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鳳 許光明 周晉 趙碧清

摘 要:藥物分析是藥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是研究和發展藥品全面質量分析和控制的學科。該文針對《藥物分析》理論教學的特點和現狀,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任務引領型教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結合等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改革藥物分析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經過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在提高藥物分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藥物分析 理論教學 教學方法 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b)-0147-02
藥物分析是藥學、藥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是整個藥學科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強烈的藥品全面質量控制的觀念,使學生掌握藥物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能夠勝任藥品研究、生產、供應、臨床使用及監督管理過程中的分析檢驗工作,并具備創新研究和解決藥品質量問題的思維和能力。要學好這一課程,并非易事,該文就藥物分析教學特點和現狀分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
1 《藥物分析》理論教學特點和現狀
藥物分析課程內容多而繁瑣,涉及面廣,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要求學生具備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較高的化學基礎知識,且與藥物化學,藥劑學等專業課程緊密聯系,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枯燥且難度大[1]。藥物分析理論教學偏重書本知識的講授,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氣氛比較呆板、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程最終成績一般是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占30%,使學生偏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考核不足,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藥物分析課程開設在大四的第一學期,絕大部分同學雖能認識到這一專業課的重要性;但部分同學忙于考研,忙于找實習工作單位,或提前到單位實習的等諸多因素都影響著教學效率。
2 藥物分析理論教學探討
2.1 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藥物分析》第七版教材內容可分以下幾個模塊,緒論和藥品質量標準內容及藥典概況(基礎知識);藥物分析中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常用的分析方法(藥物分析方法);具體藥物的鑒別、雜質檢查、含量測定等(具體應用);藥物制劑、中藥及其制劑分析和現代藥物分析技術。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手法側重點有所不同。
2.1.1 緒論部分以案例教學為主,學生樹立藥品質量觀念,激發學習興趣
緒論作為開篇之首,其教學對藥物分析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內容不多,但要想講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課前做精心的準備。首先,教師可從國際和國內著名藥害事件開始,例舉國際上著名的反應停事件,國內發生的“齊二藥”(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等,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藥品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再以常見藥物阿司匹林為例講述藥物療效與其質量密切相關,如阿司匹林不同劑型中雜質游離水楊酸和含量檢測要求的比較(見表1)。那為什么要檢測水楊酸的限量,為什么劑型不同,限量要求有差異,怎樣進行檢測?要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就引出了藥物分析的內容,就是對藥品研究、生產、儲存、供應及臨床應用等過程進行全面的質量監控,強調學習藥物分析對藥品質量進行嚴格控制的必要性。其次,通過介紹藥物分析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古代的神農嘗百草根據藥材的外貌特征、色味等感官反應和治療效果等對藥材進行分類鑒別和質量控制,到現在人們對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藥物質量分析控制系統形成;現代分析技術自動化,智能化高靈敏度方向發展,藥物質量分析控制水平全面提高。
2.1.2 總論部分,以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為主,多元化教學模式結合
總論包括藥品質量研究的內容與藥典概況,藥物的鑒別試驗、雜質檢查、藥物的含量測定方法與驗證、體內藥物分析。這一部分的內容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儀器分析及基礎課程的應用,對整個藥物分析內容的學習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而儀器分析一般在大二開設,藥物分析課程在大四的上學期開設,為避免儀器分析和藥物分析知識脫節,加深學生對儀器分析在藥物研究與生產過程中實際運用的理解,教學時以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為主,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結合的教學手段,從而將儀器分析的內容融入到藥物分析的教學中,應用具體藥物實例來介紹各種儀器分析方法的使用[2-3]。
比如,在藥物雜質檢查、含量測定的方法介紹中,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多種儀器分析方法,這些方法在藥物分析中各自特點,適用對象和應用情況不同,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某分析方法在藥物雜質檢查中的應用》;或針對日常中常見的藥品質量問題,緊密聯系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讓學生設計檢查方法并進行開放實驗。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又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強調儀器分析法在現代藥物分析中廣泛應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容量分析法,各方法有各自的優勢,適用對象的不同。如阿司匹林原料藥(含量≥99.5%)的測定一般采用準確度高的容量分析法,而不采用儀器分析法。
