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年 張莉燕
摘要:2014年度較之往年的年度變更調查有新的政策和變化,通過對2014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實施方案的技術解讀,從而對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土地變更調查;遙感監測;技術解讀
土地變更調查是指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國土資源部下發的前一時段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遙感影像數據,對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及行政區劃變化通過外業實地調查,獲取變化地類圖斑、土地權屬(宗地)、行政區劃變化數據,從而生成增量數據包以及統計報表,實時對土地現狀利用數據庫更新和上報的過程[1]。
一、遙感監測
(一)2014年遙感監測總體情況
根據全國各地土地利用管理需要、變化情況,以及遙感資料的保障能力,將全國劃分為四類監測區。其中,一類地區采用優于1米的衛星遙感數據。二類地區采用2米級多光譜衛星數據。三類地區采用2 米級5米級彩色或全色衛星遙感數據。四類地區采用多光譜或5米級全色衛星數據[1]。
國家下發各地圖斑類型包括1A、1B、1C、1D、1E、 2 、3A、 3B 、3C、 3D、 3E、7A、 7B 、7C 、7D 、9A、9B、11等6個一級類,16個二級類。
(二)主要變化
(1)數據源方面:2014年高分一號,實踐九號等國產新數據得以廣泛應用,往年的YG2數據大幅減少[2]。
(2)圖斑類型方面:由6大類,18個二級類變為9大類,24個二級類。
(3)追蹤前幾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土地變更調查等國土資源管理相關圖斑情況。
監測往年臨時用地情況。依據最新的遙感影像,檢查往年臨時用地圖斑的變化情況,如果影像表現為未拆除復耕,恢復原貌的圖斑,將提取本年度圖斑[2]。
監測2013年度衛片執法檢查、拆除圖斑和土地變更調查變化情況。依據本年度遙感影像,檢查上年度需拆除圖斑是否已拆除。對影像表現為未拆除恢復原貌,仍然具有明顯建設特征的,將提取本年度圖斑。(6A)
二、現狀調查
(一) 開展遙感監測圖斑核實及建設用地變更調查
利用外業底圖,對照實地土地利用現狀,對國家下發的遙感監測圖斑及屬性信息進行逐圖斑、逐地塊核實,調繪實地建設范圍和地類,確認遙感監測圖斑變化情況,如實填寫相關表格,做好外業調繪記錄[1]。
(1)對遙感影像未反映的新增建設用地圖斑,除了已經取得合法手續,并且已經在部監管平臺備案的,其他一律不允許納入本年度變更。
(2)對實地已發生動工建設的,應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分門別類的按建設用地、設施農用地分別變更,或按臨時用地等地類相應上圖[3]。
(3)對新增道路圖斑,嚴格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道路地類認定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3﹞581號)要求進行變更。
(4)對上年度部衛片執法檢查中查處的地塊,應如實納入本年度土地變更調查。
(5)對于監測圖斑為推填土類型,未變更為第一類情況的,地方需提供現場沒有發生建設的實地照片。對實地已建設的,應按建設用地、設施農用地變更或按臨時用地等地類相應上圖[4]。
(6)對于衛星拍攝后建設的地塊,在部監管平臺備案范圍內的,可以按新增建設用地變更,如果超出報備范圍上報,按虛報建設用地算。
(7)對上年土地調查數據庫中P圖斑,2014年如果已實地建設,則應把實際建設部分在數據庫中標注為PJ。
(8)對新增光伏用地,配套辦公場所,附屬設施應按建設用地進行變更上圖。
(9)拆除圖斑的處理
對于已拆除的遙感監測圖斑,由縣級國土資源局提供舉證材料,填寫《拆除圖斑核實記錄表》,并由地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驗收證明,自治區國土資源執法部門審查。逐級審查負責。
(10)P圖斑的變更。對于年度批準實地未建設的地塊,現狀調查過程中不變更,待部綜合監管平臺套合標注后,由國家在另一個圖層上直接生成。
(11)設施農用地的變更。各地應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和《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要求,開展設施農用地調查。設施農用地或按臨時用地,須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耕保部門和建設用地部門審查通過后,填寫相應記錄表格。未通過審核的圖斑,應按建設用地上報[5]。
(二)開展地類信息專項調查標注。
(1)可視為補充耕地的新增園地:本年度內,將閑置的建設用地、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園地,并經土地和農業等相關部門共同認定能調整成耕地的,作為“可視為補充耕地的新增園地”。
(2)可調整地類:對于因農業結構調整導致耕地變更為林地、園地、坑塘水面以及草地等農用地,且未破壞耕作層的,可以認定為可調整地類。包括:可調整其他園地、可調整果園、可調整其他林地、可調整茶園、可調整有林地、可調整坑塘水面、可調整人工牧草地[6]。
(3)新增耕地坡度:將利用DEM制作的坡度圖與土地利用現狀圖套合,確定新增耕地坡度分級級別。對坡度級別大于2°的耕地,區分坡地和梯田,填寫《土地變更調查記錄表》相對應表格。
(三)開展其他現狀變化調查
對于建設用地和耕地之外的現狀變化,也要按照土地變更調查的要求開展實地調查工作。除因突發性自然災害、重大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等原因外,原則上不得將農用地變為未利用地,也不得隨意改變耕地內部各地類[1]。
三、結語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提高,年度變更調查的科技含量勢必越來越高,所產生的成果也將更具現勢性、準確性和可靠性[7]。今后,各地在做年度年度變更調查時,不僅是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規劃,更為重要的還是做好前期工作,為現狀調查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2014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64號。
[2] 次瑞森.土地變更調查要跟上新形勢[J].中國土地,2006(10):37-38
[3]童英良.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現狀與變革及關鍵環節分析 [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04):133-136
[4] 白曉東.警惕數據庫成為“棄庫”-關于建立土地變更調查長效機制的探討[J].中國土地,2009(12):49-50
[5] 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
作者簡介:石瑞年,1984年2月,女,漢族,甘肅武威,研究生學歷,中級職稱,測繪工程,從事的工作,國土資源管理,地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