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丹,武楠楠,高閃閃,蘇金樂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長葛市陘山農業園融合廢棄采石場的規劃探討
馬東丹,武楠楠,高閃閃,蘇金樂*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河南鄭州 450002)
分析長葛市陘山農業園用地范圍內的地形、地貌、用地現狀,進行農田整理,復耕部分土地,在園區內種植經濟與觀賞植物,建設智能溫室和塑料大棚,以及開設農家樂餐飲等。通過對陘山采石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保留部分工業遺跡改造,使景觀規劃資源綠化再現;將農業園規劃與廢棄采石場生態修復相融合,旨在建成長葛市最具特色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園區。
長葛市陘山;農業園;廢棄采石場;規劃;生態修復
以礦山廢棄地改造為基礎的觀光農業園是國內近些年新興的現代綜合農業開發項目,隨著國內環保意識和人文意識的增強,在農業園建設中涉及礦山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成為部分農業園規劃的新課題。此類農業園的最大特點是將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礦山景觀修復、人文景觀保護等產業緊密結合建設的。
場地位于河南省長葛市后河鎮西北部陘山南坡,西鄰鄭堯高速且與禹州相接,北邊以陘山山脊為界與新鄭相鄰,東、南邊緊鄰南水北調總干渠,總面積約520 hm2。場地西南部是約270 hm2的農田,東北部為陘山廢棄的采石場遺址,面積約110 hm2。陘山海拔329.7 m,園區南北最高高差約170 m,場地總體呈西北部高且陡峭,東南部低且平緩的地貌形態。圍繞采石場遺址的東邊和南邊保留了一條運石火車道,并遺留有料石自流臺,山壁半坡遺留有軍事防空洞,廢棄采石場東部采石坑由于雨水匯集形成部分水面,另外環繞園區新建有自行車賽道。依據長葛市旅游規劃規定對園區進行科學規劃,建設觀光旅游景點和休閑娛樂設施,進而實現從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礦山經濟向依托和注重保護自然環境資源的旅游經濟發展轉變,促進地方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土地性質及用地現狀,園區空間布局主要分為以下3個部分。
2.1 農業園
位于園區西南,用地大部分為農田,地勢較平緩,占整個園區面積的85%以上。根據園區的規劃目的及該區域的用地性質,將其規劃為農業園的基礎用地。
2.2 廢棄采石場遺跡
位于園區東北部,礦山的持續開采導致該區域山體表土剝離、山體破碎、土壤結構和層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2.3 生態防護林
位于整個園區北側,長期采礦使樹木、草地砍伐毀壞嚴重,而土地貧瘠,土壤淺薄,造成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
3.1 農業生態園規劃
該區地貌形態屬于低山丘陵,通過對部分農田整理,并種植果樹、林木、農作物、蔬菜、建設日光溫室和智能溫室等,將該園區規劃為本地區的蔬菜、水果、苗木供應基地,并且在此區域創造出四季有景的田園景色,將吸引想要靠近大自然的都市人群。在園區內通過開展科技示范推廣和培訓、旅游開發、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農家樂餐飲等,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創造兼具生產和旅游觀光的農業園,完善園區的農業旅游項目。
3.1.1 融入果園、花卉、蔬菜、苗圃種植的旅游新型模式
利用本地用地狀況和自然條件,選用適合的植物種類,把農業園開發與旅游發展結合起來,增加農業園的收入途徑,開創新型旅游模式。
果樹種植。種植有機果園及采摘園,選擇具有季節差異的果樹品種。游客在觀光游覽的同時,也能親自體驗采摘的樂趣??蛇x擇的果樹種類有杏、大櫻桃、石榴、棗、蘋果、梨和葡萄等。
在本區苗圃種植主要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景觀效果好,管理容易,經濟價值高的苗木。利用本地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實現露地生產,充分發揮苗圃的生態價值,實現價值多元化。除了給景區提供苗木,同時還能輻射到周邊景區,作為山體綠化的一部分??蛇x用的植物有國槐、法桐、合歡、白蠟、銀杏、千頭椿、臭椿、刺槐、柳樹等。
花卉種植。包括露地花卉種植和溫室花卉種植2種方式,可作鮮切花,也可在園區內觀賞。露地花卉種植觀賞價值高、易繁殖和管理的多年生花卉,如鳶尾、玉簪、美人蕉、日光菊、牡丹、芍藥、月季、向日葵等。
溫室花卉種植。引入并建成智能溫室及高檔日光溫室??煞N植花卉有蝴蝶蘭、切花菊、非洲菊、玫瑰、文心蘭等鮮切花,以及紅掌、鳳梨、蝴蝶蘭、大花蕙蘭、仙客來、一品紅等中高檔盆花。
3.1.2 農業大觀園與生態旅游的結合模式
農業大觀園是指在智能溫室中營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主要以農藝展示、自然生態、種飼農耕、民俗風情、休假消遣、生活情趣為內容,并建成供中學生參與生活、開展科學實踐的第二課堂及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3.1.3 經濟效益與景觀效果相結合的林下種植模式
豐富多樣的發展模式是林下經濟的特色。林下經濟是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林下旅游3種類型的結合。營造多層次的綠色生態景觀林,為市民提供兼觀賞、游玩為一體的生態環境。