2.1.3 各論部分,啟發式教學為主,突出重點,掌握規律
各論部分是具體藥物的質量控制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規律,即各類藥物的結構特點與分析方法之間關系,可采用問答式啟發性教學,邊問邊答。不同類型的藥物,不管是按化學結構分類還是按藥物作用分類,都是圍繞藥物結構一理化性質一鑒別一雜質檢查一含量測定這樣一條主線來闡述的,掌握這一條主線,所涉及的知識點會更加系統化、更有條理,也會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4]。如第六章芳酸類非甾體抗炎藥,以典型藥物阿司匹林為例,重點介紹其分析方法。阿司匹林其化學結構為乙酰水楊酸,有羧基具有酸性,有酯的結構能水解,有紅外、紫外特征光譜等性質;進一步可用三氯化鐵反應、水解反應、光譜法和色譜法鑒別;藥物的雜質檢查,首先得明確其制備工藝,清楚雜質的來源及種類,再根據結構特點選合適的方法檢查。阿司匹林中的游離水楊酸主要來自生產過程中的乙酰化不完全,精制、貯存過程中的水解,制劑中水楊酸的限度不同,主要因為不同制劑過程產生的水楊酸不同,現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
同類藥物分析先總結基本規律,再根據結構差異區別對待。如結構中含芳伯氨基或潛在的芳伯氨基的藥物,大都可利用重氮化—偶合反應來鑒別,亞硝酸鈉滴定法進行含量測定,如鹽酸普魯卡因、苯佐卡因等;但鹽酸丁卡因、布比卡因因芳酰胺兩側取代基影響,無芳伯氨特征反應。同時注意,同一藥物,劑型不同,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阿司匹林以中性乙醇為溶劑,氫氧化鈉溶液滴定;其片劑和腸溶片曾用兩步滴定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阿司匹林制劑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只是各劑型的前處理方法有所不同。且同一方法用于同一藥物不同劑型時,測定條件可能也不同。如鹽酸氯丙嗪的片劑、注射劑都可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但測定波長的選擇有差異。片劑通過過濾消除輔料的干擾,在最大吸收波長254nm處測定含量;注射劑中含有Vc(λmax=243nm)作抗氧劑,在254nm處測定有干擾,只能選擇另一最大吸收波長306 nm 處測定,提高選擇性。
此外,在講授各類藥物的后半部分時,可選定某些特定章節或某一知識點,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準備多媒體課件,再選出代表授課,最后,由師生共同討論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改過去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2.2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應用越來越廣泛。根據《藥物分析》課程的特點和專業知識,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資源,適當添加圖片、聲音、視頻,引出藥物分析相關的知識點或某種藥物分析的原理,增強學生對某類藥物的印象,加強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如在“抗生素類藥物中高分子雜質的檢查”這一節中播放抗生素應用、過敏反應及抗生素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性方面的影視資料,可加深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印象,易于理解相關內容;另外,要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控制視頻資料時間;動畫應在恰當的時間點、適量加入,不能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在講重點難點的問題時,一定要結合板書重點強調,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提高學生興趣,活躍教學課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2.3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目前本科藥物分析的教學仍多以應試教育模式存在,教師怕學生考試不過關,多以配套的習題集為主要出題模板,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考核形式;學生在考前一段時間突擊,考完全部忘記[5]。因此,要改革藥物分析課程的考核,應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考核時需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考試內容上改革,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自己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嘗試出沒有標準答案僅有參考答案的試題,給學生自由答題的空間,以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核形式上改革,成績構成應多元化,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總成績比例可設為期末60%,平時40%。平時考核由上課考勤及問題的回答10%+實驗課20%+課件制作、講解及綜述10%組成。科學合理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本科院校為了保證和不斷提高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質量,首先要學生樹立藥品全面質量控制觀念,精心安排教學內容,力爭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不斷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學生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綜合素質高、滿足藥品質量全面控制對藥物分析專業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蔡小軍,向錚,鄭曉詠.《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初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159-160.
[2] 熊燕,李政道,包曉玉.“任務引領型模式”在《藥物分析》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廣州化工,2014,42(3):152-154.
[3] 姚彤煒,曾蘇,余露山,等.培養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藥物分析教學中的嘗試[J].藥學實踐雜志,2007,25(4):254-256.
[4] 劉文英.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藥學教育2005,2l(1):39-41.
[5] 譚穗懿,田元新,謝寶平,等.藥物分析課程考試設計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1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