾。李六如毫不畏懼,籌集錢物,解決工人困難,解釋真相,化解矛盾,迅速徹查案件。
賈云峰和以吳密根一家為代表的人民群眾之間的沖突是劇中的第二組矛盾。賈云峰依仗權勢強占方若霞。為了阻止吳家告狀,他將方若霞的丈夫吳密根推下懸崖殺害,又在區政府拷打他的父親吳思泉。賈云峰曾經用軀體為李六如擋住子彈,又成為李六如家鄉的父母官。他主動提出翻新李六如的老屋、為李憶平安排工作,還寄送家鄉土產。李六如直言拒絕他的請求,給他寄還錢款。接到吳思泉的告狀信后,他秉公查案,依法處決了賈云峰。
第三組矛盾存在于李六如和兒子李憶平之間。李六如投身革命,前妻鐘恒英和李六如從未見面的兒子在農村艱難度日。得知李六如擔任國家高官的消息,李憶平和同伴吳奇生進京尋父,希望李六如能給自己安排工作。但李六如按照烈士遺屬的標準安置了吳奇生,卻拒絕了兒子的請求,要他回平江種田。
三組沖突分別代表了集團利益、個人私欲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私人恩情和群眾利益之間的矛盾,親屬利益和信仰原則之間的矛盾。按照常見的看法,三組矛盾紐結在李六如身上,涉及他的仕途安危、個人利益和親人情感。李六如不在意仕途得失,不貪圖利益虛名,不用手中的權力為親屬謀取利益。在復雜的局勢和嚴峻的考驗面前,他始終把國家利益、戰士安全和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為人民負責、為國家負責、為制度負責的強烈責任感處理案件、處理家事。李六如處于三組矛盾的漩渦中,他頭腦清醒、嚴于自律,在打擊腐敗分子的過程中體現了堅定的信念、高度的智慧和果敢的手段。然而,李六如并非無情之人。他對李憶平疼愛有加,在李憶平出走后焦急尋找,暈倒在雨中;他一直想報答賈云峰的救命之恩,對他的墮落十分痛惜,要求行刑時能減輕他的痛苦。但他不因私情而放棄原則,有情有義卻情理分明、情法分明。
就是通過這些沖突中人物的選擇與言行,作者的筆觸進入到主人公的精神和情感深處,塑造出一個血肉豐滿的反腐斗士形象。
劇中李六如的形象不僅反映了首位大檢察官的優秀品質,更代表了黨和國家堅決反腐的優良傳統。
這種傳統的內容之一是建立制度,立則。新中國成立之初,百事待舉。李六如承擔了創建全國檢察系統的重任。他參加完開國大典,就投入到組建最高人民檢察署和全國地方檢察署的工作中,親自起草了《人民檢察署組織大綱》,撰寫了《各國檢察制度分析與比較》,初步建立了新中國的檢察機構和檢察制度,讓新中國早期的反腐工作有了一定的制度依據。這種傳統更為引人注目的內容是樹立信仰,立心。李六如對腐敗分子毫不手軟,但是,過去的被捕經歷和黨在歷史上的一些極左政策,讓他們夫妻在面臨誣告時難免心存顧慮。毛澤東的信任打消了他的顧慮。李六如年輕時贊賞青年毛澤東的觀點,1921年因倡導平民教育引起毛澤東的注意,兩人相識。同年,由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入黨。他與毛澤東共事多年,在延安擔任毛澤東辦公室秘書長時,實事求是,敢于反映真實情況。老一代共產黨人為了建成一個富強的中國、為了全體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參加革命,因共同的信仰相識,為共同的目標工作。他們的交情、他們之間的信任,建立在崇高信仰的基礎之上。因為這一點,他們在打擊腐敗、廉潔自律方面也能引為知己、相互激勵。崇高的信仰讓他們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又給予李六如堅定的信心決心。
與此相反,一些曾經為革命做出過貢獻的黨員干部,卻因為信仰缺失而墮落為腐敗分子。他們的人生目標是實現私人的物欲、權欲,他們的革命目的是日后得到巨額回報。所以,新中國剛剛站穩腳跟,他們就以功臣自居,以權謀私。池化龍雖然清楚“我們是搞政治的,不是做買賣”,但出于個人私利,他對向亦軍言聽計從。向華瑞公司大張其口,逼迫梁春麗違背家風、偷工減料;不顧梁春麗“瑞華幾百名工人要吃飯”的理由,無視人民群眾的利益;恐嚇李六如、要挾馬長春,阻礙辦案,手段卑劣;在執法人員面前狂妄叫囂,以權壓人。他甚至把根據地生產自救、打破封鎖的商業行為和自己濫用職權、非法牟利的惡行等同起來,丑化黨的歷史;把停薪停工事件嫁禍于檢察署,混淆視聽、激化人民內部矛盾。賈云峰居功自傲、憑借權力欺壓百姓。他謀求提拔,想通過與李六如的舊日恩情尋找靠山;為了掩蓋罪行,他不惜殺人滅口;盡管還有英雄表現,但動機已摻入雜質。劇中李六如說:“我們共產黨人,尤其是權高位重的共產黨人,不能忘記信仰,背棄宗旨,否則就會自掘墳墓。”沒有或喪失信仰,是這些人為害一方、自取滅亡的根本原因。
人性的弱點和外物的誘惑是一個永久的存在,反腐倡廉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的進程由革命進入建設。有人覺得功成名就,應該享受革命的成果,完全不顧國家貧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際形勢危急。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人認為蛋糕已經做大,開始以各種手段搶奪改革成果,完全不顧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公平正義等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六十多年前,人民檢察制度初創,腐敗分子以身試法;六十多年過去,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基本成型,也有人欲壑難填、違法亂紀。