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樂豐,孫永朋,方 豪,胡 偉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評判方法的研究
邱樂豐,孫永朋,方 豪,胡 偉*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針對標準化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體的要求,在構建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德爾菲法結合層次分析法確定具體指標權重,以對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的指標貢獻程度進行準確評判。評判指標體系由要素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共營合作機制、科技支撐保障、多元服務能力、綜合功能拓展和全產業鏈整合8類指標構成,共有15項具體指標。最后根據模型計算結果,將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以便于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綜合體與現代農業園區的聯系與區別,并為現代農業園區向現代農業綜合體轉型發展指明方向和途徑。
指標體系;評判模型;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
現代農業綜合體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到較為發達的階段時,在深入總結長期以來農業園區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工業化發展理念提出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載體[1]。我國現代農業綜合體發展的歷史雖短,但從浙江嵊州、奉化、慶元等地開展的不同程度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來看,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自然條件、發展模式的差異,造成了現代農業綜合體發展水平的不同,尚難以達到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的要求。為了準確區分現代農業園區到現代農業綜合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并提供發展策略支持,就必須建立對應的綜合評判體系來進行評判[2]。
國內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評價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3-4]。例如,賈鳳伶等[5]針對天津不同現代農業園區的特點,采用協調度函數建立評價模型準確評價園區發展;高小紅[6]在常規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概念融入農業科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各指標的貢獻大小進行量化。現代農業綜合體是現代農業園區的“升級版”,二者具有相似性,但也有明顯的區別,目前針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評價體系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綜合體的評價需求。因此本研究通過專家問卷的方法,估計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各評判指標的貢獻大小,從而建立一套定量分析判斷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的方法。
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指標體系是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水平的綜合反應,它的設計既要體現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共性——投入水平、產出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7-9],又要體現現代農業綜合體在運行機制、科技保障、社會服務、功能拓展和產業整合等方面的個性。因此,把代表現代農業綜合體和現代農業園區共性的類指標確定為要素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代表現代農業綜合體個性的類指標確定為共營合作機制、科技支撐保障、多元服務能力、綜合功能拓展和全產業鏈整合。最后根據類指標的內涵確定具體指標。
1.1 要素投入水平
農業要素投入的內容十分廣泛,結合現代農業綜合體發展的現狀,選取3個方面的要素,即建設規模、農業科技投入和設施農業水平。建設規模是指目前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所具備的資產、面積、人員等方面的總量情況;農業科技投入反映了現代農業綜合體科技投入規模和科技創新水平的基本情況;設施農業水平用以衡量現代農業綜合體現代農業工程的應用水平。
1.2 農業產出水平
農業產出水平是現代農業綜合體評價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現代農業綜合體利用資源和市場創造價值的運作效率,也代表了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發展速度和潛力。本研究選取投資回報能力、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和土地生產效率作為具體評價指標。投資回報能力反映了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經濟投資效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用來綜合衡量現代農業綜合體的農業生產過程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和土地生產效率分別用來衡量現代農業綜合體主導產業發展的聚集程度和種植業產出水平。
1.3 可持續發展水平
現代農業綜合體應當有益于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本研究選取農業廢棄物利用水平、帶動農民收入增長能力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水平3項具體指標,用以衡量現代農業綜合體清潔化利用廢棄物、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能力。
1.4 共營合作機制
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對于現代農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10]。現代農業綜合體發展必須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包括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龍頭企業,以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群體,通過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新型合作機制,建立三者與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打造結構完整、功能齊全、運轉高效,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優化能力的共營合作機制。
1.5 科技支撐保障
科研機構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科技保障[2]。在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中,科研機構將更注重集成和共享技術創新資源,加強合作研發,突破農業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瓶頸,搭建攻關研發平臺,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實施技術轉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把自身在現代農業科技研發、試驗、推廣、應用和培訓方面的優勢經過集成創新,針對性更強地服務于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發展,提高全程參與度。
1.6 多元服務能力
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應當服務于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體體現在能夠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村產權交易(土地流轉)、動植物疫病防控、林業技術推廣、農業氣象(防汛抗旱)、漁業技術推廣、農機、資金互助、聯保聯貸、農信擔保、農業保險、電商等各種服務,農民在農業綜合服務型現代農業綜合體可以享受從種植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1.7 綜合功能拓展
現代農業功能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拓展的趨勢日益明顯[2]。現代農業綜合體的功能定位為農業生產、科技示范、休閑體驗、居住社區、加工物流、生態涵養、農業服務等功能的拓展與耦合。
1.8 全產業鏈整合
農業產業鏈的核心是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橫向上實現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約經營。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必須圍繞農產品產、加、銷的專業化分工,構建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結合體,形成一、二、三產業領域全面拓展,多種業態有機組合、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鏈條[2]。
2.1 樣本與方法
從上述分析和所選定的影響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的15個具體指標來看,10個共性具體指標數值通過查閱相關的統計資料、實地調研等多種途徑可以進行定量計算,其權重可以通過查詢《浙江省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得到,但是5個個性具體指標均屬于軟技術,其作用很難量化。如何在定性分析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中各指標重要程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研究,成為本研究的關鍵問題。為了既能滿足硬技術和軟技術同時評價的需要,又能保證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觀性,作者采用了德爾菲法結合AHP層次分析法的方式[10-12],即向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研究的專家發放問卷,請專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不同個性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后把結果輸入AHP層次分析模型(圖1),計算得到各個個性指標的權重值(表1),并就反饋意見進行反復溝通。
根據前述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計算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綜合指數,其值越大,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水平越高。