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蔭下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滿足農業園區的自足。
林牧模式。在林下放養或圈養食用性的畜禽類,以及觀賞性動物,豐富農業園的內容。
林藥模式。在林間空地上間種較耐蔭的白芍、金銀花、黑枸杞、板藍根等,吸引游客觀賞和駐足。
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屬淺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與林木爭肥爭水,且又覆蓋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作物以花生、大豆為主。
林下苗圃模式。以培育荒山綠化樹種為主,在國家資金補貼扶持下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增強生態效益。
林花草模式。在郁閉度80%以下的林地下有2種種植形式,一是林下種植野草花,成本低,便于管理,為鄉野趣味的景觀效果;二是林下種植普通耐陰花卉,此模式景觀效果整體性較強,觀賞價值高。在具體規劃時2種模式可交替使用。
3.2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與改造
3.2.1 構筑物改造創造的特色景觀融入農業園,突出農業園特色
對廢棄的山體進行生態修復和綠化,對遺留的工業設施加以改造和利用,充分體現設計的3R原則。對那些廢棄后亟待修復的土地,規劃時充分利用場地中原有的信息和元素,保留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遺址,向游客展示獨具特色的工業遺產景觀。由此把農業生態園與礦山改造后的旅游線路串聯起來,實現農業旅游帶動礦山修復,礦山修復為農業園創造特色景觀,推動農業旅游發展。構筑物改造后的場所成為后工業文明的代表,如保留的鐵路、采石場的自流臺、生態修復及綠化的山體等,不僅使游客懂得尊重歷史和自然,更能使游人了解保護歷史和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自流臺的改造。場地上的工業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能引起人們記憶印象的共鳴。對場地原有的工業遺產景觀的處理手法包括景觀恢復與工業遺跡保留。該園區中對場地廢棄的自流臺進行整體保留,并加以改造,以此使游客感知昔日工業生產的操作流程。經改造,將此處改建為獨具特色的旅游觀光火車站點,經過對墻體的維修加固和周圍景觀設計、種植等系列改造,車站將成為該園區的特色景點(圖1)。

圖1 遺留的自流臺改造的火車站點
防空洞改造。陘山山體中遺留有三線建設時期的軍事防空洞遺跡,在陘山南坡有一入口,由于采石場的挖掘,防空洞已裸露與巖壁上。根據防空洞恒溫、恒濕、避光、防震等自身優點,將防空洞改造為一個特色酒窖兼酒吧,進行紅酒的貯藏、展示、品鑒及其他娛樂活動等。因防空洞洞口距離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將設計觀光電梯,不僅方便進出,還可直達山頂,鳥瞰全園景色(圖2)。

圖2 觀光電梯結合防空洞示意圖
廢棄火車道改造。園中遺留一段全長大約4.5 km,呈東西走向并環繞廢棄采石場的運輸鐵路,終點為原自流臺(改造為特色小火車站)。通過局部改造成為觀光鐵路,讓游客充分領略后工業的文明、礦山生態修復改造成果,通過一系列的景觀改造與規劃,呈現出別具特色的田園風光。
3.2.2 天然景觀-創造生態農業旅游特色景點
廢棄礦山匯水面的改造-生態濕地、綠色垂釣園。該區潮濕無風,位置較低,盆地地形(圖3)。該用地常年積水,現在園區有2個水池,水位基本恒定,并有一處景點“臥虎石”。因該區土壤含水量較高,最宜建設濕地公園與休閑度假垂釣園。充分利用該區域水景,結合環境地形特點,合理開發,建設滿足生態濕地功能及垂釣園區功能的基礎設施,結合旅游景點的設計,打造富有特色的“景石-闊湖”生態濕地景觀。結合此地特點,布置休閑設施,如荷花池、釣魚臺、休閑茶室、景觀亭、臥虎石景觀等,并梳理其水系溝渠,形成完整的生態水系,創造良好的水環境景觀(圖4)。

圖3 采礦遺跡現狀

圖4 生態綠化后改建的生態濕地、垂釣園
采石平臺的處理。在陘山山脈下有一處采石場的活動平臺,地面平整,背靠山脈,遙望南水北調渠,為不可多得的觀景臺,可俯瞰全園大部分景色;在進入該平臺的必經路口,豎立著一個景石“老婆頂石”。另外在規劃中利用此區域山體對地形的圍合,還可建成適合休閑觀光的娛樂場所。如建設卡丁車賽場可選在原采石場一處寬闊的操作平臺上,位置開闊,地形平坦,增加一些防護設施建設為卡丁車賽場。結合現已修好的山地自行車賽道,吸引大批極限運動愛好者。
垂直山崖改造成整個園區休閑娛樂場所集中點。廢棄采石場大大小小陡峭的山壁隨處可見,通過生態恢復對山壁進行觀賞性再生、娛樂性再生和展示性再生等,即利用植物修復裸露山壁,合理處理,設計一些娛樂項目,如山體攀巖,可吸引攀巖愛好者。
對山體附加物體或改造自身創造一個展示空間,可根據當地人文在此建設人物雕像,打造當地的文化品牌。
3.3 生態綠化景觀的營造
3.3.1 生態防護林的生態效益與景觀效果的結合
根據勘測,礦山西南側邊坡為土質,坡面部分凸出,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山體沙化嚴重,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規劃時把此區域定位為生態防護林,可有效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良好小氣候條件。植物種植以鄉土樹種為基調,并混合種植秋色葉樹種,豐富生態林的生態模式和景觀模式。規劃時按照山地植物的演替規律,喬、灌、草、地被的合理搭配,選取多種組合方式增加植物多樣性。生態防護林上層植物以喬木為主,如欒樹、刺槐、銀杏、臭椿、白蠟、懸鈴木等交替種植,中層植物以灌木為主,如紫穗槐、沙地柏、沙棘、荊條、迎春花、連翹、丁香等,下層植物以地被為主,如結縷草、狗牙根、高羊茅、紫花苜蓿等。
