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超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青巖古鎮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作,它飽含中國古典文化底蘊,以其獨特的建筑美學風格和深厚人文素養魅力,至今仍為世人矚目。從建筑美學的角度看,它蘊涵了深刻的古典美學思想,以虛實結合,層次錯落有致,對稱與非對稱結合,比例和諧的特點,至今綻放光芒。
青巖古鎮是一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蘊的,多民族聚居的古鎮。古鎮在建筑上,既結合中國明清時代的傳統建筑美學風格,又與本地的民族建筑,以及西方建筑美學風格完美結合,形成中國西南古鎮建者的美學奇葩。
“虛”與“實”是中國古文化對事物實存的一對哲學概念,它與中國古代哲學“有”與“無”的概念比較接近。《老子》中有這樣一句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里,“有”與“無”的思想就構成了古代建筑的“虛”與“實”的關系。融合古典文化和審美意韻的青巖古鎮最大的特點是“虛”與“實”的有機結合,協調使用,具體情況如下。
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東西,南北都是有一定文化意蘊的,東西是“實”,南北為“虛”。古代陰陽五行學中東、西代表木和金,視為實,南北代表火和水,為虛。故古代有買東西的說法,而無買南北的說法。古鎮開設東西南北四門,并分別設有東西和南北交叉的兩街道,交叉在全鎮的中心點附近。此“虛”“實”結合之一。其二、“虛”中有“實”,“實”中含“虛”;而南北向的街道,在整個街道中間,南段與北段發生轉折,各自朝自己的方向。南北不是一氣貫通,避免了全“虛”之嫌疑。南段街道突然轉向朝向對面的平行案山,為“虛”中之“實”,南門則朝向郊外的曠野,視力為“實”中之“虛”。而北街,街道朝向對面的筆架山,為虛中之實,北門則突然改向,朝向前面的曠野,為實中之虛。 這樣南北向街道就有了“曲經通幽”之感覺,是謂虛中含實,實中有虛。
“東”、“西”在古代文化是“實”的標志,東為木,西為金,都是實在的東西,故為“實”。在古代建筑中,東西為“實”,那么,在整個古鎮的東西街道的朝向都不是很講究,可實可“虛”,青巖古鎮的東西街道為迂回曲折之街道,東西城門都是朝向郊外空曠原野,為虛,視為虛實結合。
古文化易經中的顏色分別代表一定的物性,并代表特定的虛實。整個古鎮的主體顏色:黑色和青色。房子的頂部是黑色,街道均為青巖鋪成,呈青色。黑色在易經中代表水的顏色,為“虛”;青色代表木的顏色,為“實”。整個古鎮在兩個主要顏色上構成虛實結合的審美特征。此外,古鎮房子大都朝街正面涂漆,顏色較深,而窗子都設計為通透的玻璃窗,光感對比度很強烈,墻壁與窗子形成鮮明對比,構成古典式與現代式并存的 “虛”“實”結合。
古鎮位于四周小山包圍的盆地中間,盆地中間突出,周圍相對低下,并有小河環繞,這樣,外面群山包圍為“實”,里面古鎮外圍是低下有水為 “虛”, 而古鎮相對高出小河又使之為“實”,大環境尚且如此。我們再看小環境,也就是古鎮本身,房子等建筑高,為實;而青石路低平為虛。古鎮城門高,為“實”;而與城門相連接的街道低為“虛”。這樣,從周圍的環境上也形成“虛”“實”結合的格局。
可以說,視覺上的層次感是古典園林式建筑追求的美學風范,青巖古鎮是歷史上的軍事重地,但是,在建筑風格上就具備多樣性的特點,軍事防御功能上的園林式建筑,層次感非常明顯。
要說顏色的層次感,首先還得從上到下說起,古鎮建筑的頂一般都是黑色的瓦為主,墻壁則以白色或者深色為主,而窗子一般是通透的玻璃為主,地面主要是青色的石鋪成。 這樣不同的高度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使古鎮的層次感鮮明而不古板,顏色的使用自然而靈活,使古鎮散發出迷人的親切感。 從平面上看,古鎮四周是青山,古鎮周圍是綠色小河,再近一點,房子大都是古代式建筑,一般是二層樓,一看過去全是青黑皮瓦片,而中間是青白色的街道,又一層面上的顏色層次感。 顏色的錯落有致,使古鎮的建筑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感。
古鎮的建筑風格除了顏色上呈現的層次感覺外,還與空間上的錯落有致。古鎮的街道整齊劃一,街道上的空曠場地不時出現,鎮上房子高矮基本一致,偶爾有一兩個高出的建筑點綴其中,古鎮盤踞在一個盆地中的高地上,位于邊緣低點的城門非常高大,而街道民房相對低矮,這樣整個古鎮的地勢高低起伏,建筑也高低起伏,并時有空曠之地和零星高出建筑點綴,使古鎮顯得氣韻生動,節奏明顯,錯落有致,形成心理上的跌宕層次感。另外,古鎮的建筑并不呆板劃一,而是各具特色,讓游客在不同的地點看到不同的場景。曲折的古鎮街道,眾多的空間區域,給人多層面,多角度的視野和空間的印象,印象形成空間的層次感,而層次感又來源于印象。層次印象是古鎮層次感的心理基礎。古鎮視覺上的層次感和非視覺上的層次感共同形成心理上的層次感覺,就是中國古典建筑的意境美。
古鎮形成于明代,明代哲學思想,美學思想無不體現。和諧美乃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非常注重和諧美。在青巖古鎮,古典文化的和諧美都能看出清晰的痕跡,體現在古典式建筑上。
按照古代建筑標準,開設東南西北四門,并建有縱橫交叉的街道。 在古陰陽五行說里,人們認為萬事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形式構成。東南西北四門即象征著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四種物質。加上鎮中的能滋養萬物的土,共同構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系統: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環不已,周而復始。這是古文化天人合一的觀點。古鎮先民通過建筑來踐行自己與自然和諧的觀念。
古鎮在以軍事防御基礎上,重視并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教育業等,目的是使古鎮全面均衡和諧地發展。 比如,南街整齊劃一,縱橫交錯足見當時人們發展工商業、實現經濟富足的愿望,至盡保留的各種手工藝、各種風味小吃、各種古典式的日常生活用品等,都足以證明當年工商業發展的盛況。
從外觀看,古鎮安然躺在群山圍繞之中,依山伴水,和自然渾然一體,和諧自然。向里面看,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悠悠古韻,至今依然,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在這里,融合為一體。
總之,青巖古鎮給人的是一種親切感,親切感覺的獲得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心理認同又建立在古典建筑文化、建筑美學的認同基礎之上,而文化的認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古鎮的和諧美,虛實結合,層次性特點,是中國古典式園林建設的美學標準,在這里,也是小鎮散發迷人的魅力的根本原因,可以說,美感就是一種心理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