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芳
摘要:鄉愁是什么?狹義來講,鄉愁就是一代或者數代人對故鄉的美好回憶,鄉愁是所有游子心理滿滿的情愫。廣義來講,鄉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年傳承,是華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鄉愁是我們的故土情結,是維系我們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鄉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鄉愁;傳承文化;中國特色;基本國情
引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與“鄉愁”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這是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也是精神失落與文化重塑,也可以看做是鄉土與城市進行的博弈。一邊是實現現代化的必走之路,一邊是中華民族的立族之本,如何正確的處理這兩者關系成為重中之重。
我們先看兩串數字,第一是根據2014年相關數據統計,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約5億農村人口實現就業和生活的空間轉移,城鎮已自2011年起成為人口集聚的重心。1978年到2012年,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7.1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2.6%,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到201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3.7%,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才能穩定下來,我國城鎮化正處于30%到70%的區間,即“城鎮化快速增長區間”。
第二串數據是,據統計,2000年我國有自然村360萬個,而到2010年,減少到270萬個。10年內,90萬個村子消失了,相當于每天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
從上面兩組數據不難看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自然村落也在快速的消失。
這些自然村落是我國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沉淀積累了具有地域差異的民俗文化。這些相對固定的以血緣關系凝聚的自然村落,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大載體,是我們必須保護地精神財富。伴隨著大量自然村落的快速消失,依附在這里的民俗文化也在快速消亡中。
難道我們要用千年的傳承文化來換取城鎮化的進程嗎?,難道我們要用美好家園來換取中華民族的復興?來實現中國夢嗎?似乎這樣的代價太沉重了。
可以不進行城鎮化嗎?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現代化的歷史就是城鎮化的歷史,并且我國發布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 所以城鎮化是不可避免的,要實現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就必須走城鎮化這條路。所以我們必須正確有效的處理好“鄉愁”和城鎮化之間的關系。
我個人認為造成“鄉愁”和城鎮化進程之間矛盾如此尖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錯誤思想認識。1)錯誤的認為城鎮化就是大拆大建,拆除舊的,建造新的,為造城而造城,有的地方為了業績,大搞新農村,將城鎮化異化為蓋房子、拓道路,于是復制大城市——推平了稻田,建起了寬闊的柏油馬路,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2)缺乏保護民俗文化的
意識,沒有認識到自然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為了政績,為了形
象工程,不惜拆掉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各種古建筑,一聲令下,一陣鏟車轟鳴,名人舊居、祠堂廟宇,瞬間“檣櫓灰飛煙滅”,消失于歲月無聲。卻不知他的這聲命令,造成多么嚴重的精神損失。
二、管理城市不夠科學,眼光不夠高瞻遠矚,統籌不夠科學,規劃不夠合理。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眼前一點利益或者政績,肆意的破壞歷史名跡,任意修建和改造原有的古跡。比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鳳凰古城,始建與1704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烧沁@樣的一座歷史名城,在一場暴雨過后,變成面目全非。在尋找災難原因的客觀方面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問問自己,是不是也有人為的原因呢?假如不是盲目的在河道兩旁大興土木,修建的旅店,使河道不斷變窄,假如不是在河道上任意修建橋梁和吊腳樓,也許災難就不會這么嚴重,假如我們眼光放遠一點,更好的合理規劃,說不定就可以避免這場災難的發生。
三、千城一面,萬鎮一模。雖然大小城市群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量的高樓大廈屹立,但放眼望去,所有城市都是一個模樣,灰色一片。人們走到那里看到的都是一樣,那些田園牧歌式的“鄉愁”沒有了,那些恬靜安逸的農家生活沒有了,小湖被填了,綠樹被砍了,農田被開發了。我試問一下將來人們到哪里去尋找兒時的記憶、去哪里寄托濃厚的鄉愁。就像讓住貫了農家院的鄉親,讓其入住鋼筋水泥“碉堡”,無疑于坐班房蹲大牢;吃貫了家常飯的老農硬讓天天喝牛奶吃面包,可想而知是何等滋味。
這些矛盾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日益凸現出來,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個人認為:
1、 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和諧自然,因地制宜。我們還要提倡城鎮的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健康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我們要時刻牢記拉丁美洲的“城鎮化陷阱”的教訓。
2、有法可依。通過法律手段來規范在城鎮化進程中對“鄉愁”的保護。根據對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的研究,可以看出通過法律手段來規范和保護傳統文化是很有效的。比如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英國,英國的城鎮化進程始于18世紀中葉,在完成城鎮化的過程中先后頒布了數十部與城鎮化建設相關的法規,從方方面面巧妙的解決了城鎮化和鄉愁之間的矛盾,因而實現了著名學者林語堂眼中的“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
3、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并不是所有的“鄉愁”都需要保留,我們應該用批判的眼光來繼承和弘揚“鄉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傳承文化博大精深,不可避免了也會遺留下一些舊的、封建的、不健康的觀念在里面,所以我們應該用批判的眼光來繼承和弘揚這一切。
4、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的基本國情限制我們不能生搬硬套的挪用其他國家已經成功的城鎮化道路,只能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我們必須根據從實際國情出發,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各地區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 2013 年12 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