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潞
摘要:索緒爾指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桂林位于廣西的東北部,桂林方言屬于七大方言區中的北方方言,桂林方言中的慣用口語,輕松活潑,通俗明快。龍勝縣屬于桂林市管轄下的十二個縣之一,龍勝話中的慣用口語則與桂林方言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但是它也具有自身獨有的特色。本文就以龍勝話中的慣用口語為例,分別從其語言單位反射的民族風貌、語言單位旁涉夾帶民俗事象、語言單位反映民俗心理以及語言單位概括的民俗事象四個方面來探討慣用口語的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揭示該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
關鍵詞:慣用口語 民俗 文化
一、 語言單位折射民族風貌
當地的慣用口語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民眾智慧的結晶,是當地風俗民情的反映。在這里我們將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名詞,并對其背后的民俗文化進行探討。
1.1告花佬 在龍勝話的慣用口語中,“告花佬”即指普通話中的“叫花子”、“乞丐”的意思。“佬”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成年男子(含輕視意)。在龍勝話中,“告花佬”的語義色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則同字典的解釋相似,趨向于貶義,另一個方面,則是趨向于中性,只是一個簡單的對乞丐的稱謂。“告花佬”這一慣用語的出現,是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的。桂林曾有兩個叫花院,一個為南院,地處原桂林地區工商銀行處,一個為北院,地處東鎮路路口處,乞丐們結成幫派生活在這兩個院子內,他們遵守著共同的組織紀律,首先,平時不允許隨意的上街乞討,只有每個月的初二和十六,這兩個“牙祭日”時,他們才分別結成不同的隊伍到沿街的上鋪,有錢人家里進行乞討并說上一些吉利的話,例如“財神到你家,富貴且榮華,子孫多興旺,讀書中探花。”店鋪老板和有錢人家為了圖一個好彩頭,也會給乞丐們一些打賞,甚至有些喜慶場面,操辦人還會盼望乞丐的出現,捧個人場,說上一些吉利話。其次,告花佬們除了乞討,還要求會做一些小生意,例如上街賣鹽水花生,制作雞毛撣子拿去街上叫賣等等。因此,在龍勝話中的慣用口語,“告花佬”一詞,偏向中性的語義色彩占主導地位,貶義色彩呈現一種減弱趨勢。
1.2嘎嘎 在龍勝話的慣用口語中,“嘎嘎”指的就是肉。這與桂林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關系,當地的許多美味菜肴都與“肉”有關,地方的酒席壓軸戲——芋頭扣肉;家常菜——粉蒸牛肉;清明節必備——粉蒸肉。“嘎”便是有動詞“夾”不斷演變而來,“夾”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從兩個相對的方面加壓力,使物體固定不動。”在夾肉的時候,有時候會發出“嘎嘎”之聲,特別是大人在哄小孩吃飯想要喂之以肉食的時候,“嘎嘎”之聲總是能夠在飯桌前聽到。同時“嘎嘎”作為一擬聲詞,說起來較為簡單,適合兒童語言發音特點,當小孩說“嘎嘎”的時候,父母便會知道小孩是想吃肉了,久而久之,擬聲詞“嘎嘎”也就成了肉的指稱,在人們日常的慣用口語中的得到廣泛使用,要是去當地人家家里帶上些時日,便會常聽到人們日常說道,“冰箱里還有沒有嘎嘎?”,“多吃點嘎嘎,對長身體有好處。”等這類話語。
1.3小把爺 在龍勝話的慣用口語中,“小把爺”即指的是普通話中的“兒童”“小孩”的意思。當地人的慣用口語中,把“小把爺”當做名詞和形容詞兩種詞性的詞來使用,當其作為名詞的時候,指的就是小孩子,兒童的意思。例如“你們家小把爺幾點放學?”“這個小把爺長得好可愛。”當其作為形容詞來使用的時候,則是強調小孩子淘氣,不懂事的特點,語義色彩為貶義,例如“你都這么大歲數人了怎么像小把爺一樣,讓我太失望了。”“你這個人怎么那么小把爺。”關于“小把爺”的由來,有很多中說法,其中有兩種說法被人們普遍接受,一種是認為:舊時人們總是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稱做是“爺”當地有九品芝麻官,人們把他稱為“小把爺”,他雖然官職小,但是他仍仗著自己的一官半職在當地作威作福,人們都不敢冒犯。另一種說法則是認為:舊時看守府衙的差役,被人們稱為“把爺”他們雖然地位不高,但是人們若是想要托人辦事或者見一見官府里的人,都要通過他們才可以實現,但是他們幫傳達信息并不是無償的,人們是要給他們送上一些禮品后,他們才會幫委托人傳達信息。“小把爺”的由來則是作為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淘氣惹事,心中十分生氣,但是對孩子又疼愛有加,舍不得打罵,便將其稱為“小把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把爺”也便成了慣用口語中小孩子的代名詞了。
二、 語言單位旁涉夾帶民俗事象
語言單位有時候并不是直接陳述某種民俗事象,而是通過語言單位從側面反映該事象,從而表達出其獨有的意義。在龍勝話的慣用語中,“講板路”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詞語。
