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德
摘要:本文從膠東半島剪紙的長條細線鏤空表現形式、造型手段、取材三個方面,對膠東半島剪紙藝術的符號特征進行提煉,將膠東半島剪紙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到產品符號表現中,滿足消費者對于產品所產生的精神文化需要。
關鍵詞:剪紙文化;膠東半島;產品符號學;
產品語意學強調產品除必須具有功能外延含義以外,還需體現一定的人文內涵,即重視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對使用者所產生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等方而的影響。膠東半島有著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勤勞、智慧的膠東人民經過千百年的不懈努力,開發、創造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燦爛剪紙藝術。剪紙文化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時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1膠東半島剪刀下的文化
膠東是指膠萊河以東的山東半島,古為東夷族地,春秋戰國屬齊國領地,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600多年,有著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從地理構造上來看,有山川有平原有丘陵有海域,四季分明,不僅適合農耕生產,糧棉桑麻果魚蝦更是樣樣齊全,形成了這一地區自給自足,安于享受的民風.而追溯歷史,這片沃土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或是暴亂。長期的社會安定,使人們習慣安于本土,繁衍生息.這些都構成了膠東剪紙四平八穩,純樸善良的獨特內涵。
2膠東半島剪紙藝術的符號特征
2.1沿海環境下的長條細線鏤空表現形式
膠東民宅建筑有別于其他地區,灰色的墻磚、白粉的墻面、黑色的門窗框和棕紅色的格扇,保持著一種規整莊重的統一風格。窗花的特征也大大區別于其他地區。剪窗花的目的是為了裝飾窗,美化環境,既體現窗戶裝飾的美觀,又不影響屋內的采光,使裝飾與實用符合生活需求,藝人們在窗花的布局上突破常規,將作品肢解成條狀,來適應各種窗戶的特點,變化出配合得當的窗花。窄細條的窗花,首先要求鏤空以細線構成,較少采用大塊不剪刻的方式去表現。只有以細線鏤空才能較多地透進光亮,達到了采光與裝飾渾然和諧的極致。因此,藝人們便傾大力于提高剪紙的纖麗剔透性,它們成了創造膠東剪紙美的特征之一。詩人李笠翁對“窗欞”曾說過“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膠東剪紙藝人在創作中很好地掌握了剪紙藝術的特有規律,充分展示出剪紙的實用功能和創造特征。
2.2剪紙的取材
膠東剪紙受道教思想影響最強烈。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道教的思想在膠東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自宋元全真道在昆崳山創立時起,歷經滄桑近千年,膠東的各大名山勝地幾乎都有“道觀神洞”存在,尤以蓬萊閣影響最大。道教的人生觀,以其現實幸福和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為目的,追求喜慶、富貴、吉祥、如意、多子、福祿、長壽,終至長生不老,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觀念,這些具有濃郁道教風格的思想直接反映到剪紙的內容當中。一個地域風行的民俗習慣,往往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如道教信仰觀念和禮儀對膠東地區民族文化影響最典型的一個范例,也是道教中奉祀最隆,膠東剪紙表現最多的“八仙”。像“八仙過海”,”云中八仙”,”站八仙”,”坐八仙”,”騎瑞獸八仙”, “暗八仙”等名目繁多,流傳之廣,之深,婦孺皆知。
3剪紙文化的符號獲取和表現
3.1剪紙的構圖方法
膠東半島受沿海氣候的影響擁有獨特的建筑風格,窗戶多以長窄窗式的小方格運用長條的平面鏤空圖案作為裝飾。形成獨具一格的長條式組合窗花的構圖方式。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環境因素,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地域文化具有特色的產品。剪紙不善于表現多層次復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在構圖上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舍,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這對產品設計具有很大啟發性。以細線鏤空方式較多地透進光亮,在光照環境影響下,使畫面重點突出、黑自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藝人的剪刀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提高剪紙的纖麗剔透性。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也可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借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并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
3.2剪紙的造型手段
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小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征的手法,運用變形、夸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征。因此夸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夸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征,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而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夸張的處理。膠東剪紙以玲瓏剔透被國內外專家所稱頌,各縣市區又風格不一:萊州,窗格小,一般是百鳥圖、百神圖,每個窗格都有;招遠以海洋文化為特色,往往是人頭、海洋動物的身子,招遠窗裙堪稱是膠東剪紙的精華;蓬萊,以神仙、文人為主要內容;棲霞市是膠東唯一不靠海的地方,當地剪紙帶有農耕文化的特色。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夸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小規則的線條自山組介,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4結語
膠東半島富有本土特色的燦爛剪紙藝術,從表現形式、造型手段、取材三個方面的符號特征進行提煉,引入到現代產品符號的設計中,為通過產品符號來體現地域民族文化內涵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滿足消費者對于產品所產生的精神文化需要。
參考文獻
[1]周海軍.中國剪紙藝術的造型方式.美與時代.2005(2)
[2]王萍.漫談民間剪紙造型裝飾性的特點.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4)
[3]趙寧,王艷.淺談中國民間剪紙的構成形式.洛陽大學學報2004.19(3)
[4]黃方遒.淺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形式特征.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3(5)
[5]孫蔚.民間剪紙的意象美學結構.美術觀察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