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1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間所進行的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較大程度地改革舊的封建體制。清末新政是一次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為什么在新政還在推行的情況下,清朝就遭受了滅亡的命運?
關鍵詞:清末新政 失敗 意義 王朝滅亡
20世紀的頭一個月,在八國聯軍炮轟下逃出北京的西太后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變法,由此開始了晚清最后十年所謂新政時期,由于提倡變法的人是曾經撲殺過變法維新志士的人,所以人們稱此次變法為假維新,以區別戊戌年間那場以救國亡圖改造王朝為目的的維新運動。新政的一些具體措施在統治者的意愿之下南轅北轍,最后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一、清末新政的內容
清政府曾先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所涉范圍,既有除舊也有布新,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下面從五個方面分析改革與王朝滅亡的關系。
(一)軍制改革。新軍的編練始于甲午戰后,不過完整意義上的軍制改革則是1901年清政府下詔“變法”開始。1902年清政府以北洋、湖北訓練學習新軍操練。1904年練兵處會同兵部奏定《新軍營制餉章》、《陸軍常備學堂辦法》以及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軍事,特別是日本、德國,正式劃定軍制。1905年,統一全國新軍編制為三十六鎮、籌建武備學堂。
軍制的改革是軍隊的成分變化和知識化程度大大提高,新軍比起舊軍來,確實表現為一種新的力量,新舊之間隱藏著深刻的矛盾。清王朝想以新軍的擴編,來穩固其統治,但是由于接受了新的新的文化的洗禮,新軍不愿對清王朝效忠,最后武昌一役,清朝統治被動搖,這結果早就在軍制改革之初就已見端倪。
(二)政治體制改革
清末新政最重要的政治改革: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是對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該大綱以確保封建專制制度、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為根本目的,規定皇統永遠世襲,皇權不可侵犯以及附屬法《議院法選舉法要領》,由此組成的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這使立憲派感到大為失望,大多數立憲派人丟掉對清政府幻想,開始轉向革命的陣營。清政府將本來傾向于自己的力量推向了革命的一方,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三)獎勵實業
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內地開設工廠,從此清政府對國內開辦工廠的限制降低,在后來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鼓勵民間開辦工廠,刺激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商部的成立,政府出面倡導實業,到1905-1910年國內迎來了辦廠的高峰。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促進了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也為無產階級在中國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四)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下詔,廢止八股,1905年各省督撫會奏,提出停罷科舉,清政府迫于輿論,頒布上諭:“著及自丙午科舉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舉亦即停止”①
從恢復擴建京師大學堂開始,各省先后創辦了高等學堂、中學堂和小學堂,以及各種職業教育和女子教育。清政府采納劉坤一、張之洞提出的“多派士人出洋游學”,在這些留學生中有一大批民主革命之士。
清政府原想借此實現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沒有延長它的壽命,從某種意義上卻加速了它的滅亡。它推行教育改革,想早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②”的人,但是無論是在國內的新式學堂還是留學生,很少被清政府所用,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的知識分子群體,最終成為了王朝的掘墓人。編練新軍,卻又給革命黨人在各省發展革命勢力,最終成了王朝的“嘩兵”、“叛兵”。“清理財政而漏岌愈大,改輕刑律而斷獄愈多”③。
二、清末新政與王朝滅亡
(一) 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為了實行新政,清政府必須想方設法籌集經費,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使中國勞苦大眾生活更加貧困化,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為了籌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攤派,這是清末新政經費的最主要來源。清政府向下派款,而這些款項,各地方政府又通過提高部分商品物價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此外又出現了許多新名目的稅捐,如糧捐、房捐、新捐、學捐、鋪捐、膏捐、統捐、攤捐等等。
(二)北洋軍閥趁機崛起
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惡果。眾所周知,袁世凱是靠在天津小站練兵起家的,又靠出賣維新派和帝黨及鎮壓義和團運動發跡的。在“新政”期間,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凱訓練京旗陸軍,到1906年末,北洋六鎮的軍隊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凱聲名顯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袁世凱及北洋軍閥的崛起是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三)強化了落后的國家機器
清末新政時,練新軍、辦警政,強化了封建專政的國家機器,有利于清政府對人民群眾反抗斗爭的鎮壓。因為在清末,清朝舊式軍隊早已失去戰斗力,而所編練的新軍,戰斗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再加上各地辦起的警察,加強了對人民反抗斗爭的偵緝和鎮壓,這也是清末新政的一個惡果。
三、清末新政失敗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清末新政雖然失敗了,但對今天的改革卻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當今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攻堅期,在改革中出現各種問題,研究清末新政的意義與作用對我們今天具有很多啟示。首先,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順應歷史潮流;再者,人民才是改革的主體,改革必須調動人參與的積極性,改革發展的成果也應由全體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改革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并最終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陳旭麓.中國近代史十五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梁啟超.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M].上海:三聯書店,1977.
[4]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5]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1
[6]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單位:李國芝,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4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