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沈亞強,陳 貴,程旺大,姚金林
(1.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嘉興 314016;2.嘉興市科農農產品有限公司,浙江嘉興 314016)
不同種植模式對新豐生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紅梅1,沈亞強1,陳 貴1,程旺大1,姚金林2
(1.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嘉興 314016;2.嘉興市科農農產品有限公司,浙江嘉興 314016)
采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輪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種植模式,比較不同種植模式對生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大棚-水稻水旱輪作模式下,生姜的姜塊鮮重、大小、第2子姜數、株高、單株分枝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纖維的含量則低于露地生姜,Cu和Ni含量顯著低于露地生姜。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輪作模式既提高了生姜的產量和品質,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種植模式;生姜;產量性狀;品質;重金屬
文獻著錄格式:張紅梅,沈亞強,陳貴,等.不同種植模式對新豐生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9):1435-14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928
新豐生姜是浙江省嘉興市優良地方品種,具有辣度高、纖維多、耐貯藏的特點。嫩姜質脆嫩、味鮮美,老姜質堅實、辣味足、香氣濃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品[1]。生姜的食用部位為塊根,其肉質根深深地扎于土壤中,在生長過程中既怕低溫,亦怕高溫、高濕,尤其是生長的中后期,如根部環境出現高溫、高濕或土壤板結缺氧,即會發生軟腐病,亦稱姜瘟病。這種惡性病害一旦發生便難于控制,這也是露地生姜在炎熱夏季易發病的原因所在[2-3]。大棚生姜-晚稻水旱輪作模式擺脫了生姜靠天種植的傳統方法,提早種植、提早出苗、提早形成產量等避災栽培技術,使姜瘟病的發生逐漸減少,既穩定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為探討由大田作物轉變為大棚作物可能對生姜產生的影響,筆者比較了新豐鎮大棚生姜-晚稻水旱輪作模式與露地種植模式下生姜生長和品質的差異。
1.1 供試材料
前茬作物為新豐生姜,后茬作物為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特早熟晚粳稻品種秀水519。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2013年在新豐鎮竹林村進行,試驗分為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輪作模式和露地生姜模式大田試驗,為確保試驗土壤理化性狀一致,選擇相鄰地塊進行試驗。新豐生姜在3月下旬種植, 7月下旬嫩姜收獲完畢。
1.3 測定項目
在新豐生姜的幼苗期(4月27日)定株5株,不同生長期內測定生姜株高、分枝數和葉片數,測定時期和次數為苗期1次(6月8日)、旺盛生長期2次(7月6日、7月23日),4次重復,同時用葉綠素儀(SPAD-502)測定葉綠素值(SPAD值),測定部位為第1側枝中位葉[4]。在嫩姜收獲期(7月25日)分別采集代表性植株5株,3次重復。調查地上部和生姜地下塊莖鮮重、單株姜塊重、姜塊的長和寬、第1子姜數、第2子姜數。保留新鮮姜塊供品質分析,委托農業部農產品及轉基因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試。姜塊烘干后經微波消解(MARS6),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系統(ICP-MAS7500)測定重金屬含量(標準物質為GBW07602)。
采用Excel和DP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5]。
2.1 生姜不同生長期的葉綠素值、株高、分枝數和葉片數
由圖1可以看出,在幼苗期、旺盛生長初期和旺盛生長中期,大棚生姜的株高、單株分枝數和葉片數明顯高于露地生姜,說明大棚生姜的地上部生長較好,生物量比較大。大棚生姜中位葉葉片SPAD值在幼苗期較高,而旺盛生長初期和旺盛生長中期則低于露地生姜,這可能與葉片的重疊和大棚的遮蔭有關。

圖1 生姜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單株分枝數、單株葉片數和SPAD值
2.2 生姜收獲期產量構成
由表1可知,大棚生姜-水稻種植模式下單株姜塊鮮重、單株姜塊數、姜塊的長和寬及第2子姜數都高于露地生姜模式,而大棚生姜的第1子姜數低于露地生姜。2013年大棚生姜的姜塊鮮重均顯著高于露地生姜;2012年大棚生姜的地上部分(莖葉干重、單株分枝數)顯著高于露地生姜,2013年差異不顯著。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大棚生姜-晚稻種植模式下生姜的高產主要是由姜塊的鮮重、單株姜塊數、姜塊的大小和第2子姜數的增加引起的。
2.3 不同年份種植模式對生姜品質的影響
2013年,在相同的生長天數取樣,大棚生姜的Vc含量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纖維含量低于露地生姜,二者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相差無幾; 2012年,在同一時間取樣,露地生姜的生長期較短,大棚生姜的粗纖維、淀粉、Vc及蛋白質則低于露地生姜(圖2)。2年的結果表明,在不同時期和同一時期取樣,大棚生姜的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纖維的含量都低于露地生姜,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生姜的口感。
2.4 種植模式對生姜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新豐鎮是生豬養殖重鎮,因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生豬養殖中產生的沼液、渣可以做為生姜的基肥施用。根據前期對沼液、渣中重金屬含量的分析,重點測定了銅、砷、鋅、鎘、鉻、鎳和鉛共7個元素。
由表2可知,2年試驗中大棚生姜姜塊的重金屬含量都低于露地生姜,其中Ni和Cu含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2012年,大棚生姜姜塊的Cr,As和Pb含量都低于露地生姜,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013年大棚生姜姜塊的Zn含量顯著低于露地生姜,Cd的含量也低于露地生姜,且達極顯著水平。

表1 各處理生姜收獲期產量構成因素

圖2 不同年份種植模式對生姜品質的影響

表2 種植模式對生姜姜塊重金屬含量的影響mg·kg-1
輪作是農業精細耕作生產技術之一,用于維持地力與作物穩產高產[6]。合理輪作可根據地力、茬口、播種期等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從而錯開農忙季節,均衡投放勞力和農機具,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做到不誤農時和精耕細作,達到提高復種、用地養地、增產增收的目的。
本研究對比了大棚生姜-水稻輪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種植模式下生姜的農藝性狀、產量因子、品質及重金屬含量,結果表明,在大棚-水稻輪作模式下,生姜的姜塊鮮重、大小、第2子姜數、株高、單株分枝數都高于露地生姜,有利于大棚生姜獲得高產;大棚生姜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纖維的含量則低于露地生姜,姜塊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可提高生姜的口感;大棚生姜中Cu和Ni含量極顯著低于露地生姜。上述結果表明大棚生姜-水稻輪作模式既可以提高生姜的產量和品質,又能增加農民收入。
[1] 姚金林.地方名產:新豐生姜[J].蔬菜,2005(6):7-8.
[2] 韋斌,駱作奇,陸朝輝.姜瘟病的發生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蔬菜,2011(9):27-28.
[3] 劉芳.姜瘟病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1 (14):182.
[4] 艾希珍,曲靜然.施肥水平對生姜光合特性及NPK吸收的影響[J].中國蔬菜,1997(5):7-9.
[5] 唐明義,馮明光.實用統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6] 王立祥,李軍.農作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82-183.
(責任編輯:侯春曉)
S 567.239
A
0528-9017(2015)09-1435-03
2015-05-23
嘉興市科技局項目(2012AY1055)
張紅梅(1976-),女,內蒙古赤峰人,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農產品安全及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轉化機制等研究工作。E-mail:xiuyingyifei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