2.1講板路 在龍勝話的慣用口語中,講板路指的是聊天,閑談的意思。忙活了一天的人們在閑下來的時候,總是喜歡結上伴坐在公園的石凳上,或者村鎮的碼頭那講上幾個小時的板路,在龍勝慣用口語中,我們可以常聽見這樣的對話:“今天幾點去講板路?”“好久都沒有和你一起講板路了。”慣用口語中的“講板路”也是有來源的,桂林人喜歡桂戲,這種喜歡并不僅僅限于欣賞,無論男女老少基本上每個人都會唱上那么幾段桂戲。專門唱桂戲的人研究得最多的是板和路,板指的是板眼,即我們所說的節拍,路指的是唱北路或是唱南路,唱北路在京劇中叫西皮,唱南路在京劇中叫二簧。“板路”被人們不斷的說著,研究著,最后“講板路”也發展成為慣用口語聊天,講故事的代名詞了。
三、語言單位反映民俗心理
語言單位可以通過其表述,指稱的對象,反映出當地民眾的心理。龍勝話的慣用口語中有許多火字結尾的詞語,例如“老火”“冷火”“死火”“黏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多為形容詞,也有動詞,詞義大多是落在第一個詞素上。下面就分別對“老火”“冷火”“死火”“黏火”四個詞語進行一一解析。
3.1老火 在龍勝話慣用語中,老火是一個形容詞,多指炒菜時火候過了頭,也可以引申為辦事情沒有掌握好分寸,超過了一定的度。例如:“這菜你炒得太老火了,都失去原來的味道了。”“這件事你做得太老火了。”
3.2死火 在龍勝話慣用語中,死火是一個形容詞,多指難搞,沒有辦法。例如:“這車死火了怎么辦?”“這次項目還真是死火了。”
3.3冷火 在龍勝話慣用語中,冷火是一個形容詞,多指人的心理活動,心灰意冷,不高興,不舒服。例如:“我對他已經冷火了。”“這件事情的結果讓我很冷火。”
3.4黏火 在龍勝話慣用語中,冷火是一個動詞,即普通話中的生氣,惱火的意思。例如:“我感到很黏火”“他把她惹得黏火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對“火”的解釋是:“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熱;火氣;怒氣等。”龍勝話中的慣用語與火字相組合也和當地的民俗心理有關,表示當時人們的一種心態。我們都知道,在《先秦史》中指出火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便已經開始運用,“火”文化也一直延續千年,火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人們對“火”在心理上也存在著敬仰與崇拜之情。每逢佳節或者婚宴場面,酒席上必不可少的就是紅蛋,紅蛋象征著紅紅火火。
四、語言單位概括的民俗事象
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物,它一般是權力的象征,在古老的歷史神話中,龍王是管雨的,掌握著天下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字在龍勝慣用語中作為詞綴與不同的字組合,也形成了不少與“龍”有關形形色色的詞語,仔細推敲,頗有一番風味。下面就以“尾巴龍”“過龍”兩個詞為例,進行解析。
4.1尾巴龍 當龍作為一個名詞詞綴時,便可構成龍勝話慣用語的“尾巴龍”即最后、倒數第一的意思,多和動詞“擺”、“耍”連用,構成“擺尾巴龍”、“耍尾巴龍”指的是在評比、考試、競賽中成績不佳,居于末位的人。例如:“這次考試又是你擺尾巴龍嗎?”“你是班里的尾巴龍。”
4.2過龍 當龍作為一個形容詞詞綴,可構成龍勝話慣用語中的“過龍”,即指的是做事情過量了,沒有把握合適的度。語義色彩為貶義。例如:“他今天中午睡得太過龍了。”“這飯煮得有點過龍了。”
龍勝慣用語中很多詞匯與龍有關,這與當地元宵節舞龍燈的民俗有很大的關系。每年的元宵節,“舞龍燈”便是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一項重大活動。龍燈出游必須具備兩大重要的條件,一方面是不同樣式的龍的配備,例如:火龍、草龍、花龍、七巧龍等等。另一方面則是舞龍的道具的配備,例如:高腳牌、鑼鼓等等。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主要材料為布、竹子、草等,身長在平年為十二節,在閏年為十三節,舞龍燈的人也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要把著龍頭,一部分要握著龍身,最后一部分要拖著龍尾。進行的動作有飛龍跳躍,蛟龍漫游等等。
五、結語
龍勝話中的慣用口語扎根于當地深厚的民眾土壤,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它是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風俗信仰,以及歷史文化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慣用語中有許多也是約定俗成的,其中并沒有語法、語音的規律可循。在本文所列舉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不全面與不完善也;在所難免,桂林方言龍勝慣用語的探究還有待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朱盟芳.桂林老板路(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2]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 [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4]王德春.語言學通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