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紹波 郭金龍
摘要:環境通常來說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本文中涉及的物質、人文、科研、社團則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重點。凈化校園文化環境在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品格,激勵學生奮進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育人作用
一、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的必要性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加起來的需求總量。校園文化環境,通常我們是指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種外部條件,與校園文化緊緊相聯。如何做到凈化校文化環境,對培養新型大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中曾指出:“凈化校園文化環境,要積極抵制一些低俗的文化、消極的文化、腐朽的文化進入校園,要把校園文化引向高雅、脫俗的方向,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由此來看,中共中央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凈化校園環境的必要性。
二、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學校領導、老師應該通過打造優美、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育人作用。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心理平衡的影響
學生到學校來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知識的學習,他在學校呆的時間越長,對學校的校園環境要求就會越高,由此來說,校園的功能也會由單一的學習場所轉化為培養知識能力的場所。學生在學校會追求校園文化環境是否具備藝術的氣息,是否具備安靜的條件,是否具備實用舒適的場地等。而這些恰好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如果一個學校垃圾滿地,校園環境極其簡陋,雜亂無章,就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的滿意感和存在感頓時存無,產生失重的感覺。
2、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
校園文化環境影響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產生,影響自身的行為習慣。在蟲鳥鳴叫、干凈優美的校園內,學生是不會出現隨意丟棄垃圾,隨地吐痰的現象。在書香滿園,新舊時代建筑物充斥的校園內,學生也不會出現大聲嘶吼,出現打架斗毆的現象。所以說,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的形成,對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良好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價值又可以促使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3、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影響
校園里角落的每一處花園設計,每一棟建筑物的設計,每一個雕塑的擺放,都時刻帶有這個學校領導對學生的教育目的要求。所有經過精心設計的這些文化信息源,都能體現并促使學生智力的開發,讓學生在校園內吸收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自身文化素質。
4、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學校的物質環境也在不斷改善,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加入,讓學生耳目一新,帶來了時代的變化。例如:一些建筑類高校的學生畫圖就可以擺脫紙張,可以在電腦上畫出模型圖,簡單而快捷。新時代,學校所承載的教學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多,方法也多元化。
三、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的對策
校園文化環境具備隱形育人功能,而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則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形成對學校的價值認同感。具體在本文中,個人認為從物質環境、學術環境、社團環境幾個方面來提升校園文化環境的品位和人文氣息,營造一個充分體現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新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良好育人環境。凈化校園文化環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特色”為起點,建構物質文化環境
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滲透著一定的審美文化,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能催人奮進,助人自律。由此來說,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能使學生產生持久、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起觀念和道德的變化。
建構物質文化環境,就是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做好教育、文體、服務設施的建設。利用烘托、對比等手法,使校園的綠化和建筑和諧一致,主次分明。總的來說,把功能區、景點、景物合理進行規劃,做到“線”要整齊,“面”要寬敞,“點”要優雅,體現高校莊重、深邃、活潑的特點。所以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學校領導應加大資金的投入,為各種齊全、先進的服務設施、教學設施提供可靠的財力保證,才能在校園內開展多學科文化知識和多種類的文化娛樂打下物質基礎。
2、以“個性”和“共性”為重點,建構學術文化環境
學術文化是各大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氛圍。在現代社會,知識能轉化成生產、消費、應用。我們在建設學術文化環境的同時,在學術傳統的“共性”上,首先要考慮學校的“個性”,要重視整體學術隊伍的建設,培養學術科研團隊領軍人物。當然,學校在培養教師的科研隊伍上,并不是讓其埋頭苦干干科研,而是要引領一種學術氛圍,要帶上學生,培養學生養成刻苦鉆研的研究精神。挖掘學生潛力,讓其把課堂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培養創新意識,開拓思路,豐富知識,提升素養。當然,學校除了培養教師科研隊伍和學生科研隊伍以外,還更應該配備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在申請各項科研項目,學術論文答辯,發表學術論文等方面要體現正確的導向,建立健全公開、公正的評價制度,禁止以數量多,質量差,甚至弄虛作假的一些現象出現。
3、以“社團”為中心,建構社團文化環境
社團文化在各大學校都大量存在,它是根據相同興趣愛好組成的打破班級制度而形成一些學生團體,能在學生群眾中引起學生自主、全方位、多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由此來說,建設和發展高校社團文化,可以繁榮校園文化,也能提升校園文化品位。高校在積極籌備和扶持新興社團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下幾點:一是要創辦高質量的社團,如果在一個社團中,沒有做出實際意義的實踐活動,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能形成良好氛圍的社團,大可不必出現和存在。二是要加強考核與管理。社團文化環境建設,要嚴格加強制度的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要注重考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審批,要注重實踐經驗和社團文化形象的樹立。三是要讓社團發揮應有的作用。社團文化環境的建設就是要靠社團能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出一份力,依靠自身優勢,開展創新性的一些課外活動,讓學校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參考文獻:
【1】陳啟文.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路徑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仲波.大學校園文化淺論【J】,教育評論,1987.04)
作者簡介:龔紹波,女,湖南張家界人,助理研究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
郭金龍,男,湖南益陽人,助教,從事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