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葉波,張 慧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桐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
水稻高溫熱害發生規律及防御措施
秦葉波1,張 慧2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桐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
通過分析金華市農業氣象觀測站1972-2013年近40年7-8月的日平均溫度與日最高溫度,統計出金華地區7-8月的高溫發生概率及高溫發生時段分布,總結金華地區水稻高溫熱害的發生規律,并提出水稻生長應對高溫熱害的防御措施建議。
金華;水稻;高溫熱害;防御措施
文獻著錄格式:秦葉波,張慧.水稻高溫熱害發生規律及防御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9):1362-13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903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出現顯著變化,主要是日趨變暖,全球變暖已成為公認的事實。未來50~100年,全球及我國的氣候將依然向著變暖的方向發展[1-2]。預計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還將上升1.4~5.8℃[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夏季高溫熱害的發生頻率變高,成為影響水稻生產的主要災害性氣候因素之一[4]。我國南方稻區在2003年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7-8月38℃以上的高溫天氣在部分地區持續約20 d,水稻產量嚴重受損[5]。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的雜交中稻受災情況非常嚴重,受災面積超過4.05萬hm2,平均減產約2.25 t·hm-2,累計損失超過1.4億元,受災區域覆蓋成都平原到江蘇省的整個長江稻作帶[6-7]。
一般認為,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遭遇高溫危害對產量都會有一定影響,水稻也不例外。李萬成等[8]研究表明,在水稻生殖生長的不同階段,如果遇到高溫脅迫,結實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最為敏感的時期就是抽穗揚花期。楊建昌等[9]認為,在水稻抽穗-灌漿早期(一般是抽穗后0~10 d),高溫處理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減數分裂期,產量影響最小的是灌漿中期(一般是抽穗后11~20 d)。另有大量研究[10-13]表明,水稻對高溫最敏感的時期是在開花期,若在水稻抽穗開花期遭遇35℃以上的短時高溫,就能引起穎花高度不育,對結實率影響較大,產量明顯減少。譚中和等[14]研究認為,自然高溫的致害溫度指標是日平均氣溫≥30℃,日最高氣溫≥35℃。
近年來,浙江省水稻遭遇高溫熱害的概率日益增加。謝曉金等[7]對浙江省各代表臺站1965-2004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統計得出,浙江大部分地區發生高溫的概率較大。金華地區水稻生產遭遇高溫熱害的概率也明顯增加。金華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浙江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穩定在1.5萬hm2和0.9億kg左右,其中水稻面積和總產約0.92萬hm2和0.64億kg,占糧食作物面積和總產的61%和71%。水稻生產對金華地區糧食生產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減少金華地區水稻產量損失及應對高溫熱害,本文對金華地區夏季高溫發生規律進行探討,同時提出相應的防御措施建議。
1.1 數據來源
選擇金華市農業氣象觀測站1972-2013年7-8月的氣溫資料。
1.2 分析方法
以1972-2013年7-8月的日平均溫度和日最高氣溫為分析數據,計算每年7,8月的月平均氣溫和月最高氣溫,同時計算近40年的7,8月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的平均值,分析得到近40年來平均氣溫距平和最高氣溫距平的變化規律,其中高溫年為氣溫距平值0.50℃,低溫年為氣溫距平值≤-0.50℃。
統計1972-2013年7-8月連續3 d以上(連續3~4 d)和連續5 d以上日最高氣溫≥35℃的發生次數和天數,分析近40年來7-8月連續3 d和5 d以上持續高溫發生的頻次和時段變化規律。
2.1 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變化規律
近40年來,金華地區7月平均氣溫距平變化主要分為低溫年階段、高低溫年交替階段與高溫年階段。1972-1987年的7月平均氣溫距平出現12次低溫年,僅出現1次高溫年,低溫年出現頻率為75%;之后是高溫年和低溫年交替出現,低溫年出現6次,高溫年出現5次。高溫年階段主要在2003年后,2003-2013年共出現9次高溫年,出現頻率81.8%,期間未出現過低溫年。7月極端高溫年是2003年的3.01℃,極端低溫年是1999年的-2.54℃。
8月平均氣溫距平變化同樣有一定的規律性, 70年代是高低溫年交替出現,80年代主要是低溫年,未出現過高溫年,90年代又是高溫年和低溫年交替出現。與7月平均氣溫距平變化相同的是2003年后,8月平均氣溫距平的高溫年出現頻次為63.6%,期間未出現過低溫年,8月極端高溫年是2013年的2.4℃,極端低溫年為1980年的-2.88℃。
由圖1可知,2003年后,7,8月的平均氣溫距平呈高溫年趨勢,7月出現高溫年的頻率略高于8月。

