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藝璇
摘要:將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列寧的“一國勝利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他們之間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列寧在“同時勝利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一國勝利論”,認為落后國家也可以單獨一國取得革命的勝利。我國在借鑒“一國勝利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對于革命道路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較落后的國家要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關鍵詞:同時勝利;一國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問題上,認為在經濟較發達的幾個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革命,才能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列寧則提出“一國勝利論”,認為革命是有可能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落后國家內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借鑒吸收馬恩、列寧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探索了在我國如果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梳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發展歷程,剖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實踐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恩的“同時勝利論”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得世界日益呈現出國際化趨勢。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不斷加深,世界市場建立起來,實現了貿易自由;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影響加深,不同國家內的變革之間相互影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對抗階級,各國無產階級之間的利益逐漸趨于一致。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同時勝利論”。
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曾指出: “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馬恩的“同時勝利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發達國家取得勝利
馬恩認為,革命的勝利需要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前提,以發達的生產力作為基礎。馬恩在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認為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到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的桎梏時,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爆發。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使無產階級產生并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另外,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個角度來說,創造巨大的生產力,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馬恩根據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將研究重點放在西歐幾個經濟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上,由此,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在西歐幾個經濟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說到: “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
(二)落后國家可借鑒西歐勝利經驗,最終實現世界范圍的勝利
對于落后國家,馬恩認為,東方落后國家由于缺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技術基礎,所以只能在西歐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并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以后,才能利用西歐革命的勝利成果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西歐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可供東方落后國家參考與借鑒。
對于當時經濟較為落后的俄國,馬恩進行了分析。在《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言里,馬恩強調,俄國革命的勝利需要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的西方國家的支援,即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來支援俄國,俄國的革命才能夠取得勝利。同樣,東方其他的落后國家也可在西方國家及俄國的影響和幫助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馬恩的“同時勝利論”特別是對東方落后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分析,對列寧“一國勝利論”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號召無產階級利用世界大戰所造就的有利時機,來進行革命。
1915年8月,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列寧指出: “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1916年,列寧進一步闡述: “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 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
(一)革命勝利的突破口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列寧提出“一國勝利”的同時,還具體指出革命勝利的突破口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而不一定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列寧通過對當時的國內外形勢進行分析認為,當時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就是俄國,并且俄國也已經具備了進行革命的現實條件:俄國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五位;壟斷資本的發展使得俄國涌現出一批大工業和無產階級;就俄國的國內矛盾而言,既有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又有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與農奴制殘余之間的矛盾,既有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農民同地主之間的矛盾,又有各族人民同沙皇專制統治之間的矛盾。可見當時的沙皇俄國是一個階級矛盾尖銳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
1917年,列寧用“一國勝利論”思想指導十月革命,最終取得勝利,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二)俄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國際支持
列寧也同樣強調國際支持的重要性。列寧認為,如果其他國家在較長時期內不爆發革命,就不能夠說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雖然蘇維埃俄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大,但仍可能會遭到資本主義列強的攻擊,資本主義也有復辟的危險。因此,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仍然離不開國際的支持、援助。
(三)“一國勝利論”是對“同時勝利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梳理“同時勝利論”與“一國勝利論”的關系時,有人認為“一國勝利論”是對馬恩“同時勝利論”的否定,認為“同時勝利論”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是正確的,但到帝國主義時代就過時了。
筆者認為,“一國勝利論”與“同時勝利論”,二者就其本質來說,是一致的、兩者并不矛盾。馬恩的“同時勝利論”與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無產階級革命將會在哪一種類型的國家發生并取得勝利,經濟落后的國家能否一國取得革命的勝利。從兩個理論提出的不同時代背景看:“同時勝利論”的提出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各個國家之間交往十分密切,政治經濟不平衡規律還沒有明顯凸顯出來,基于對這樣實際條件的分析,設想無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事業;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是在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大戰時期,政治、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列寧由此發現在帝國主義統治薄弱的地區出現了有利于革命的機會,抓住這一機會,那么無產階級革命就完全可以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可見,馬恩和列寧都是基于對當時歷史條件判斷的基礎上,對無產階級革命進行了分析。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性的體現。
同時,列寧的“一國勝利論”也發展了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列寧首先提出了在一國可以單獨取得革命的勝利,隨后,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列寧也進行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找到了在落后國家要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填補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不足之處,向前推進和發展了馬恩的思想。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對于在落后國家要怎樣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一國勝利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吸收借鑒“同時勝利論”和“一國勝利論”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較落后的國家,要怎樣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并發展了“一國勝利論”
首先,“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了“一國勝利論”中的部分觀點。通過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列寧找到了資本主義統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這一觀點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文章中,都分析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認為這是造成軍閥之間爭戰的根源。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的分析,也是他提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重要論據。
其次,毛澤東發展了列寧的 “一國勝利論”。在“一國勝利論”中,列寧把城市作為了革命的突破口,毛澤東則把農村作為革命的突破口。這是因為兩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成熟的地區不同:就當時的俄國而言,革命條件最成熟的地方是城市,因此,無產階級革命應該從攻打城市開始;而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是敵人統治力量的薄弱地區,中國革命要以農村作為突破口,然后進攻城市,奪取政權。
可見,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繼承了“一國勝利論”從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入手來分析革命的可能性,并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的不同,將“城市中心論”變為以農村作為突破口,從而豐富發展了“一國勝利論”。二者是一脈相承、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實踐上證實了“一國勝利論”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說明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也可以單獨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就在實踐上證實了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需要進行一定的積累,當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條件成熟,便可以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我國由此就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不僅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所探索的道路的正確性,而且也從實踐上證明了“一國勝利論”的科學性。
(三)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發展了“一國勝利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進一步發展了列寧的“一國勝利論”。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應該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豐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且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堅持執政為民,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建方面的理論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再一次發展。
四、結語
從馬恩的“同時勝利論”到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再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列寧的“一國勝利論”發展了馬恩的“同時勝利論”,提出落后國家也可以一國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并且找到了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在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怎樣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理論上以及實踐上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必將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李心華."同時勝利"論與"一國勝利"論之比較[J].理論學刊,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