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姝斌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湖州市水生蔬菜高效種植模式調查
顧姝斌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水生蔬菜是湖州市主導蔬菜產品之一,常年播種面積在4 000 hm2左右,以茭白、蓮藕、水稻、慈姑為主。調查湖州市水生蔬菜不同種植模式,總結分析6種高效種植模式的茬口安排、栽培技術、模式特點和生產效益。
水生蔬菜;種植模式;栽培技術;生產效益;湖州
湖州市地處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水生蔬菜種類較多,種植(養)模式十分豐富。為了總結高效種植模式,在湖州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湖州市蔬菜產業聯盟的支持幫助下,走訪了農技部門和生產基地,調查總結了水生蔬菜種植模式。現將其中比較成熟的6種水生蔬菜種植模式介紹如下,供各地參考。
1.1 茬口安排
7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秋茭,次年1月至6月夏茭,7月上旬至11月晚稻。
1.2 栽培技術
茭白按雙季茭栽培技術進行,水稻用晚粳稻品種,按晚粳稻栽培技術要求進行,水稻化肥用量減少1/2。
1.3 模式特點
一般情況下,連續種植2~3年茭白后,茭白的質量會明顯下降,病蟲害也會明顯增多。茭稻輪作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不僅使茭白的品質有了保障,還使得第2年的水稻和之后的茭白也能增產,因為茭白秸稈中含鉀量較高,農民在種植水稻前都將茭白秸稈粉碎,翻耕入田,成了天然有機肥。
1.4 應用實例
吳興區八里店鎮湖州潤農果蔬專業合作社2012—2013年進行了雙季茭白-水稻2年3收茭稻輪作模式生產示范,面積14.87 hm2,茭白采用浙茭911等雙季茭品種,大棚設施栽培。茭白銹病、胡麻葉斑病等病害顯著減輕,茭白平均產量56.25 t·hm-2,總產量836 t,平均產值16萬元·hm-2,總產值238萬元。另外,水稻產量7.92 t·hm-2,產值1.9萬元·hm-2,總產值28.2萬元。2項合計總產值266.2萬元,平均產值17.9萬元·hm-2,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目標。
茭稻輪作模式在吳興、德清等地得到了較大的推廣,3年累計推廣面積483 hm2,茭白平均產量53.4 t·hm-2,產值12.9萬元·hm-2,水稻產量6.75 t·hm-2,產值1.64萬元·hm-2,合計產值14.54萬元·hm-2,扣除成本6.70萬元·hm-2,凈收入7.84萬元·hm-2,總凈收入3 789萬元。
2.1 茬口安排
12月初至6月中下旬甜瓜,6月下旬至次年2月慈姑。
2.2 栽培技術
甜瓜應選用耐低溫、弱光品種如翠綠等,采用大棚種植,施肥的氮、磷、鉀三要素比例為2∶1∶3.7,禁用氯化鉀型肥料;慈姑選用蘇州黃,生長前期應保持水田5~10 cm淺水層,生長中期應灌水13.33~16.67 cm,并注意勤換水,降溫防病,根莖膨大期氣溫逐漸下降,應維持3 cm左右的田面淺水層,以利根莖膨大,增加產量。
2.3 模式特點
甜瓜重茬種植會引起枯萎病,連作已成為甜瓜產業發展的障礙,實行甜瓜-慈姑水旱輪作,收獲甜瓜以后放水浸泡土地,在水田里種植慈姑,不僅對甜瓜連作障礙的治理非常有效,還合理利用了甜瓜的夏閑空茬,走出了甜瓜-慈姑共同增產增效的新路子。
2.4 應用實例
長興縣2011年在呂山鄉鑫豐農業有限公司開展甜瓜-慈姑1年2收水旱輪作模式試驗,面積0.4 hm2。甜瓜選擇耐低溫、弱光,高產優質品種翠綠,12月初開始催芽播種,1月中下旬定植于大棚,爬地栽培,6月中、下旬采收結束。慈姑選擇抗病、高產、優質品種蘇州黃、刮老烏等,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育苗,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11月至次年2月采收。甜瓜產量32.2 t·hm-2,產值12.2萬元·hm-2,凈收入6.1萬元·hm-2;慈姑產量19.2 t·hm-2,產值6.4萬元·hm-2,凈收入2.67萬元,全年合計產值18.63萬元·hm-2,凈收入8.77萬元·hm-2。
