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華
塞繆爾貝克特(1906-1989)無疑是二十世紀文壇和戲劇界的一顆璀璨的明星,新小說和荒誕派戲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四大劇作 (《等待戈多》、《終局》[原作為法文]、《克拉普的最后一盤磁帶》、《快樂時光》[原作為英文])和小說三步曲 (《莫洛伊》、《馬龍之死》、《無可名狀者》[原文為法文])。這些作品先后被譯成了十余種語言,貝克特也因此聲名日隆,一躍成為世界文壇重量級人物。他的作品沒有連貫的情節,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對白也語無倫次,完全用荒誕的文學形式來表現荒誕的內容,荒誕的社會與人類的生存現狀。 他以自己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力,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眾的藝術想象力和不同凡響的創新精神,將自己對生存的感受通過藝術形式傳達給讀者和觀眾。1953 年上演的貝克特的 《等待戈多》,獲得巨大成功。西方評論家曾從社會學的、存在主義的、基督教教義的、后現代主義的、甚至自轉的角度對其作品作過各種各樣的解釋。
我國著手貝克特研究的時間較短,研究人員也不多。 基本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荒誕派戲劇以及貝克特只是教科書上的一段簡單的資料。在這些書面資料中充斥著對荒誕這種所謂的“資產階級腐朽的世界觀”的蔑視,歪曲以及對虛無主義的仇恨。在我國早期的貝克特研究中,已故英美文學專家施咸榮先生在改革開放初期,翻譯了《等待戈多》及《啊,美好的日子》。進入21 世紀后,我國的貝克特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實現了從最初對貝克特作品進行單一的、文本基礎性研究到跨越多學科,綜合不同專業知識領域框架下的多元化、開放式、發散型研究的轉變。這表明我國的貝克特研究整體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貝克特的研究者們試圖從多角度、全方位解讀貝克特作品的意義以及其對人類生存現狀的解讀。
在國內貝克特的研究領域,一個令人興奮的現象就是國內貝克特研究經歷著一個從國外研究的直接引進到譯著再到以專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的過程。這期間不是一個直線的發展也沒有一個明顯的時間的界限卻展示著國內貝克特研究的長足的發展。
出版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當代英國小說導讀》是外研社組織了全國17 所著名高校和研究院的44 名英美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經過仔細斟酌,決定引進的一批具有學術價值,在國外最常用且被國際公認為優秀的文學評論,文學理論的圖書之一。其中第二章用很長的篇幅介紹了貝克特的作品極其評論。《貝克特》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從海外引進的一套研究、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中的一本。這些書無疑會推動和提高我國在貝克特研究領域的研究水平,同樣無疑也應視為國內學者在貝克特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施咸榮等翻譯的《荒誕派戲劇集》在1980 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里面包括了《等待戈多》的中譯本,而且在前言中對荒誕派戲劇的興起,荒誕派戲劇的藝術特點,《等待戈多》與“荒誕”的含義以及貝克特與荒誕的生存狀態都做了全面經典的闡釋。貝克特那本知名的學術論文《論普魯斯特》也由沈睿、黃偉等翻譯,在1999 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這在國內的文學研究無疑是一個喜訊。令人驚喜的是在2005 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用英文撰寫的論述貝克特的專著, 題為《走向虛無:貝克特小說的自我探索與形式實驗》,作者是王雅華, 以專著的形式就貝克特的小說藝術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作者運用比較的方式來解讀貝克特于1935 年至1950 年間創作的五部長篇小說中內在的連貫性和互動性,認為貝克特小說創作的動態進程實際上是一個探索自我和在小說形式上不斷實驗的過程。
人類荒誕的生存現狀和生存的豪無意義是貝克特作品中最突出的主題,也是學位論文中熱點表現內容。 馬海波(2003)的《寓真實于荒誕》從劇本的荒誕主題,環狀結構,和象征手法三個方面分析《等待戈多》繼而反映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誕性和生活的無意義。賈喜鋒(2006)的《解讀荒誕劇〈等待戈多〉: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反思》認為《等待戈多》揭示了西方社會的荒誕生存環境、人的孤獨、沉寂、絕望、生命的無意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這種景遇里等待的意蘊。閆娟(2008)的《分析貝克特戲劇中的荒誕》等都屬于這一類。
我們知道荒誕派戲劇一大主要特點就是用荒誕的形式來表現荒誕的主題。在荒誕派戲劇中,沒有連貫的情節,矛盾,沖突,解決的公式被擱置在一邊,這里只有破碎凌亂的舞臺形象,極端夸大,違反邏輯、有時象幻覺有時象噩夢。楊惠珺的《理性的結構,非理性的主題》著重分析了《等待戈多》中反傳統的表現手段,強調貝克特是如何成功地創造了一種能夠接受和容納混亂的戲劇形式,而達到內容和形式統一的。 賈喜鋒(2006)在《社會縱橫》上發表的“試論塞繆爾.貝克特和他的荒誕戲劇《等待戈多》”;柴俊麗(2005)在《域外視野》上發表的“荒誕背后的人生真相”都屬于這一類。鄭從容(2002)的“時間的囚籠—從文本的時間因素談《等待戈多》的主題”從時間入手探討了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的深刻寓意。作者指出了時間在該劇中既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也反映著“二戰”后由于終極價值的解體而彌漫西方世界的失落感和迷茫感。王海燕(2005)的“堅韌的生命,偉大的等待—《等待戈多》主題再論”從人類正是在痛苦的等待過程中尋求生命的確證及意義這一命題出發,給作品以新的解讀方式—探索作為個體的人,面對信仰的危機及社會的荒誕,如何清醒地活下去。