圖1 金華市近40年7-8月平均氣溫距平的變化

圖2 金華市近40年7-8月最高氣溫距平的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7月份最高氣溫距平的變化規律與7月平均氣溫距平類似。低溫年主要出現于1972-1987年,共出現10次,出現頻率62.5%;高溫年主要出現于2000年以后,共出現8次,期間僅出現過1次低溫年。7月極端高溫年是2003年的2.56℃,極端低溫年是1999年的-2.64℃。
8月份最高氣溫距平變化規律與7月最高氣溫距平類似。高溫年共出現14次,低溫年出現13次。低溫年主要出現于1972-1985年,出現8次,出現頻率為57%;高溫年主要出現于2002年之后,出現9次高溫年,期間未出現過低溫年。8月極端低溫年為1980年(-2.7℃);極端高溫年為2013年(3.9℃)。由圖可見,2000年后出現高溫年的概率大幅增加。
對近40年金華地區每年7,8月平均氣溫距平與最高氣溫距平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可知,7月平均氣溫與最高氣溫距平相關系數為0.80,8月平均氣溫與最高氣溫距平相關系數為0.74,兩者相關度較高,說明近40年同月份平均氣溫距平與最高氣溫距平存在顯著相關性,且這2個月的氣溫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1972-1987年的低溫年居多,2002年后出現高溫年的概率明顯增加。
2.2 持續高溫變化規律
高溫通常指日平均氣溫高于30℃或日最高氣溫高于35℃,而一般高溫危害天氣是指連續3 d高溫,嚴重高溫危害天氣是指連續5 d高溫。文中統一將連續3~4 d最高氣溫高于35℃的發生次數作為一般高溫危害天氣的發生次數,而將連續5 d及以上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發生次數作為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的發生次數。
從圖3可以得出,金華地區7-8月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的發生次數明顯高于一般高溫危害天氣。近40年來,一般高溫危害天氣的發生次數僅14次,而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的發生次數共有95次。除1975和1982年外,其他年份均有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發生。2005年后,每年發生的次數都在2次或以上,2006年出現7次嚴重高溫危害天氣。
從圖4可以看出,近40年間,金華市有8年的高溫危害天數少于10 d,其余年份都在10 d以上。從2000年開始,高溫危害天數都超過20 d,最高年份是2006年,7-8月共有48 d,最高溫度超過35℃。因此,金華市近40年來7-8月高溫危害的天氣經常發生,且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發生的頻次明顯高于一般高溫危害天氣。近年這2種危害天氣有明顯的增加趨勢。
2.3 持續高溫發生時段分布
由于金華市近40年來發生嚴重高溫危害天氣的次數較多,且連續3 d以上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次數中包括連續5 d以上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次數,因此本文將連續3 d以上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發生次數進行時間段分布統計。
從圖5可以看出,近40年來,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是連續3 d以上最高氣溫高于35℃主要發生時間段,持續高溫發生的次數占總發生次數的77.9%,最高發生次數時間段為7月下旬,達28次;其次是7月中旬,共發生27次;8月上旬和中旬各發生24和23次。