3.1 茬口安排
第1年2月至6月大棚蔬菜(筍瓜),7月上旬至次年6月雙季茭白,8月上旬至11月櫻桃番茄。
3.2 栽培技術
茭白按雙季茭栽培技術進行,選用龍茭2號;南瓜選用抗病、高產、耐貯運、肉質粉甜、商品性好的湖栗1號;番茄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的黃妃。
3.3 模式特點
茭白-旱地蔬菜輪作模式可有效解決旱地蔬菜連作、茭白連作2大問題,對保證水生、旱地2種蔬菜的產量和質量,提高生態效益,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作用明顯。2013年,南瓜-茭白-櫻桃番茄2年4收輪作模式在吳興區、南潯區舊館鎮、長興縣林城鎮等地進行生產示范,合計面積6.47 hm2,2年4季產量107.3 t·hm-2,產值43.1萬元·hm-2,除去成本21.7萬元·hm-2,凈收入21.4萬元·hm-2。
3.4 應用實例
南潯區雙林甸綠甸園蔬菜專業合作社2013年進行南瓜-茭白-櫻桃番茄2年4收模式生產示范,第1年2月至6月種大棚蔬菜(南瓜),7月上旬至次年6月種雙季茭白,8月上旬至11月種櫻桃番茄,面積0.53 hm2。3種作物2年4季產蔬菜118.2 t·hm-2,產值47.8萬元·hm-2,除去成本22.84萬元·hm-2,凈收入24.96萬元·hm-2(表1)。

表1 南瓜-茭白-櫻桃番茄2年4收輪作模式產量與效益
4.1 栽培技術
茭田養魚的關鍵技術是魚種的選擇,魚坑魚溝的挖掘,養魚的密度,水位的管理,敵害防治等。
4.2 模式特點
茭田養魚是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在茭白田里實行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減少了農藥和飼料的使用量,讓魚能夠自然生長,為魚和茭白的安全生長提供了保障。茭田養魚模式在德清、吳興、南潯、長興等地單季茭生產上得到了較好的推廣應用,合計應用面積79.2 hm2,茭白不減產,平均產量23.7 t·hm-2,平均增收魚337.5 kg·hm-2,增效益5 400元·hm-2。
4.3 應用實例
德清縣農作站在武康鎮雙燕村開展單季茭田養魚生產示范,面積1.33 hm2,養魚后茭白產量基本持平,為24 t·hm-2,增加魚產量375 kg· hm-2,增效益6 000元·hm-2。生態效益明顯,養魚限制和規范了茭田農藥使用,農藥使用量顯著減少;魚為茭白起到除草、滅蟲、松土、肥田作用,減輕了茭白病蟲害;茭白田為魚提供棲身場所和動植物飼料,兩者結合互惠互利。
5.1 栽培技術
藕田套養的關鍵技術是藕田建設、鱔鰍放養和田間管理。
5.2 模式特點
藕田套養泥鰍黃鱔對地蛆均有防治作用,泥鰍的作用稍優于黃鱔;藕田綜合套養泥鰍黃鱔防治蓮藕食根金花蟲的效果最佳,防效達90%以上。同時,通過兩者的活動,疏松并肥化了土壤,促進蓮藕增產。
5.3 應用實例
南潯區于2013年在綠甸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共示范蓮藕田套養泥鰍黃鱔13.73 hm2,蓮藕平均產量27 t·hm-2,銷售單價為3.8元·kg-1,產值10.26萬元·hm-2。在藕塘四周開出寬60 cm、深60 cm的棲息溝,利用泥鰍、黃鱔能自然繁殖的能力,在不放種苗、不投飼料的情況下,每年6-9月4個月,每天可捕獲20~25 kg·hm-2的泥鰍或黃鱔,1季產泥鰍黃鱔375~450 kg·hm-2,增加收益6 000~7 500元·hm-2。合計產值(包括蓮藕、泥鰍和黃鱔)10.935萬元·hm-2,扣除成本5.220萬元·hm-2,效益達5.715萬元·hm-2。
6.1 栽培技術
藕田套養甲魚的關鍵技術是藕田準備,母藕移栽,幼甲魚放養,病害防治等。
6.2 模式特點
藕田養甲魚,既能增加蓮藕的產量和品質,又能為甲魚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甲魚的生長,提高甲魚的品質。由于密度低,生態環境優良,病害非常少;蓮藕種植期需施大量有機肥,給甲魚提供了大量天然餌料,使甲魚品質接近野生甲魚,深受消費者青睞,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蓮藕田套養甲魚模式在德清、吳興、南潯、長興等地示范應用,合計面積12 720 hm2,蓮藕平均產量27.2 t·hm-2,在不影響蓮藕產量的情況下,增養甲魚產值2.9萬元·hm-2,扣除飼料和人工成本1.5萬元·hm-2,增凈收入1.4萬元·hm-2。
