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暉
摘要:節子舞從宋朝流傳至今,既可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娛樂活動,又體現反映出濃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風情特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價值。
關鍵詞:節子舞;傳承
初春冷峭、乍暖還寒,漫漫采風路上滿眼是枯黃的岌岌草和沉睡的黃土地,鄉間的柏油路彎彎曲曲,顛簸著收獲更有一身的疲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市文化館舞蹈采風行動組即將到達下一個點——永昌縣新城子鎮趙定莊村。下車步行數百米土路,便是80多歲老人、永昌非遺舞蹈“節子舞”項目傳承人趙振鐸老人家。
一、古有魚鱗陣、今有節子舞
趙定莊是自然村,南依祁連山,以趙姓為主。在這里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人們叫它“節子舞”,又稱“霸王鞭”,古有魚鱗陣,今有節子舞。節子舞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以歡快的節奏、宏大的氣勢和靈活多樣的動作見長,是一項高強度的運動。據《河西志》記載,“節子舞”從宋朝時就已在永昌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長期以來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
推開木莊門,迎接我們的就是趙振鐸老人,質樸的笑臉把彎曲的脊梁支撐的爽朗耿直,這位80多歲的老人打扮得精神矍鑠,骨氣十足。“趙館長,你可是半年沒有見了。哦!香茶老師,你也來了,走,進屋!屋子里熱火。”簡單的言語將我們拉進了朝南的上房,鑄鐵爐上的茲茲聲早已這件屋子烘烤的溫暖如春,溫暖如心……趙振鐸取下方桌正面用棉布套著的“傳家寶”說:“這就是我們家傳的霸王鞭,是用韌性很強的榆木制作的,1956年我就是拿這個鞭去省城表演的,當時去了8個人,隊上統一用后山的松木給我們做了一批節子,現在保留下來的不多了。”
一根老榆木節子棒,烏黑發亮,頭尾串聯的銅錢金亮金亮,串線的牛毛繩結實柔長,前段的紅紗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鮮紅,卻深深張揚著歲月的痕跡,年代的流蘇。老人一直沒有丟掉武節子,年進八十,還在天天練習,他最關心的就是,能有人來繼承這門武藝,所以最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舞。
二、把歷史延展成藝術
據記載,節子舞始于西漢末年,相傳西楚霸王(項羽)善使槍劍,人們為了表達對西楚霸王的崇敬,根據他對陣時騎馬、揮劍、揚鞭的姿態,編成了獨特的民間舞蹈霸王鞭。兩千多年來,“節子舞”表演者手中的節子都是用木棍做成的,畫彩,中縷孔串古銅錢,舞時“嚓嚓”做響,它長二尺四寸約80厘米,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兩端各有兩個長方形小洞,每個小洞中各穿四枚方孔銅錢,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個月,節子全身漆為紅色,象征人們的生活紅紅火火,一頭系紅綢代表太陽,一頭系綠綢代表月亮。隊伍由社火中的膏藥匠引領,膏藥匠的服裝是一身布做的凱甲,頭戴一頂紅色的高氈帽,武士身披中國傳統的紅色和綠色的武士服。有“串花子”、“虎抱頭”、“打四門”等套花,伴隨鼓點,亦武亦舞,變幻莫測,根據社火的鼓點踏步舞鞭,也可以邊舞邊唱,節奏明快,活潑自如。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苗莊王率軍征戰,被敵方圍困在祁連山,眼看就要全軍覆滅,一天夜里,突然鼓聲大作,月色下一隊身披戰袍的神兵從天而降,他們手舞棍棒,腳踏鼓點,帶領苗莊王軍隊殺出重圍,轉危為安,苗莊王為了答謝神兵,就在趙定莊演練了嫻熟的棍法和詭秘的陣形,由此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趙定莊節子。趙定莊的節子,傳統上是四人組成一個陣點,每人把守一門,寓意古營寨的四門,場內一人扮作膏藥匠,相當于指揮,但更像傳說中的神兵。隨著他的形體彎化和手中波浪鼓的上下翻動,節子手們和著鼓點騰挪跳上天,變換陣形,翻飛的節子既融合了游牧民族烽火連天、金戈鐵馬的熱情奔放,又吸收了中華武術的精髓。打起來似有武術人擊劍舞棍之勢,又有舞蹈者婀娜多姿之美,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的豪放性格,給人以精神上的振奮之感。
三、傳承之路
有著多年考古經歷本次采風組領隊,市文化館趙平館長說:“位于永昌西北15公里處的大泉水庫北面山崖石壁上,有著名的北山巖畫50余幅,圖畫在一塊巖石上橫向排列,上下分層刻畫,以動物圖為主,間有人物圖示,有的一手叉腰,一手上舉;有的雙手叉腰分腿下蹲,作舞蹈狀。隊列前面似有1人在領舞。從整個畫面看,眾人正圍繞著神祗翩翩起舞。這便是永昌有文字記載的節子舞”。
節子舞曾在1956年代表金昌地方民俗文化到省城蘭州作過表演。1990年代,由原市文化館專業舞蹈老師吳剛編導的青年節子隊表演被金昌電臺制作成專題,曾在省臺播放,并被評為甘肅省優秀電視片;甘肅省九運會編導吳剛為開幕式創編的大型“節子舞”也倍受全省觀眾的贊譽和好評;2002年,由趙定莊小學組織的兒童節子隊參加了永昌縣十運會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2003年央視攝制組用4個小時對趙定莊節子分老人、青年、兒童三個層次進行了采訪拍攝。回來的一周后,市文化館專門召開館長辦公會,就弘揚非遺保護項目,傳承“節子舞”進行了部署安排,結合第十一屆甘肅“青春中國、美麗甘肅、一城一品”才藝大賽,由市文化館專業舞蹈老師趙香茶具體創編“節子舞”舞蹈《傳承》。
趙定莊民眾世代珍惜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節子舞,每逢新春佳節,村民們就自發組織排演節子舞,歌唱美好的生活,喜慶豐收太平。節子舞是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世代傳承,不斷更新,既可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娛樂活動,又體現反映出濃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風情特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價值。
據筆者現場探班,由市文化館舞蹈培訓中心根據我市永昌縣民間傳統的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永昌節子舞”創作的舞蹈《傳承》5月份已經進入排練階段,有26位兒童舞蹈演員參加,演員們彩衣、彩褲、頭上插著兩根雉雞的彩色尾毛,腰背羊皮長鼓,手執棗木鼓槌,臉上用色澤鮮艷的油彩打著怪異夸張的臉譜,一招一式、令人振奮。還特聘原藝術團劉靠生老師為學生傳授節子舞的基本套路,到時將特別邀請節子舞傳承人趙振鐸老人親臨指導,為傳承民俗藝術文化發揮余熱。
參考文獻:
[1] 佐夫. 我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J]. 大眾文藝. 2014(11)
[2] 楊武山.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趙定莊節子》在體育教學中的開發利用[J]體育教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