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民 張健橋
摘要: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是比較有效和常見的一種電磁法,其在煤礦領域中應用十分廣泛。本研究通過對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的深入了解,分析其在隱伏活動斷裂探測重要的應用,結合具體實例,提出己見,以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參考依據。
關鍵詞: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隱伏活動;斷裂層;探測
前言: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是電磁法的一種,其具備很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由于地殼運動及地震的頻頻發生,導致礦區隱伏活動大量出現,導致地層發生斷裂,對周邊環境等造成較大的安全威脅。利用相應的電磁法對所在區域加以測量和探測,搜集相關數據,并制定解決方法,提高隱伏活動斷裂的探測水平及效率,豐富數據資料。
1 CSAMT工作原理
CSAMT(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主要利用人工控制場源加以頻率探測。由于人工場源能夠有效解決信號微弱的問題,通過此方式將地面的波全部當做平面波,在頻率較低的情況下會發生電阻減少的狀況,并且坐標中出現45度角的現象,從而產生進場效應。在將數值校正后,加以CSAMT的反演[1]。CSAMT主要觀察地面,而由于電極產生的波來自不同的方向,且其運輸方法通常為地面波、地層波、天波等。而不同的波種類其長度存在一定的差異。
2區域地質狀況
山東省某地區為平原,其地質構成主要為斷裂層,斷裂方向為北東及西東兩個方向,斷裂區域繁多,褶皺發育較為完整。依照相關地質數據,此地區的北東斷裂區和西東斷裂區有交點。此區域共有4系構成,主要為奧陶系、青白口系、侏羅系、石炭系等等。利用對不同巖層的計算和搜集,并且結合原有的巖石電阻數值,可以將此地區的電阻率劃分成Ⅰ、Ⅱ、Ⅲ的等級。此區域的不同巖層存在很顯著地電阻差異,而因此電磁法師應用巖石的電性差異加以測深的,所以此地區能夠滿足此電磁法的要求和使用條件。如圖1為山東省某地區地形地勢圖。
圖1:山東省某地區地形地勢圖
3野外數據搜集
本次測量中,采用V-8(加拿大鳳凰公司生產)設備展開勘探,通過利用此電磁法對資料加以搜集。通過運用其中的一個場源計算電場和磁場的分量。而分別設置水平和豎直兩條測量線,并且保證豎直方向呈90°角[2]。整個CSAMT系統還包括磁探頭、不同電極、輔助接收機、發射機等等。發射機應保證最高功率為20000瓦,且最高輸電U為1千伏。
如要達到搜集到準確有效的數值,應選用恰當的參數(電流值、信號頻率、收發之間的距離等)加以探測和工作。發射偶極之間的距離為1200米,收發距離為600米。由于有用的信號并無法全面地防止信號變弱。然而由于其所在地區的地勢、周邊環境、物質等都存在不同,會對發射信號、場源、電阻值等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如果要保證信號的有效,則應選擇正確的收發距離,并且確定電極長度,由此能夠很大限度上保證得到的資料和數值的準確有效。勘探過程中,選取合適的頻率,最大頻率值為7.7×103赫茲,最小頻率值為1赫茲。并且對水平分辨能力,設置其接收信號的距離是30米。并且將相關信號發射等設備納入考察標準中,增加控制信號的性能,實現數值準確率提高的目標。如想最大程度保證數據的重疊數量科學合理,避免被周邊環境影響,需要將整體頻率值的搜集時間定到40分鐘到90分鐘之間。
4數據處理
通常情況下,數據處理的成果和野外數據采集的成果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在將相關野外數據進行搜集整理過程中,應將不合理和不需要的數據排除,避免其影響整個測量結果。利用V-8儀器設備,并采用可視軟件等進行數據的統計和計算管理,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達到勘探目標[3]。在講數據存入和統計后,保存在計算機中,并且將其打印出來,使得數據表達更加直觀和直接。數據反演也是對隱伏活動斷裂探測的重要流程之一,利用合適的反演方式加以準確評價,并且利用NLGG技術實現所有數據的反演。對此地區的反演方法可以選擇二維模式,選擇光滑度適當的參數(20左右),將視電阻率與相關數據的差錯空載在2%~4%之間。由此觀察到,其斷裂區域的斷距是200米,另一斷距為100米,兩個斷面呈65°角,且斷裂的S方向與N方向的巖層存在非常顯著的不同和差異,可見其S方向的巖石構造主要為泥巖,且視電阻率較低,而N方向的巖石主要為火山巖,視在電阻率較高。在此基礎上確定鉆孔位置,則可實現深度勘探。
結論:隱伏活動斷裂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受到地震、地殼運動的影響,為煤礦開采等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安全隱患。利用人工場源能夠提高抗干擾能力,保證信號的強度。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正確利用這種方式實現探測的,應廣泛并深入應用到隱伏活動斷裂探測中。
參考文獻:
[1]陳長敬,丁培超,羅士新.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隱伏斷裂勘察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1,09(29):295-297.
[2]成江明.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在隱伏煤礦區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04(12):1269-1272.
[3]李立民.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在秦嶺輸水隧洞斷裂勘察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4,08(0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