圖1 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的AHP層次分析模型

式中,DVEP表示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綜合指數,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n為評價指標,fj代表第j個評價指標的標準化數值。
根據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綜合指數,將現代農業綜合體分為3個發展階段。
DVEP<0.3時,現代農業綜合體仍然處于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水平;DVEP為0.3~0.6時,現代農業綜合體已具備標準化現代農業綜合體雛形;DVEP>0.6時,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已達到標準化水平。
2.2 結果及分析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并按照德爾菲法結合AHP層次分析法,得到2種15項具體指標的權重(表1)。

表1 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評判的指標體系
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評判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是否符合標準化要求的2種指標中,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的合計權重各為0.5,這反映了現代農業綜合體是現代農業園區“升級版”“源于園區,又高于園區”的基本特征[1]。共性指標中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水平的權重差距最大,分別為0.083和0.021,這與《浙江省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結果相符。在各項具體個性指標中,共營合作機制的貢獻最大,權重達0.189,這說明各位接受咨詢的專家意見基本統一,認為現代農業綜合體作為新時期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強的、能高效運作的營運機制,以保障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的順利推進。科技支撐保障的貢獻排在第2位,權重>0.1,達0.128,反映了農業科技對于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效應,部分專家甚至認為現代農業科技的集成應用是現代農業綜合體區別以往農業發展模式的最大特征,由此可見科技創新對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的決定作用。多元服務能力的權重為0.087,處于相對比較重要的地位,新型農民是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的主力軍,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要把實現農民的需求作為根本目的,能夠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綜合功能拓展和全產業鏈整合的權重都在0.05左右,一方面體現了現代農業綜合體多功能綜合統籌的設計發展理念,另一方面說明現代農業綜合體對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延伸的發展要求。
現代農業綜合體是現代農業園區進化的主要方向,為了準確地區分現代農業綜合體與現代農業園區,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定量化的評判方法,可以準確地把握現代農業綜合體與現代農業園區的聯系與區別,在明確當前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存在問題的前提下,為現代農業園區向現代農業綜合體轉型指明方向和途徑。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和探索后,還可以通過本研究的評判方法對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的成效進行客觀評估,以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逐步創建一個更加完善的適于發達地區推行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標準化模式,以此推動區域現代農業進入發展新階段。
[1] 陳劍平.農業綜合體:推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N].農民日報,2012-11-03(3).
[2] 陳劍平.足跡與心跡[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7,34,41-42.
[3] 王歐,吳文良.中國農業科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3(4):25-28.
[4] 翟虎渠,曾希柏,沈貴銀,等.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1): 40-44.
[5] 賈鳳伶,李瑾,黃學群.天津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3(15):71-76.
[6] 高小紅.我國農業科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7] 何圣東.建設都市農業綜合體,推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轉型升級[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5): 30-35.
[8] 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18-23.
[9] 張曉山.創新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發展現代農業[J].農業經濟問題,2006(8):4-9.
[10] 張社梅,毛小報,黃偉.農業技術進步構成因素的分解及評價: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3):384-387.
[11] 何滿喜,何財富.層次分析法在農業技術進步度量分析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1995(2):6-11.
[12] 胡偉.關聯度分析權重指數和法在土地評價中的應用初探[D].南京:南京大學,1987.
(責任編輯:吳益偉)
F 320
A
0528-9017(2015)03-0303-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04
2015-01-08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軟科學研究課題(2012A30A60C01)
邱樂豐(1985-),男,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工作。E-mail:qlf25@163.com。
胡 偉,研究員,博士。E-mail:1366084660@qq.com。
文獻著錄格式:邱樂豐,孫永朋,方豪,等.現代農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評判方法的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3):3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