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嵐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雪巖貿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對接產業轉移進程中農地流轉開展社會服務研究
陳楚嵐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雪巖貿易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在當前中部省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背景下,本文通過對安徽省農村的抽樣調查,對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農戶收入、社會保障、再就業的意愿,以及農戶耕地流轉意愿進行調查分析,最后根據中部省份承接產業轉移進程中農地流轉的制度框架提出開展社會服務的政策建議。
產業轉移;農地流轉;社會服務
農地流轉對于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內陸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實際效能漸減的問題突顯,故在十八屆中共三中全會后政府開始有意識、有效率引導農村的規模經營,加快農地流轉步伐。在當前中部省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背景下,農地制度改革必須解決如下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讓農村資源自由順暢地流向城市。二是,如何引導城市資源來改變農村面貌的同時,獲得新的投資渠道。在綜合現有文獻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遵循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為解決農地問題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從農地流轉市場中需求方的角度,首先通過對安徽省農村的抽樣調查,對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農戶收入、社會保障、再就業的意愿,以及農戶耕地流轉意愿進行調查分析。
2014年1月,全國中華供銷合作總社“高等院校對接安徽省產業轉移進程中農地流轉制度開展社會服務研究”課題組成員帶領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分赴安徽省6縣共14個自然村,共發放了1446份調查問卷,收回1404份有效問卷。
1.1被調查農戶基本情況
課題組調查了淮北市相山區186個農戶,宿州市埇橋區237個農戶,合肥市肥西縣290個農戶,六安市霍邱縣202個農戶,宣城市廣德縣198個農戶,黃山市屯溪區291個農戶。從被調查農戶的地域分布來看,淮北市相山區和宿州市埇橋區屬于皖北地區,肥西縣和霍邱縣屬于皖中地區,廣德和屯溪區屬于皖南地區,調查區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被調查農戶參保情況
通過對被調查農戶參保情況的統計顯示,參加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的人數為300人,占總人數的21.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368人,占總人數的97.4%,而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人數為34人,占總數比例為2.2%,見圖1.由此可見,新農合基本做到了“廣覆蓋 ”,但養老保險才剛剛起步,而農戶對養老支出的考慮將會顯著影響其對農地的態度。
2.1農村宅基地和房屋利用情況分析
在被調查農戶中,宅基地或者房屋已流轉的農戶為51戶,占總數3.6%的比例,擁有閑置房屋的農戶有479戶,占總數34.1%的比例,在城鎮擁有住宅的有177戶,占總數12.6%的比例。見表1。房屋閑置的原因中,“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占57.1%的比例。這說明農村宅基地和房屋閑置情況較為嚴重。

表1 宅基地和房屋利用情況統計
2.2農地流轉以后所考慮問題的調查分析
在問及“除了補償比較滿意以外,您還有沒有別的方面考慮左右您的流轉意愿 ”時,“如何再就業 ”的占64.2%,“養老等社會保障怎么辦”的占56.4%,“生活費用會不會增加比較多”的占51.6%,“現在的農田怎么辦 ”的占45.1%。這表明農戶土地流轉主要在就業、養老、生活成本和耕地利用等方面有較大顧慮,其中再就業和養老排在前兩位。

圖2 農地流轉以后所考慮的問題及比例
2.3農戶年齡與農地流轉意愿的關系
根據調查數據50歲以下年齡的農戶同意農地流轉一共439人,以及“具體看補償多少”決定的是441人,原則上同意農地流轉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62.7%,而61歲以上的農戶對于農地流轉持同意態度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8.9%。由此可見,農戶年齡越長對于農地流轉的態度越保守。

表2 戶主年齡與農地流轉意愿的關系
2.4農戶農地流轉后再就業意愿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95.4%年齡在40歲以下的農戶和97.5%的年齡在50歲以下的農戶再就業意愿明顯,而年齡在61歲以上的農戶沒有再就業意愿的比例最大,高達77%。在有再就業意愿的農戶中,農戶更愿意從事的職業類型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制造加工業為前三。

表3 戶主年齡與再就業意愿之間的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貨幣補償方式適合,農戶比較容易接受農地流轉。第二,農戶對農地流轉的顧慮方面,依次為就業、養老、生活成本和耕地利用,其中就業和養老排在前兩位。第三,越接近城鎮,社會保障越健全,年齡越小的農戶流轉意愿越高。可見,較多農戶已經擁有了農地流轉的經濟基礎、條件和意愿,大規模農地流轉的時機已經成熟。根據農地利用現狀以及農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本文就進一步完善農村農地流轉機制開展相關社會服務,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再就業和社會保障要先行于農地流轉
從本文對農戶的調查來看,有很大一部分農戶對農地流轉的態度較為猶豫,當問及原因時,養老和就業是最主要的考慮,這說明農地流轉不能急于求成,要切實為農戶考慮,幫助其解決好農地流轉后的生活顧慮。對于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更新觀念,主動完成“農村富余勞動力與高校無縫對接”,一方面可以給農地流轉農戶提供就業培訓類服務,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順應產業轉移進程中農地流轉狀況調整專業結構,培養更多滿足其需要的專業人才。
3.2加大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步伐,有序引導農村資源自由順暢地流向城市,促進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進一步深化戶籍改革制度,構建城鄉統籌的戶籍制度,讓進城務工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有效引導農民流向城市、扎根城市,有房可住,有業可就。加快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大就業和創業機會。
3.3政府部門及社會相關機構對接農地流轉開展社會服務
從本文對農戶的調查來看,有很大一部分農戶對農地流轉的態度猶豫主要是考慮養老和就業,政府部門及社會相關機構首先應針對農地流轉產生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構建農民工終身教育體系,以培養專業技術及技能為重點,也要進行法律權益、進城務工常識、管理技能、安全生產等的培訓。其次,大力扶持勞務市場經紀的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的跨區域、跨國境轉移,提高農戶的非農業收入。
[1]寧濤.農村宅基地流轉影響實證分析——基于重慶市300戶農戶調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2):120-124.
[2]陳楚嵐.高等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6):185-186.
[3]鄒新樹.新農村建設與農民工互動機制論綱[J].農村經濟,2008,(3):36-38.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ERVICE OF RURAL LAND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CONNECTING INDUSTRY
CHEN Chu-lan
(School of Xueyan Trade,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601)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urrently middle provinces undertake the eastern industrial transfer,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about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search and makes analysis on the labor mobility,household income,social security,reemployment willing,and farmers′willing to transfer land in the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middle provinces′undertaking industry shif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developing social service.
industrial transfer;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social service
F301
A
1672-2868(2015)04-0072-04
2015-05-14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3年職業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X1301)
陳楚嵐(1981-),女,湖南邵陽人,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雪巖貿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貿易經濟、物流工程。
責任編輯:楊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