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楠,張大為,戰岐林
(1.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16;3.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東盟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定性比較
孫英楠1,張大為2,戰岐林3
(1.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16;3.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東盟是南南區域經濟合作的典范,近年來,東盟與中、日、韓先后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歷經近十年的發展,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現狀存在差異,通過對五個靜態因素定性的比較研究,將對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現狀有更加明確的認識,這將有助于對三個自由貿易區未來建設的展望,并將對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構建的“10+3”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出建議。
自由貿易區;相互依賴度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
隨著區域經濟合作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區域性組織協定簽署,然而,真正能將共同目標付諸實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南南合作型區域性組織寥寥無幾。其中,東盟可以說是發展中國家區域性組織開展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近年來,東盟自由貿易區蓬勃發展,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東盟先后與中國、日本和韓國簽訂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協議,并積極推進“10+3”①“10+3”指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機制;“10+1”指東盟十國與非成員國的合作機制,本文中指東盟分別與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機制。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對亞洲經濟區域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將梳理東盟-中國、東盟-日本和東盟-韓國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并以經濟一體化理論為基礎,對已建成和建設中的三個自由貿易區進行定性研究,比較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現狀,并對未來發展做出展望。
世界范圍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推動,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02年成立,它的建立推進了貿易、投資的繁榮發展,使得東盟成為亞洲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中、日、韓與東盟相繼構建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推動了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
(一)三個“10+1”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東盟與中國最早開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安排。2002年11月,中國和東盟在第六次領導人會議上簽訂了《全面經濟框架合作協議》,確定了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框架。2004年11月,雙方在第八次領導人會議上簽署了《貨物貿易協定》,標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拉開帷幕。雙方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別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并于2010年如期建成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
東盟-日本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于2003年,雙方簽訂《日本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框架協議》,由于雙方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農業問題上存在分歧,使得談判進展緩慢,直到2008年才簽署《東盟-日本全面經濟合作伙伴自由貿易協議》,開始自由貿易區建設,但日本與東盟國家間達成許多雙邊貿易協議,不斷推進自由貿易的發展[1]。
東盟-韓國于2004年簽署了《有關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的東盟-韓國聯合聲明》,2005年雙方簽署《東盟和韓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并同時簽署《貨物貿易協議》,東盟-韓國自由貿易區雖起步較晚,但效率較高,于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韓國后來居上,趕超中國和日本,成為首個完成四大協定的國家。
(二)三個“10+1”自貿區的貿易現狀
東盟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過程不斷加深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從1998年至2012年東盟與中、日、韓三國貿易總額一直處于上升的態勢,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有小幅下降,但2010年,貿易額迅速反彈,并保持不斷增長。其中,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貿易額增長顯著,2012年貿易額是1998年的5倍之多,東盟與韓國貿易額增長了3倍,與日本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近2倍。
從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貿易額占其總貿易額比重的變化中可見(如圖1),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占其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從最初的1998年的3.9%升至2012年的15.8%,并于2007年超過日本,特別是2010年以后,隨著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更是有力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日本與東盟的貿易往來雖有著悠久歷史,但由于受到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建成的影響,貿易額雖保持上升,但占東盟貿易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東盟-韓國之間的貿易額占東盟貿易總額的比重與中、日有一定差距,但不難發現這一比重在不斷上升,特別是2009年,雙方完成四項協議的簽署后,這一比重超過5%,并持續上升。成和建設中的三個“10+1”自由貿易區中,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人口數位列第一,達到19.6億,東盟-日本自由貿易區人口有7.4億,東盟-韓國自由貿易區人口規模最小,僅有6.6億①數據根據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line整理而得。;從各個自由貿易區的GDP指標看,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規模最大,而東盟-韓國自由貿易區的規模最小,其GDP僅是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GDP的三分之一。因此,僅從自由貿易區規模的角度可以認為三個自由貿易區中,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將會有最大的收益。
(二)收入和發展水平
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的收入和發展水平對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發揮重要作用。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具有相似的消費結構,這將擴大其內部產業的規模。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前各國的收入差距將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推進而走向趨同。根據聯合國統計署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東盟成員國與中國之間收入水平較為接近,而與日本、韓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之間差距較大,東盟平均的人均GDP占日本人均GDP的8%,占韓國人均GDP的16%。從東亞國家收入水平間的差距可以得到,東盟與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將高于與日本和韓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三)建立自由貿易區前的貿易水平

圖1 東盟與中、日、韓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比重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統計署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計算而得
經濟一體化理論為分析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已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自由貿易區一體化程度提供了基本框架。Viner(1950)[2]通過對關稅同盟的研究為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分析奠定了基礎??v觀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自貿區,經濟一體化水平不盡相同,然而各國各地區都認同一體化程度較深的自貿區應該不僅僅是貨物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往來,同時應發展區域內各國資本和勞動力的貿易,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漫長且復雜的。因此,各國各地區仍將注意力集中在貨物貿易的自由化水平,并以此衡量自由貿易區經濟一體化程度。
根據關稅同盟理論,對自由貿易區成立帶給區域內各成員國的福利效應可分為積極的貿易創造效應和消極的貿易轉移效應。通常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時一國更樂于加入關稅同盟,而衡量兩個效應時常采用的靜態因素包括:自由貿易區的規模,各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建立自由貿易區前貿易往來水平,產品的可替代性以及經濟結構的互補性[3]。
(一)自貿區的規模
研究表明自由貿易區成立的收益將隨自由貿易區規模的擴大而增加。從人口規模上看,東盟與中、日、韓已建