6.3 應用實例
德清縣農作站于2011年開始在乾元鎮金鵝山村的德清縣銀河水生蔬菜種植場進行藕田養甲魚技術示范,面積4.67 hm2,產蓮藕29.25 t·hm-2,產值6.99萬元·hm-2,養甲魚產值3.33萬元· hm-2,合計產值10.32萬元·hm-2。
銀河水生蔬菜種植場注意做好如下工作。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藕田,做好防逃設施和曬背臺;做好藕塘和幼鱉的消毒工作,適時適量投放;投喂飼料,以動物性飼料為主,輔以適量植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加強藕田施肥防病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及時采收和捕撈。
連作是指在一塊地里連續種植同一種作物(或同一科作物),容易產生病蟲害加重、土壤次生鹽漬化或酸化、植物自毒作用及營養元素平衡破壞等危害,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作物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生育狀況變差的現象,這就是連作障礙。合理輪作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使作物的品質得到保障,還能使作物增產,而且茭白的秸稈中含鉀量較高,能作為天然有機肥;甜瓜重茬種植會引起枯萎病,實行水旱輪作,不僅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還幫助農民實現增收。此外,還應該加強引導,通過在茭白田里套種、套養,進一步提高效益。
種養結合模式是一種結合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態農業模式,養殖產生的有機物能夠作為天然有機肥為作物提供養分,同時作物又能給水生生物提供食源,該模式能夠充分將物質和能量在動植物之間進行循環轉換,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了生態環境平衡。與單純種植相比,既省下了不少肥料,又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有動物養殖的收益,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
[1] 李學武,熊振建,李玉琴,等.稻田輪作西瓜-荸薺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5(2):46-47.
[2] 潘仙鵬,張加正,洪莉.茭白田養魚試驗初報[J].浙江農業科學,2011(2):247-249.
[3] 張瑛,張永泰,惠飛虎,等.西瓜-茭白-慈姑2年4熟水旱輪作設施高效種植模式[J].中國瓜菜,2011,2(6): 62-64.
[4] 楊成勝,劉秋云,靳慶亮,等.藕池套泥鰍種養雙豐收[J].漁業致富指南,2008(9):39-40.
[5] 賀軍.蓮田套養甲魚生產試驗[J].淡水漁業,2005(4):46-47.
[6] 顧茅才,許麗.藕田套養泥鰍、黃鱔高效模式[J].農家致富,2009(16):33.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645
A
0528-9017(2015)03-0342-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18
2014-12-15
顧姝斌(1983-),女,浙江湖州人,大學本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76296954@qq.com。
注:本項調查工作得到了湖州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湖州市蔬菜產業聯盟多位老師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致謝!
文獻著錄格式:顧姝斌.湖州市水生蔬菜高效種植模式調查[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3):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