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具有傳染性。成人中有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腳氣的早期癥狀較輕,但如不早期進行預防護理,會導致病情加重,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疾病。
腳氣到底是什么
“腳氣”俗稱“香港腳”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具有傳染性,分三型:糜爛型腳氣、水皰型腳氣、鱗屑角化型腳氣,主要累及趾間、足緣部、足跟部,早期癥狀(以糜爛型腳氣、水皰型腳氣為主)較輕,如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水皰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自覺奇癢等,搔抓易繼發感染,且反復發作;而醫學上的“腳氣病”是由于維生素Bl缺乏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沒有傳染性,主要累及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水腫及漿液滲出,臨床上以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癥狀為主,常發生在以精白米為主食的地區,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嚴重時可出現心力衰竭,稱腳氣性心臟病;還有的有水腫及漿液滲出,常見于足躁部,其后發展至膝、大腿至全身,嚴重者可有心包及腹腔積液。
“腳臭”是在多汗的條件下,腳上的細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質蛋白,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產生腳臭。
腳氣與腳臭沒有必然聯系,腳臭可能是腳氣,而腳氣未必都有腳臭,也不是所有的腳臭都是腳氣,腳氣與腳臭的主要判斷依據是鏡檢有無真菌,鏡檢呈陽性者為腳氣。
腳氣常因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而誘發,也可通過污染的浴池、公用拖鞋、公用浴巾、游泳池及游泳池邊的地面、公用洗腳盆等而傳染,還可因飲食中的不良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衛生意識、缺乏公共場所的自我保護意識引起感染而誘發。
腳氣的預防與治療
腳氣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皮膚病,通常容易被大多數人所忽視,我們要提醒人們加以重視。
治療腳氣宜早不宜遲,一旦出現腳氣的早期癥狀,應該盡早治療,及時預防護理。這樣不僅用藥少,減輕患者的痛苦,可縮短病程而利于痊愈。同時我們提倡人們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素質,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對公共場所加強自我防范意識,正確對待這些“小疾病”,減少腳氣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1、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注意腳部清潔,保持皮膚干燥,養成每天洗腳的好習慣;勤更換襪子、鞋墊,并把鞋放在通風的位置,保持鞋內干燥、舒適。
2、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游鞋等不透氣的鞋子,襪子要以棉或亞麻等透氣性能良好的襪子為主,以免造成腳部潮濕多汗、腳臭加劇,誘發腳氣的發生。
3、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減少或不用公用物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
4、調整飲食,平時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蘆筍、瘦肉、蛋、雞肉、花生、杏仁、牛奶、動物肝臟,麥片、燕麥、玉米等五谷雜糧,綠葉蔬菜如菠菜等,B族維生素可以調節皮脂腺分泌,增強皮膚抵抗力。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保持情緒穩定、心胸寬廣、恬靜,情緒激動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誘發本病。
6、腳氣以外治為主,出現腳氣早期癥狀(以糜爛型腳氣、水疤型腳氣為主)時,可將腳放在40一5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20min,每日1一2次,洗后將腳擦干,在趾間潮濕處涂抹碘伏;嚴重時可外敷0.1%雷佛奴爾紗布,每日1一2次;也可以用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每日1一2次,可預防感染,同時在腳氣治療后不要穿以前的鞋襪,以免再次感染。
7、對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糜爛型腳氣病患者,病程長,愈合慢,可在泡腳后將腳晾干,在趾間潮濕處涂抹碘伏,之后在趾間潮濕處滴1-2滴普通胰島素,可促進趾間潮濕、糜爛面的愈合,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的痛苦。
總之,腳氣是較常見且反復發作、很容易被忽視的皮膚病。其早期癥狀的預防及護理非常關鍵,護理人員一定要重視并及時與患者溝通與反饋,做好相應的指導、宣教,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