3.3.2 山體的垂直綠化
山壁的綠化是采石場綠化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石壁的特點、坡度、高度、巖石的粗糙程度等具體情況進行治理。常采用的綠化方式有覆土綠化和噴播綠化。較陡峭的峭壁綠化則根據具體情況對局部進行整理,進而填土綠化,平臺周圍種植一些具有淺根系的小灌木,如迎春、連翹、石楠、黃楊等軟化山體邊界;同時選擇攀緣性強的藤本植物,注重上爬型和下垂型植物的景觀搭配效果。本園區的垂直綠化植物主要為適宜本地生長且具有經濟效益的葛藤、爬山虎和常春藤等。
從礦山改造、景觀改造、山體綠化及現有景點運用等方面入手,將礦山廢棄地納入體閑農業園綜合開發建設,把礦山改造與生態農業旅游相結合,使礦山改造與生態農業旅游相得益彰。就其改造利用而言,因地而異,需根據園區具體特點、類型、開采規模、地形地貌、景觀資源、園區功能定位、地方歷史文化及相關政策等因素進行科學規劃和創新設計,以豐富農業旅游的內涵,拓展旅游業的發展空間,創造獨具特色的人文與自然生態景觀。
[1] 工雅云,馬錦義,薛亮.廢棄采石場生態修復背景下的休閑農業園規劃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0(1):174-177.
[2] 陳波,包志毅.國外采石場的生態和景觀恢復田[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5):71-73.
[3] 俞孔堅,凌世紅,方琬麗.棕地生態恢復與再生: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定位與設計方案[J].建筑學報,2007(2):27-31.
[4] 陳麗玲.陘山廢礦區綜合治理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2.
[5] 郭宏峰,李瑛.廢棄采石場的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建:以浙江省樂清市東山公園為例[J].華中建筑,2008,26(3):148-151.
[6] 錢靜.工業之后的景觀再生[D].南京:東南大學,2003.
[7] 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后工業景觀設計思想與手法初探[J].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2.
[8] 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2003(3):11-18.
[9] 陳波,包志毅.國外采石場的生態和景觀恢復[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5):71-73.
[10] 張健健,王曉俊.樹城:一個超越常規的公園設計[J].國際城市規劃,2005,5(97):97-100.
[11] 張善峰,張俊玲.城市的記憶:工業廢棄地更新、改造淺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5,30(4):56-59.
[12] 劉海龍.采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景觀設計[J].生態學報,2004,24(2):323-329.
[13] 許建.時空中的色彩變幻: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工業遺產改造[J].城市環境設計,2007(5):91-93.
[14] 張健健.從廢棄軍事基地到城市公園: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及其啟示[J].規劃師,2005(3):94-96.
[15] 魏風華,安廣義,王桂霞,等.礦山綠化與礦山廢棄地利用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5):217-219.
[16] 郎薇薇,陳潔,田國行.新鄉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與生態恢復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26(1): 205-208.
[17] 柯林,戈祖國,王瓊,等.廢棄采石場的景觀設計與生態治理研究[J].草原與草坪,2010(3):70-73.
[18] 鄭濤,車偉光.廢棄采石場生態恢復以及景觀再生研究:以北京市門頭溝區廢棄采石場為例[J].草原與草坪,2009(3):65-68.
[19] 張宇,李汀蕾.城市廢棄采石場再生設計方法探索[J].華中建筑,2013(8):67-70.
[20] 寧豐收,游霞,楊海林.重慶市主城區廢棄采石場生態與景觀恢復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5,25(3):77-80.
(責任編輯:張瑞麟)
TU 986,X 322
A
0528-9017(2015)03-0404-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38
2014-11-26
馬東丹(1989-),女,河南安陽人,風景園林學方向碩士研究生。E-mail:416489213@qq.com。
蘇金樂(1954-),男,河南新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學。E-mail:1144708115@qq.com。
文獻著錄格式:馬東丹,武楠楠,高閃閃,等.長葛市陘山農業園融合廢棄采石場的規劃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3): 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