圖3 金華市近40年高溫危害發生頻次的變化

圖4 金華市近40年高溫危害發生天數變化

圖5 金華市近40年7,8月高溫危害天氣發生時間段的分布
由上可知,金華市發生高溫危害天氣主要出現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且7月下旬發生頻率最高。此時金華地區正是單季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揚花期,因此對水稻危害非常大。
近40年來,金華地區7-8月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距平都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其中低溫年在70-90年代間較多,2002年后高溫年明顯增加。近年來,導致水稻高溫熱害的天氣經常發生,且主要集中發生在每年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此時主要對單季晚稻生產影響較大。因此應充分重視單季晚稻高溫熱害的預防措施、抗逆品種的選育及采取合理的抗災減災栽培技術。
3.1 合理安排播種期
播種期的合理安排是水稻避免高溫危害的根本措施,這可使水稻在抽穗揚花期避開高溫熱害天氣。通常金華地區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處于盛夏季節,易出現持續高溫天氣,但9月后又易出現低溫天氣。所以,水稻播種期的安排原則是抽穗揚花期不僅要避開高溫,還要保證在安全齊穗期以前抽穗,同時不影響后茬作物的播種[15]。一般金華地區單季晚稻的播種期可安排在5月下旬至6月初,避免抽穗期遇到高溫。
3.2 合理選用耐高溫品種
由于不同的水稻品種對高溫的敏感程度有較顯著差異,因此如果要適當減輕水稻高溫危害,就要選用耐高溫品種[15]。因此在新品種選育時,要注重鑒定品種的耐高溫特性,選育對高溫敏感性差的耐高溫品種。在金華地區應用的單季晚稻秈粳雜交稻中,甬優12和浙優18農藝性狀較相似,但浙優18表現更耐高溫,退化率低于甬優12,每穗實粒數和總粒數明顯高于甬優12[16]。
3.3 合理栽培措施
對已遇到高溫危害的水稻,要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減少產量損失。首先要及時灌深水降溫。在高溫條件下,對正在孕穗的水稻及時灌深水5~8 cm降溫,這是保護水稻免受高溫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次科學施用保花肥。對處在幼穗分化4~6期、葉色明顯落黃的田塊,追施尿素0.20~0.27 kg·hm-2;對前期N肥充足、葉色濃綠的田塊,可追施速效鉀肥0.27~0.34 kg·hm-2,促進植株均衡生長,增強抗高溫能力。第三是葉面營養肥的噴施。可選用3%過磷酸鈣溶液或0.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噴施,同時噴施葉面營養液肥,以此增強水稻植株應對高溫熱害的抗性,避免結實率降低。最后是粒肥的合理追施。對于在孕穗期受熱害不是很嚴重的水稻田塊,可以在破口期前后補追1次粒肥。一般可施尿素0.20~0.34 kg· hm-2,可使植株恢復正常的灌漿結實[16]。
[1] 秦大河,陳振林,羅勇,等.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認知[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2):63-73.
[2] 秦大河,羅勇.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未來變化趨勢[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16-20.
[3] 劉長友,陳愛麗,巴圖,等.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看全球氣候變化及防災減災對策[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2008,10(4):140-141.
[4] 田小海,羅海偉,周恒多,等.中國水稻熱害研究歷史、進展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2):166-168.
[5] 夏明元,戚華雄.高溫熱害對四個不育系配制的雜交組合結實率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4(2):21-22.
[6] 黃義德,曹流儉,武立權,等.2003年安徽省中稻花期高溫熱害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4,31 (4):385-388.
[7] 謝曉金,李秉柏,王琳,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時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對策[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 (1):144-150.
[8] 李萬成,朱啟升,王云生,等.高溫脅迫條件下水稻生理生化指標與產量性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13,29(9):5-10.
[9] Yang J C,Cao Y Y,Zhang H,et al.Involvement of polyamines in the post-an thesis development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spikelet in rice[J].Planta,2008,228(1): 137-149.
[10] Matsui T,Omasa K,Horie T.Comparision between anthers of two rice(Oryza sativa L.)cultivars with tolerance to kish tempremature at flowering or susceptibility[J].Plant Prod Sci,2001(4):36-40.
[11] 陳湘濤.高溫對雜交稻南優六號結實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1982,3(4):57-60.
[12] 李守華,田小海,黃永平,等.江漢平原近50年中稻花期危害高溫發生的初步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 (1):5-8.
[13] 謝曉金,李秉柏,申雙和,等.高溫脅迫對揚稻6號劍葉生理特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8,30(1):84-87.
[14] 譚中和,藍泰源,任昌福,等.雜交秈稻開花期高溫危害及其對策的研究[J].作物學報,1985,11(2):103-108.
[15] 王才林,仲維功.高溫對水稻結實率的影響及其防御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04(1):15-18.
[16] 祝麗娟,杜佳,張寶良,等.高溫熱害天氣對婺城區晚稻生產的影響評估[J].上海農業科技,2014(4):74 -75.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428;S 511
A
0528-9017(2015)09-1362-04
2015-06-25
秦葉波(1983-),女,江蘇蘇州人,農藝師,碩士,從事糧食生產管理及技術推廣工作。E-mail:qyb.lea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