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春
摘要:目前,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存在諸多問題,如水源地污染嚴重、城市供水二次污染頻發等。本文在對飲用水水質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飲用水水源地健康風險評價進行概述。
關鍵詞:生活飲用水;水質;健康風險評
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飲用水水質更是關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眾多水源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了水質下降甚至不再適合飲用。而在城市供水過程中,二次污染的事故也頻發發生。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國生活飲用水水質現狀的基礎上對飲用水水源地健康風險評價進行概述,以供廣大飲用水水質工作者參考。
2 生活飲用水水質分析
2.1 飲用水水源水質污染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工業,使得我國的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國家環境公報統計,在2014年,我國七大流域——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以及浙閩片河流、西南西北等400多個河流監控斷面中,Ⅰ類水質斷面比例相較去年同比上升了1.0個百分點,占比為2.8%;Ⅱ類水質斷面相較去年同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占比為36.9%;Ⅲ類水質斷面占比與去年同比下降了0.7個百分點,占比為31.5%,;而Ⅳ類水質斷面占比比去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占比為15.0%;其余兩類-Ⅴ類和劣Ⅴ類占比均維持不變,占比分別為4.8%和9.0%[1]。在這些河流中,主要污染物為有機物,據不完全統計,常見的有機污染物種類多達7萬余種,而且呈現增加的趨勢。相比于河流受污染的情況,我國湖泊和水庫的水質也不容樂觀,在全國重點監控的62個湖泊(水庫)中,水質為Ⅲ類和Ⅳ類的湖泊(水庫)最多,達到了35個,水質為Ⅰ類的湖泊(水庫)僅有7個,而水質為劣Ⅴ類的就有5個。以上統計數據不僅能說明目前水質污染的嚴重性,更說明了飲用水保護的緊迫性。另外,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突發的水質污染事故業頻繁發生,導致了某一時期一種多種污染物嚴重污染水源,近期的如2005年松花江水域受到硝基苯污染;2006年廣東省北江受到鎘污染,這些突發事故的發生往往造成自來水廠應對而導致大面積的停水,不僅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也極大的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
2.2 飲用水二次污染頻繁發生
除了飲用水水源污染之外,飲用水二次污染也是影響飲用水水質的一個重要原因。造成飲用水二次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1)飲用水貯蓄過程污染;2)管網輸送過程污染。飲用水貯蓄通常出現在有特殊要求或功能的單位或者高層建筑中,如學校、醫院、機場或者火車等交通工具。飲用水通常貯蓄在水箱中,然后再供給用戶。在貯蓄的過程中,飲用水需要通過水泵、輸水管道、水箱等設施,這些設施在設計、施工、日常管理過程中都會存在問題而導致飲用水在貯蓄過程受到污染。在日常管理中,水箱的日常消毒清洗,通氣管的日常檢修都是保證飲用水水質的重要工作。我國的飲水管網系統通常采用都是鑄鐵管或鋼筋混泥土管,鑄鐵管在長期使用之后會出現銹蝕,特別是一些含鉛鑄鐵管在輸水過程中會導致鉛的溶解,而使得飲用水中鉛含量的超標,而鋼筋混泥土管則有可能滲出有害物質[2]。
3 飲用水水源地健康風險評價
飲用水水源地健康風險評價是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所謂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是以風險度作為評價指標,把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聯系起來,定量描述污染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的風險[3]。其以污染物,環境質量和人群健康為分析對象,通過建立風險模型等方法,定量描述污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以及最終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性。早在98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便對環境健康風險評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風險評價的四步法,即風險識別、劑量-效應關系評價、暴露評價和風險表征,這一方法一經問世,便成為了環境風險的指導性方法,此種方法已被許多國家和組織廣泛采用[4]。此后,美國國家環保局在此基礎上又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準則技術文件,如《致癌風險評價指南》、《發育毒物的健康風險評價指南》、《化學混合物的健康風險評價指南》、《男女生殖性能風險評價指南》等。由此,環境健康風險評價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而飲用水水源地健康風險評價則是近些年來對水質環境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
目前,在國家社會上關于健康風險評價模式主要有2種,第一種即為NAS于1983年提出的風險評價四步法,第二種為USEPA于1989年提出的風險評價模式,其主要的步驟為數據收集、數據評價、暴露評估、毒性評估和風險表征[5]。這兩種模型各有優勢,NAS具有普適性,而USEPA模式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國內已有許多學者采用NAS或USEPA模式對不同地區的飲用水水源進行了健康風險評價,如倪彬,王洪波運用USEPA模式對某湖泊水源地進行了水質健康風險評價,得出了該湖泊的風險因子為As和Cr(VI),通過治理和控制這兩種風險因子能夠顯著降低該湖泊飲用水源地水環境健康風險[6]。何向明,吳明福等人對佛山市北江流域進行了水質健康風險評價,得出北江流域中Cd和As的健康風險值較高,且近年來,氨的健康風險值已經超過Hg成為了主要的風險源,在此結論上,作者針對北江流域的水質健康風險特點和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7]。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偩郑?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2] 崔裕敏, 楚蓓, 黃輝等. 二次供水及市政直供水細菌學調查分析[J]. 環境與健康雜 志, 2004, 21(2) :109.
[3] 胡二邦. 環境風險評價實用技術和方法[J].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0.
[4] 陳華. 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方法探討[J]. 能源與環境, 2009(34):113-114.
[5] 倪彬, 王洪波, 李旭東, 梁劍. 湖泊飲用水源地水環境健康風險評價[J]. 環境科學研究, 2010, 23(1):74-79.
[6] 何向明, 吳明福, 張民駒, 魏艷, 孫洪偉. 飲用水水源水質健康風險評價與對策[J]. 供水技術, 20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