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玲麗 陳賢敏
摘要: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進行的一次新選擇。生態縣建設,是欠發達地區揚長避短,通過突出自身生態調節功能優勢,彌補自身經濟發展不足,從而實現“彎道超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對我國欠發達地區完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相應形勢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生態縣建設實際對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生態縣 環境保護 法制建設
隨著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經濟加速發展,同時,一部分社會、環境問題在發展的同時越發凸顯,環境破壞和污染的速度和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因而建立新的、更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就成為當今中國的迫切需要。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產生“欠發達地區”這一區域群體的根本原因。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運用行政及法律手段懲處了一些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以點帶面,對遏制環境惡化、促進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對我國欠發達地區完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相應形勢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生態縣建設實際對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一、優先完善欠發達地區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制度的必共性
(一)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差。人均礦產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約為1/3,人均水資源約為1/4,人均森林資源約為1/5,人均能源占有量約為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僅為1/10,加上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資源利用效率較差,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嚴重。
(二)“綠色壁壘”將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綠色壁壘”成為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個強烈依賴對外貿易的外向型經濟體,這已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問題難以改善的癥結所在
(一)地方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
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實際上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核心癥結是經濟數據作為最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標,一直是考核地方發展成就的最重要一環,而生態發展成果由于難以量化,很多時候難以體現其工作價值,從而往往被忽視和邊緣化。而相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使部分地方政府選擇了“先發展再恢復”的掠奪型經濟發展模式,置環境于不顧,從而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效益與長遠利益對立起來,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經濟發展規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二)環保法律意識淡薄,農村人口對自然資源過度依賴
從欠發達地區的特點和現狀中顯現出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公眾環保法律意識淡薄,對許多基礎性的環境問題缺少了解,加上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宣教力度欠缺,群眾缺乏接近環保法、認識環保法的內在經濟動因,造成欠發達地區環境法制建設障礙重重。
(三)立法、執法與司法等環境法制各環節亟需改進
由于我國環境保護行政主導的特點,環境保護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近幾年環保行政主導還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行政主導固然有其優勢,如具有較高的效率,能適應我國生態環境復雜的特點,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同時,行政主導的方式降低了環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環境執法的功能,導致執法與司法功能偏差,缺乏程序規范、懲戒力度小、執法有“盲點”等問題突出,使法律得不到有效執行,執法監督也變得蒼白無力,這些環節的相對落后與弱化,嚴重制約著欠發達地區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縣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
三、加強欠發達地區環保法制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探索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環保法規
基于欠發達地區環保法制建設較為落后的現狀,為了適應發展地方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需要,地方立法機構(包括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應該有這樣的緊迫感一即在《環保法》的基礎上,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出發,強化環境管理,突出重點、兼顧其它,堅持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原則,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上超前立法,以彌補國家立法的滯后性。
(二)改進相應的執法與司法制度
首先要建立起以檢察院為主體的公益訴訟制度。由檢察院代表環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訴訟,一方面可以淡化當前環境糾紛中過于濃重的行政主導色彩,使處理環節更顯專業,而政府在其中更為中立,符合依法治國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擴大民事保護的范圍,有利于環境侵權的受害方共同求償,有利于改善公眾環境法律意識普遍淡薄的現狀,有利于社會穩定。
(三)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和反饋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基礎之一,是綜合決策的根據和前提。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決策前先對環境影響進行預先評估和分析,并將其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有利于發展中的科學決策,可以更好的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四)加強監督體系建設
加強欠發達地區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過程,不可能期望于一蹴而就,但是面對搶抓生態發展機遇、改善區城發展不平衡的迫切需求,我們又必須高度重視起來、盡快創新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基于環境問題成因的特殊性,欠發達地區更應以搶抓機遇的勇氣和迎接挑戰的信心,先行一步,探索一條適合本區域生態發展的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道路,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環保法律意識,為建設一個環境更美好的家園走出一條生態創建的新路。
參考文獻:
[1] 金瑞林,《環瑰法概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
進法》等
[3]張璐,《環境產業的法律調整》,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