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校園流行語本身特點突出,被現(xiàn)代大學生廣泛使用。和其他流行語一樣,大學校園流行語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研究的重要部分,得到學術界強烈的關注,但目前很少人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它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嘗試應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校園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旨在闡釋大學流行語的意義合成機制,為校園流行語研究提供新視角。
關鍵字:校園流行語;意義構建;概念整合理論
1.導言
流行語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成為人們平時交流的重要部分。大學校園流行語是流行語的一種,它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在一段時間內被大學生廣泛使用。最近十年,流行語研究引起了語言學界廣泛的興趣,但之前的研究都是從詞匯、語法和語音方面進行的,還很少有人從認知角度對大學校園流行語進行系統(tǒng)和全面分析。本文嘗試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大學校園流行語,用概念整合理論框架闡述其合成過程。
2.大學校園流行語
2.1 大學校園流行的定義
要界定大學校園流行語,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流行語。楊文全(2002)認為流行語是在一定時期內在某個社區(qū)廣泛使用的一類語言。一般來說,流行語是某種方言口語。而流行語的產生和人們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和人們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媒體常常會加速流行單詞、短語、句子或具體句式的傳播。
根據(jù)上面對流行語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大學校園流行語是一定時期內在大學校園被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受歡迎的話語,包括單詞、詞組和句子。例如:“醬紫”、“坑爹”、“很傻很天真”、“I真服了U”等等。
2.2大學校園流行語分類
大學校園流行語內容和結構及其復雜,很難找到一個清晰的邊界。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分類標準的。例如我們可以根據(jù)他們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分為流行語口語和書面語,我們可以根據(jù)流行語使用者的年齡劃分他們。本文嘗試根據(jù)流行語創(chuàng)造的形式,即語音變異、詞匯變異和語義變異來對其進行分類。
(1)語音變化類:基于新詞和舊詞之間的語音相似性而創(chuàng)造的新詞。諧音法創(chuàng)造的新詞通常具有幽默簡潔的特點,例如“教皇”、“戰(zhàn)痘英雄”、“521”等等。
(2)詞匯變異類:活用某詞類而忽視語法規(guī)則。這樣學生就能使用更少的詞表達更多意義。例如“雷人”、“茶包”、“巨能侃”等。
(3)語義變異類:這些詞被大學生賦予了新的含義。如“掛”、“套牢”、“蛋白質”等。
3.概念整合理論簡介
20世紀90年代,F(xiàn)auconnier(1994)進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該理論為人類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新概念產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釋。概念整合理論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網(wǎng)絡,它指的是以框架為結構的心理空間網(wǎng)絡。框架由說話人的背景知識所構建。Fauconnier ﹠ Turner(1998)認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wǎng)絡包括了四個概念空間:輸入空間Ⅰ、輸入空間Ⅱ、類屬空間 和合成空間。
4.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大學校園流行語個案分析
根據(jù)以上2.2對大學校園流行語的分類,接下來我們將運用概念整合理論詳細分析每一類校園流行語的意義建構。
4.1 語音變異類
案例1: “覺皇”
“覺皇”指那些上課經(jīng)常睡覺的同學。此處的“覺皇”是一種幽默的用法。“覺皇”和“教皇”發(fā)音一樣,教皇是羅馬天主教的權威,而“覺皇”則是瞌睡蟲“老大”,類屬空間反映兩輸入空間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結構與組織, 并決定跨空間映射的核心內容, 類屬空間可指“教皇”和“覺皇”的拼音“jiaohuang”,輸入空間Ⅰ選擇“覺皇”的聲音意象和概念這兩個屬性,輸入空間Ⅱ選擇“教皇”的聲音意象和概念這兩個屬性,整合空間得到的是“jiaohuang”的同音異型異義詞這個屬性。合成后的結構會立即激活我們長時記憶中的既有知識, 接著我們再根據(jù)認知文化模式將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間內的層創(chuàng)結構。
4.2 詞匯變異類
案例2:“雷人”
“雷人”中的“雷”被用作動詞,指說一些出奇的話或做一些出格的事讓別人大吃一驚。類屬空間反映兩輸入空間所共有的屬性,即“吃驚”和“人”,輸入空間Ⅰ是“雷聲”和“人”,輸入空間Ⅱ是“使人吃驚”和“人”,然后借助背景框架知識、認知和文化模式, 組合結構從輸入空間投射到合成空間,整合空間得到“像雷聲般使人一驚”。
4.3 語義變異類
案例3: “掛”
掛即掛彩, 古時候指士兵在戰(zhàn)場上光榮負傷流血。我們會想到的是一群士兵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 戰(zhàn)士們受傷流血, 以至于戰(zhàn)斗失敗。這是輸入空間I。而諸如句子“好可憐, 我化學又掛了”。這使人聯(lián)想到考試的場景, 我們會想到在寂靜的考場里, 學生正在緊張地進行考試, 有的同學考得很好, 而有些同學考得不好, 不及格, 重修等等。這就是輸入空間Ⅱ。類屬空間反映兩輸入空間所共有的屬性, 在此可指兩空間共同擁有的人物、地點、事件、結果。輸入空間Ⅰ和Ⅱ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間 。在這里輸入空間I中的士兵、戰(zhàn)斗、失敗和輸入空間Ⅱ的考生、考試、不及格投射到合成空間。投射到合成空間的成分經(jīng)過組合與完善得到“掛=考試不及格”。
5.結論
以上分析證明概念整合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大學校園流行語。而大學校園流行語的整合過程分析論證了概念整合理論框架下的大學流行語的認知闡述力量,讀者的動態(tài)心理過程得到展示。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理解校園流行語的同時需要將常用詞、事件和背景知識組合到整合空間來完成在線意義建構和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該理論可為大學校園流行語的理解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22,(2):133-187.
[3]楊文全 (Yang, Wenquan). (2002). 流行語的界說與初步描寫.新疆大學學報,第2期.
作者簡介:黃海平(1984-),女,廣東省湛江市,廣西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二年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