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黃鐵軍
(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諸暨 311800)
單季雜交晚粳稻組合聯品試驗
趙小燕,黃鐵軍*
(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諸暨 311800)
以浙江省“8812”項目19個參加省聯合品種比較試驗的雜交粳稻單季晚稻組合為材料,研究不同組合在諸暨的種植表現。試驗結果表明新組合平均產量10 689 kg·hm-2,產量幅度7 200.0~13 000.0 kg·hm-2,產量和日產超過2個對照品種的有中嘉優6號、浙優2315、春優117等3個組合。中嘉優6號、浙優2315、春優117、浙優2316等4個組合產量比對照甬優9號增7.02%,比嘉優2號增14.02%,均達極顯著水平;中嘉優6號、浙優2315等2個組合,日產比對照甬優9號增4.48%,比嘉優2號增14.97%,達極顯著水平。
粳雜聯品;組合特性;產量水平
按浙江省“8812”計劃項目管理辦統一部署,諸暨市農技推廣中心承擔省“8812”項目的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聯品試驗。該試驗目的是通過聯品試驗,明確參試新組合的生育特性和產量水平,為推薦下一年參加省區試組合提供依據。
1.1 材料
試驗地點位于諸暨市江藻鎮銀江村農業園區內,試驗田前作為冬閑田,泥性,田面平整,肥力水平中上。參試的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共19個,組合名稱和代號如表1。
1.2 處理設計
試驗以組合為處理,以甬優9號、嘉優2號2個全省主導品種作為對照,分別為CK1和CK2。試驗小區面積為13.3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重復間留35 cm的操作道,小區間隔25 cm。試驗區四周設立保護區,兩側保護區種植相對應小區的組合,其中一側為單本插,以考查了解新組合的單本分蘗數和成穗率。
參試組合于5月25日播種,種子用浸種靈消毒處理,播種量112.5 kg·hm-2,采用稀播一段育秧管理。6月19日移栽,秧齡25 d,小區用劃格線定距插種,行株距30 cm×16 cm,栽20.85萬叢·hm-2,叢栽2本。本田施純氮255 kg·hm-2,P2O5375 kg·hm-2,K2O 180 kg·hm-2。除做好種子處理和秧田期病蟲防治外,本田期只治蟲不防病,以觀察新組合抗病性,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1.3 記載考查項目
觀察記載新組合的生育期,單株分蘗消長,群體發展,穗部性狀,小區實產等。稱產時,先測定各小區稻谷含水量,再統一以14.5%的標準含水量折算成產量。
2.1 產量
表1表明,參試的19個組合單位面積產量在7 200.0~13 000.0 kg·hm-2;平均10 689 kg· hm-2,比對照品種嘉優2號(CK2)低0.1%,比對照品種甬優9號(CK1)低6.2%;有8個新組合比甬優9號增產,其中4個組合產量比甬優9號增產達極顯著水平,依次是中嘉優6號、浙優2315、春優117、浙優2316,分別增14.04%,5.26%,5.26%,3.51%;浙優2322、豇浙優202、春優927、甬優1568等4個新組合產量水平與甬優9號無顯著差異;春優401組合比對照品種甬優9號減產,但比對照品種嘉優2號增產。

表1 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的產量及差異顯著性
參試的19個組合平均日產量67.2 kg·hm-2,有3個組合比對照甬優9號增產,其中中嘉優6號、浙優2315等2個組合分別增6.37%,2.58%,達極顯著水平;春優117、甬優1568、豇浙優202、春優927等4個組合與甬優9號無顯著差異,但比對照嘉優2號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浙優2316、春優401、浙優2322等3個組合比甬優9號減產達極顯著水平,但比嘉優2號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2.2 生育期
表2表明,參試組合平均播齊歷期為98.4 d,全生育期平均為158.9 d,播齊歷期比對照甬優9號短5.6 d,全生育期則長5.9 d。產量與日產量比甬優9號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的中嘉優6號、浙優2315,播齊歷期分別為101,102 d,比甬優9號分別少3,2 d;全生育期分別為164,157 d,比對照甬優9號要分別多11,4 d。

表2 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生育期表現
2.3 綜合性狀
表3表明,在基本苗與田間管理水平一致的情況下,參試組合的最高苗數平均為369萬·hm-2,有效穗數平均為199.5萬·hm-2,比對照甬優9號分別少9.23%和8.90%,分別比嘉優2號多1.65%和少18.90%。單株分蘗數平均15.59個,單株穗數平均7.68個,比對照甬優9號分別少11.92%和12.73%,比嘉優2號分別少1.95%和13.71%。

表3 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群體結構性狀表現
2.4 穗粒結構
表4表明,參試組合平均每穗總粒數為268.9粒,比對照甬優9號多16.36%,比嘉優2號多34.65%;平均實粒數226.8粒,比甬優9號多14.31%;結實率平均85.46%,比甬優9號低0.44百分點,比嘉優2號低6.64百分點。組合間千粒重差異較大,嘉優中科5號最重達30.4 g,秀優4177最輕為21.6 g。這些說明,參試組合間穗型差異大,有效穗、結實率和千粒重等單一因素的優劣不一定能決定產量的高低。

表4 單季雜交晚粳新組合穗部性狀表現
2.5 長勢長相
參試組合的株型和長勢長相各異,密穗型,半矮生型,中間類型及秈粳亞種型等各種類型均有,組合之間株高和集散程度不一,平均叢高120.5 cm,比對照甬優9號低1.5 cm,比嘉優2號高12.5 cm。在生育期間參試組合基本表現生長旺盛,整齊清秀,但也有部分組合田間有雜株,嘉禾優111雜株率達1.5%,中粳優4號達1.0%,秀優4177在0.5%左右。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組合產量、日產量均比2個對照高的組合有中嘉優6號、浙優2315、春優117等3個組合。其中中嘉優6號、浙優2315、春優117、浙優2316等4個組合產量水平分別第1-4位;日產量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的依次為中嘉優6號、浙優2315等2個組合。增產的組合均較為清秀。
[1] 紀永軍,徐淑.2012年南通市通州區水稻品比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5):72.
[2] 錢建龍,沈才標,朱惠忠,等.超級雜交水稻品比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6(2):30-31.
[3] 馬育華.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511
B
0528-9017(2015)03-0314-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08
2014-11-15
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8812”計劃
趙小燕(1977-),女,浙江諸暨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黃鐵軍,高級農藝師。E-mail:htj110@sina.com。
文獻著錄格式:趙小燕,黃鐵軍.單季雜交晚粳稻組合聯品試驗[J].2015,56(3):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