圖2 1992-2012年東盟與中日韓貿易相互依賴度指數變化數據來源:聯合國統計署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成立自由貿易區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水平是影響自貿區建設的重要因素,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前,成員國之間密切的貿易往來將使得他們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益,從而更積極推進自貿區的建立。圖2顯示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1992-2012年間貿易相互依賴度②貿易相互依賴度(TradeIndependenceRateTIR)計算公式:,其中X為中國(日本或韓國)對東盟的出口額,M為中國(日本或韓國)對東盟的進口額,X+M為中國(日本或韓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GDP1為中國(日本或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2為東盟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TIR的取值在0-1之間,越接近1表明雙方貿易依賴程度越深。的變化,從圖中可見,東盟與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相互依賴程度在不斷加深,其中中國的變化較為明顯,在2001年之前,中國落后于日、韓,這一差距在1997年之后,由于日、韓受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逐漸減小,直到2001年東盟與中國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對話,雙方的貿易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并于2002年、2003年超過日本和韓國。雖然在這期間,東盟與日、韓也開始自由貿易區建設,貿易相互依賴度不斷上升,但增速遠不及中國,差距增大。東盟與中國貿易相互依賴關系在2006年出現下降,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降趨勢在不斷擴大,而隨著東盟與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差距不斷減小,特別是東盟與韓國的相互依賴度出現超過中國的趨勢。因此,從自由貿易區建立前雙方貿易往來水平的角度看,東盟與中國自由貿易區的貿易相互依賴程度較高,為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奠定良好基礎,并為其未來的發展做出了保證。東盟與韓、日貿易相互依賴程度雖然呈現上升的趨勢,但由于農產品問題一直是兩個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障礙,一定程度上將會制約自由貿易區的發展。
(四)產品的可替代性

表1 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2008-2012年)單位:平均值
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原來和非成員國之間進行的貿易將被自由貿易區區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所替代,這將擴大貿易創造效應,增加自由貿易區為其成員國帶來的經濟效應。東盟、中、日、韓除亞洲地區外主要的貿易往來伙伴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國家,表1列出了東盟、中、日、韓、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各類產品2008-2012年平均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①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是一國出口某種商品的總額占其出口額的比重與世界該商品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額的比重的比值。當RCA>1時表示該國這種商品生產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當RCA<1時表示該國這種商品生產不具有比較優勢。指數,從表中可以看出,東盟在飲料和食品類產品上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可以替代歐盟國家與中、日、韓進行貿易,中國可替代歐盟國家發展與東盟鋼鐵制品類產品貿易,日本在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及機械類產品中可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國家為東盟國家提供產品,韓國則在鋼鐵產品及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產品方面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國家與東盟開展貿易。可見東盟與中、日、韓已建成和建設中的自由貿易區在貿易產品上具有較大的可替代性,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分別有兩類產品具有可替代性,這是三個自由貿易區建設和發展的有利因素,將擴大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
(五)經濟結構的互補性
Meade(1955)[4]指出,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如果使得其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結構互補性增強將使各成員國從貿易創造中獲利。成立自由貿易區前,由于較高的貿易壁壘,使得各成員國都生產相似的產品,經濟結構相似。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貿易產品范圍的不斷擴大,將使各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生產,從而增強成員國經濟結構互補性,并從中獲得經濟效應。表2展示了東盟與中、日、韓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互補程度,從表中可見,東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互補程度較深,中國與東盟經濟的互補性指數均在80%以上,而相比之下,東盟與日、韓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在75%左右,這表明東盟在與中國構建的自由貿易區中收益要高于在與日本和韓國構建的自由貿易區。

表2 貿易互補性指數(2008-2012年)單位:%
東盟與中、日、韓三個自由貿易區都在不斷的建設和發展中,特別是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上述對三個自由貿易區進行了定性研究,在這些靜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表現出不同。通過比較,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規模較大,且自由貿易區建成前就具有較深入的貿易往來,而且互補的經濟結構等因素都有力地推動了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成熟。東盟-日本、東盟-韓國兩個自由貿易區在這些靜態因素比較中與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有一定差距,但這兩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發展也在不斷推進,特別是可貿易產品的范圍較廣,使兩個自由貿易區也都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同時,通過對五個靜態因素的分析也可以看到,“10+3”的發展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產品替代性及經濟結構上都具有優勢,將東盟與中、日、韓三個“10+1”自由貿易區進行整合存在較大可能性[5];當然,“10+3”的推進過程也面臨許多實際困難,其中就降稅時間以及敏感產品等問題都有待四方共同協商,同時隨著TPP談判進程的推進,也給“10+3”的構建帶來一些負面因素,因此,東盟和中、日、韓各國在積極推進“10+1”自由貿易區發展建設的同時,有必要關注“10+3”的構建,在更深程度上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1]王艷紅.日韓對東盟的FTA戰略及我國的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1(6):41-43.
[2]J.Viner.The Customs Union Issue[M].London:Stevens,1950.
[3]Gemma Estrada,Donghyun Park,Innwon Park,and Soonchan Park.The PRC's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EAN,Japan,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A Comparative Analysis[EB/OL].(2012-01-20)[2014-5-20].網址:http://www.adb.org/publications /prcs-free-trade-agreements-asean-japan-and-republic-korea -comparative-analysis.
[4]J.E.Meade.The Theoryof Customs Union[M].Amsterdam:North Holland,1955.
[5]沈明輝.亞洲經濟一體化—基于多國FTA戰略角度[J].當代亞太,2010(4):45-67.
【責任編輯王鳳娥】
F114.4
A
1674-5450(2015)01-0063-03
2014-06-1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790163)
孫英楠,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世界經濟博士研究生;張大為,男,遼寧撫順人,沈陽藥科大學講師;戰岐林,男,遼寧鐵嶺人,溫州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