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笛
摘要:“ 爭天下者, 必先爭人”。滅秦初期,項羽身邊不乏頗有才干的文臣武將。陳平、韓信、彭越、英布都曾經是其得力干將,然而最終均叛楚歸漢。項羽“喑噁叱咤,千人皆廢”,個人英勇使他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但任人唯親、剛愎自用,不能識人、用人,成為他在垓下含恨飲敗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 人才觀 項羽 劉邦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很多。然而,為何秦亡之際,百戰百勝的項羽會敗給的劉邦?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眾說紛紜。[ ]有學者從兩人的人才觀和用人之道探尋原因:首先,劉邦用人不問出身、不忌其過往“劣跡”,例如蕭何是沛縣小吏、樊噲乃一介屠夫,又譬如陳平“盜嫂受金”,韓信年少時常寄食于“漂母”處;相比之下,項羽卻只是“任人唯親”。此外,劉邦“慢而侮人”卻能與天下同利;項羽“仁而愛人”卻又吝惜論功行賞,分封不公最終導致項羽身首異處。本文試從項羽的人才觀,進一步分析其最終失敗的原因。
劉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談起自己能夠戰勝百戰百勝的項羽時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劉邦對自己和項羽勝負之別的評價可以看出,“人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劉邦能夠“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 ],是項羽望塵莫及之處。
項羽出身名門,驍勇善戰,以“巨鹿之戰”聞名諸侯,殲滅秦軍主力,殺王翦使章邯降,當年何等威風。“秦擊楚,諸侯將皆從壁上觀,楚將士無不一當十。呼聲震天,章邯引兵卻。”[ ]當楚軍勝利時,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贏得了在中國歷史上如此重要戰役的項羽,卻只有25歲。雖然劉邦先入關,但是在諸侯心目中,項羽才是無可替代的“上將軍”。項羽雖神勇善戰,但對如何知人善任卻顯得能力不足。《管子》記:“ 天下不患無臣, 患無君以使之。”劉邦身邊重要的謀士陳平,戰功卓越的韓信都曾經是項羽的部下,但是卻未能獲得項羽的善待,以至于投奔劉邦麾下。
一、任人唯親,謀士叛逃
項羽分封諸侯后東歸,稱王于彭城稱。漢王平定三秦后向東進軍,殷趁勢背叛了楚,項羽讓陳平帶領魏王咎留下的兵馬,前去攻打殷,最后陳平旗開得勝,項羽讓項悍任命陳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不久,漢王又反攻占領了殷,項羽大怒,準備向前次平定殷地的將領興師問罪。陳平擔心被殺,將項羽賞賜的官印和黃金封好,請人送還給項羽,自己偷偷投奔了劉邦。陳平早就看出了項羽的生性多疑且“任人唯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 陳平的離去并不僅是害怕項王因“殷之敗”而處置他,還在于他對項羽重罰吝賞的不滿:“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下屬打了勝仗,主將吝惜賞賜;打了敗仗,卻會受到嚴懲。有多少下士甘愿出生入死,肝腦涂地呢?再加上項羽喑噁叱咤,令人畏懼,難免賢人不附。
陳平的離去令項羽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卻為劉邦雙手奉上了一位良臣。在楚漢戰爭中,陳平曾經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且對楚漢戰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例如,“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于滎陽城”,[ ] 漢王問陳平應該如何是好。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亞夫,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 ]。于是,劉邦給了陳平四萬金而且并不問他怎樣使用。陳平用劉邦所資,成功以反間計使項羽逼走了范增,疏遠了鐘離眜,陷于孤獨的絕境。再如,韓信破齊,準備封自己為“假王”。劉邦大怒。陳平悄悄對劉邦闡述韓信此時微妙的地位,劉邦大悟,“乃厚遇齊使,使張子房卒立信為齊王”。[ ] 陳平這個項羽帳下未能獲得重用的謀士,在叛楚歸漢后竟為劉邦屢出奇跡。最終,在陳平的大力輔佐下,在楚漢戰爭的重要時刻,勝利的天平向劉漢傾斜。
范增曾是項羽器重的謀士,輔佐過項梁、項羽叔侄二人,被項羽尊稱為”亞夫”,多次給項羽提出重要意見。劉邦入關時,范增通過劉邦入關后,不貪錢財不戀美色等等表現,提醒項羽“其(劉邦)志不在小,急擊勿失”。此后,范增又在鴻門宴時多次提醒項羽要對劉邦斬盡殺絕。可惜的是,范增的這些都沒有被項羽采納。“滎陽之圍”時,范增提醒項羽:“漢易興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 ] 項羽對劉邦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關鍵時刻,劉邦采用了陳平的離間計,讓范增和項羽有隙。當項羽派使者打探虛實時,劉漢的群臣在使者面前的“表演”讓使者誤以為范增與劉漢早有勾結,楚國的使臣并將此事稟告給項羽。項羽奪去了范增的權利。范增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好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項羽予之。”[ ]范增走到彭城,背發毒瘡而終。
如果項羽身邊的謀士因為得不到重視紛紛離開,那么項羽重視的叔叔項伯又給他帶來了什么?因張良曾對項伯有恩,項伯在鴻門宴時深夜去漢軍帳中告誡張良,卻在張良的撮合下與劉邦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回到楚軍,不但在項羽面前為劉邦大加美言,還在鴻門宴上竭力庇護。他在九江殺害了雖然投奔劉邦但內心仍有猶豫的英布的妻兒,使英布痛下決心追隨漢軍。項羽垓下戰死后,項伯被賜劉姓,并封地射陽。項羽的任人唯親,最終讓自己“親小人,遠賢人”。
二、剛愎自用,賢將離棄
早年韓信投奔項梁,后來項梁軍敗自殺后又投靠了項羽。“項羽以為郎中,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 ]于是,韓信又投靠漢王。韓信評價項羽曰:“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婦人之仁也。”[ ]漢四年,在楚漢對峙的關鍵時刻,韓信的倒戈直接導致了戰爭的勝敗。依照陳平、張良的計策,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使韓信深感漢王對自己的器重。項羽雖然派武涉游說韓信,卻得到韓信的回復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歸漢。”[ ]韓信在關鍵時刻將重要的一票投給了劉漢,項羽用人之道的又一敗筆。
鐘離眜是項羽的得力干將,也是韓信的故交,曾多次向項羽舉薦韓信,希望能夠重用韓信,卻都沒有被采納。在滎陽之圍時,劉邦采用了陳平的離間計,陳平用重金在楚軍中造謠:“諸將鐘離眜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份王其地。”[ ] 項羽因謠言失卻了對鐘離眜的信任,也貽誤了自己的戰機。
項羽的另一員大將龍且,剛愎自用,在救齊王田廣時,與韓信相遇。韓信勢不可擋,有人勸龍且:“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忘城,忘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兩千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但是,龍且自命不凡,認為曾經寄食于“漂母”的韓信,其作戰能力不過如此。如果不通過面對面的戰爭取得勝利,自己有何功績?于是,龍且在作戰時果然中了韓信的圈套。濰水之戰中,韓信的軍隊佯裝敗逃,等龍且的部隊度水一半時,韓信“使人絕壅囊,使水大至”。[ ] 龍且本人也最終成為韓信的階下囚,致使項羽陷入了孤軍奮戰的慘境。
項羽一生,戎馬生涯,被尊為“西楚霸王”;其英雄氣概,堪當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然而,他的霸業也就是局限于區域性的稱王,成就不了自己一統江山的宏愿。年少氣盛、閱歷不豐,致使識人、用人智慧不足,與劉邦在用人之道上差異懸殊,是其含恨飲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