時代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放棄信仰、囿于私利、危害國家的墮落之路卻高度相似。因此,李六如所代表的優良傳統對當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和激勵作用。今天的共產黨人應該看到現有成績與終極目的之間的差距,適應新常態,站在新起點,把逐步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生理想,以此引領當下的行為。所以,除了法治反腐,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用法律扼制人性的弱點;還要大力倡廉,加強理想信念培養,讓人們自覺地用高尚的信仰克制人性的弱點;不敢貪只是低起點,不愿貪才是高目標。
劇本的藝術手法充分考慮了電影藝術的可觀賞性。
作者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在準確把握主人公精神品質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虛構,設置了緊張的故事情節。圍繞三組矛盾,劇作展開了三條線索。其中瑞華劣質雨衣案沖突最為直接、激烈,隨著案發、調查、誣告、恐嚇,情節一步步走向高潮。當案情逐漸取得進展、矛盾一一解決的時候,池化龍和向亦軍公然抗拒,繼續保持了情節的緊張度。作者擅長蒙太奇思維,運用鏡頭的切換避免三條線索直線發展,在平敘中以橫向切面把它們的情節高潮并列起來。在池化龍、向亦軍落網的時候,李憶平出走、賈云峰惡行敗露。但是,作者這樣的安排卻不是完全的齊頭并進。賈云峰案在雨衣案結束后進入主線,賈云峰被吳密根發現之后的種種罪行,進一步加劇了惡霸官僚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沖突,故事也在情節高潮的接替中又一次獲得扣人心弦的力量。
皮少儀既創作小說,也創作影視劇本。在《我的父親李六如》中,他的描述雖然與小說有些接近,但側重點除了人物對話外,更著力于營造電影畫面的動作感。這一方面體現在鏡頭之間切換的外部動作,另一方面也體現在鏡頭中人物行為的內部動作。后一種設置方式往往從人物性格和當時情境出發,取得了生動的觀賞效果。賈云峰是曾經的戰斗英雄,武藝高強,豪爽與粗魯、堅定與蠻橫共存在他的身上,他出場的大部分鏡頭作者都著意刻畫他的動作,打斗戲將為該劇增添精彩。李六如位高持重、年高老成,但作者在李憶平出走后為他安排了較強的動作戲,有力地表現了他的舔犢之情;第45場,作者在一個地點集中了賈云峰寄來家鄉特產、李六如收到恐嚇信、毛澤東來訪三個場景,既有線索交叉、預示情節的作用,也有鏡頭的動作密度帶來的緊張效果。另外,池化龍、向亦軍的狂妄舉動,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他們的丑態。
作者還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流露價值評判。劇中李憶平的線索和賈云峰的線索一直交叉在一起。李憶平央求父親安排工作,得到的卻是回鄉務農的結果,最后理解了父親,做了吳思泉的義子;賈云峰一面主動為李憶平安排工作,一面卻為非作歹,毀人家庭、害人性命。他們之間的對比一是突出了李六如的形象,強調他在最難抵御的親情、恩情面前的清醒冷靜,二是說明了這樣的道理:一個名義上的共產黨人如果放棄了信仰,最終可能會成為惡魔;一個普通人如果理解和接受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則可能真正地變成“人民的兒子”。當然,劇中梁春麗的積極交待,與池化龍、向亦軍的頑抗到底,也形成了鮮明而意味深長的對比。
劇本在藝術上的特點,使它具有了較強的可觀賞性和感染力,能讓觀眾在生動的情節中感受反腐的復雜性、艱巨性,警示人們;也能讓觀眾認識黨和國家歷來反腐的堅定立場和我黨優秀干部的崇高品質,激勵人們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劇本也存在不足。最明顯的是題目所標示的敘事視角和劇本實際敘事視角的分離。按照題目,劇本應該采用劇中人的限制視角,所有的故事情節和價值評判要經過李憶平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現;但劇本實際上采用了劇外人的全知全能視角,超出了劇中李憶平的經歷范圍。從劇中李憶平在北京停留的時間、與李六如交往的范圍來看,完全從他的視角來敘事難度似乎較大。所以,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審讀意見》的更名建議在技術上來講,也應該是有道理的。
劇本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基礎,但畢竟還要經過拍攝集體的再創造,才能形成精彩的影片。所以,僅以案頭的閱讀、腦中的想象做出評價,不一定十分妥當。2000年由張平的小說改編的《生死抉擇》以現實反腐的題材引起轟動,2015年皮少儀以反腐傳統為題材的《我的父親李六如》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中。兩位主人公跨越六十余年遙相呼應,兩部作品間隔15年遙相呼應,聯系其間的,是黨和國家優良的反腐傳統、是優秀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中文系)
責任編輯孫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