在文學批評界,對一個作品一位作家的思想流派研究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內容。 曹波(2010)的博士畢業論文《回到想象界—貝克特小說的拉康精神分析》試圖挖掘貝克特作品深層的哲學根源,分析拉康的精神分析、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對其作品的影響。貝克特把小說建立在關于主體的哲學話語上,認為自我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 沒有任何手段與外界溝通。 王雅華(2009)的《論貝克特短篇小說〈徒勞無益〉的寫實風格》分析了對貝克特創作該作品產生深遠影響四位人物:哲學家笛卡兒和叔本華,文學家喬伊斯和普魯斯特。前兩位哲學家激發了貝克特對生活的哲學思考,后兩位文學家在風格上為貝克特提供了典范。
眾所周知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基督教,肖緋霞(2005)的《存在的荒誕與救贖的渴望》分析了貝克特戲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難以割舍的基督教情節。雖然他們千方百計掩蓋這一點,但所作所為仍然透漏出他們心底對上帝的呼喚。
肖四新(2001)在《當代外國文學動態》上發表的“信仰的破滅與重建—論《等待戈多》的潛在主題”認為在作品的表層含義之外,它還包含著使現代人從精神的貧困中得到振奮的東西,即對基督教信仰的呼喚與重建。
追尋是一個文學與文化的古老原型母題,如尋找圣杯、金羊毛、生命之水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班揚的《天路歷程》都是西方文學中追尋模式的經典,歷代作家都在重寫著追尋的故事。作為20 世紀具有國際聲譽的作家,貝克特也不例外,他著名的小說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無法稱呼的人》打破傳統小說的模式,采用對語言“鉆孔”的方式以及弱化情節的創作手法,表現人類與生活,人類與世界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唐曉妍(2008)的《論貝克特小說三部曲的敘事藝術與追尋主題》選擇貝克特的小說三部曲為研究對象,以文本為切入點,試圖探求貝克特小說三部曲的追尋主題及當代文化意義。
審迎麗(2002)的《等待不可實現的明天—比較奧尼邇的〈送冰的人來了〉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把美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與荒誕派戲劇的先驅放在一起,從作家的經歷,創作背景,敘述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從不同方面對二劇的主題進行挖掘和比較。魏博的 《荒誕派與中國80 年代戲劇》把荒誕派戲劇與中國80 年代的戲劇比較,認為80 年代的戲劇并沒有出現西方意義上“荒誕派戲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實現荒誕派戲劇最本質的特征—用荒誕的形式表現荒誕的內涵。景曉鶯(2004)的《比較《等待戈多》與《車站》——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使用比較文學的兩個主要方法——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對這兩部作品進行影響比較研究。屬于這一研究方法的,在2003 年還有一篇論文《淺析存在主義在〈等待戈多〉和〈圍城〉中的體現》。張兆勇(2001)在的“黑色悲觀主義的絕望與邁向生命的圓滿—《等待戈多》與《蒹葭》的比較解讀”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揭示彌漫在《等待戈多》與《蒹葭》中的等待意識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
另外,一些學者還從其他諸多視角對貝克特作品進行了研究:
“身體”理論研究:劉愛英(2007)的畢業論文《塞繆兒:見證身體之在》以當代文學和文化研究中相關的“身體”理論話語為研究契機,主要借助米歇爾。福柯及伊萊恩。斯佳利關于身體的相關理論主張,對貝克特戲劇作品中“身體問題”的呈現與再現進行深入考察。這在貝氏研究中一直是一個弱項。
后結構主義解讀:王雅華(2004)在《國外文學》上發表的“作者之死與游戲的終結—塞繆兒。貝克特小說《馬隆納之死》之后結構解讀”利用后結構主義的理論,從心理學與元敘述的層面對其作品進行剖析和解讀。
元戲劇研究:國內很少有從“元戲劇”的角度來理解《等待戈多》。何成洲(2004 年)在《當代外國文學》上發表的“貝克特的‘元戲劇’研究”在討論阿貝爾和或恩比的元戲劇理論的基礎上,從戲中戲、自我意識和戲劇的評論等幾個方面論述貝克特元戲劇的特征,并試圖解釋貝克特運用元戲劇的重要性和意義。
互文性研究:何成洲在(2003)《當代外國文學》上發表的“貝克特:戲劇是對小說的改寫”認為在國內貝克特戲劇與小說之間的互文性關系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夠的重視,這是另人遺憾的。貝克特的小說到處都為他的戲劇提供了線索、聯系和暗示。“反小說”形式實驗:韓保憲(2005)的“文學傳統的履新與反叛—從 《莫洛伊》看貝克特的 “反小說”形式實驗”、盧小季(2002)在《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貝克特:小說語言與情節的掘墓人”著眼于貝克特作品所進行的反傳統的“反小說”形式實驗,關注其小說的形式實驗和小說藝術發展趨向。
本文對國內貝克特的研究現狀做這樣梳理、分類,希望可以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學術參考,也希望我國的貝克特研究繼續拓寬視野,在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學術研究系統之內,發揚獨創精神,探索貝克特研究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