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京族三島呈“品”字形分布,總面積約21平方公里,充滿了許多別具一格的人文和地理風貌。在行政區劃上,三島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興市。
盡管同處在美麗的北部灣,但三個小島在地理形態上卻風格各異。南邊的尾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地形狹長,景色迷人;西邊的巫頭島卻是中間粗兩頭細,如同一枚漂浮在海水上的大棗核;而北邊的山心島更為有趣,它的地勢是四周高而中間低,看上去像一個大盆子。在地理成因上,京族三島都是由海水沖擊而成的沙島,平均海拔不到10米。在日常生活中,三島居民除了可以隔海相望,還可以在退潮的時候,涉水過海,相互往來。
至今仍幸福地生活在三個島嶼上的人民,就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而關于島上居民的來歷,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500年前。
在編纂于清代的澫尾島“島民鄉約”中,清楚地記載著海島先民飄洋過海、遷徙至此的歷史。那是公元1511年的一天,12戶漁民從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一帶)出海,他們劃著竹排追蹤魚群,不知不覺便遠離了故土。三天三夜后,這群漁民漂到了今天的澫尾島旁,焦渴難耐的他們登島尋找淡水,立刻被島上的風景所吸引——海島地勢平坦,溪流潺潺,飛禽走獸在茂密的椰林中時隱時現,遠道而來的漁民們決定在此暫住下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吃住都在竹排上,白天出海打魚,晚上就把竹排豎起來遮風蔽雨。日子長了,這片“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丫”的寶地,讓他們再也舍不得離開。年復一年,這群拓荒者慢慢從海邊向椰林深處挪移,建立村寨。再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一部分人又遷往相鄰的兩個小島上。從此,三個島上的人們依海而居,以島為家,繁衍生息。
這些海島的先民,其實就是京族的祖先。盡管500年的時光很快像海水一般流走,但這三個玲瓏島嶼,至今仍然是京族的主要聚居地。所以,澫尾島、巫頭島和山心島在后來就順理成章地被稱作了“京族三島”。時間在進入上世紀70年代之后,由于圍海造陸和修筑海堤擋水,這三個島嶼逐漸被連在了一起,同時與陸地相接。也就是說,它們不再是單獨的島嶼,而從此成為了半島。但是在人們的習慣中,仍然還是將這個半島稱作“京族三島”。盡管京族三島成了半島,但是今天,當我們在廣西北部灣的上空俯瞰,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更美麗的奇觀:因為修筑海堤、海水消退等因素,今天的京族三島被一條總長為13公里的海濱沙灘環繞,沙灘沙質潔白,有“南國雪原”之稱。實際上,這種“一灘裹三島”的景觀,在目前國內也是絕無僅有。沙灘之外,便是茂密的紅樹林。紅樹是一種倔強的植物,它們在苦咸海水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駕著小舟穿行其間,時而會撲棱棱驚起幾只海鳥,頗有荷塘晚歸,驚起一灘鷗鷺的意境。
在這樣的美景中,島上的京族人和這些倔強的紅樹相伴而居。500年過去了,島嶼上的京族人已經由最初的12戶,發展到了今天的2.2萬人,目前仍留居在島上的約有7000人。
作為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充滿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站在乘風破浪的大排上,拉起兩層樓高的大網,給魚群布下“海上迷魂陣”;在每年的農歷六月至八月,京族人還將舉行盛大的活動——過“哈節”,這是一個熱鬧神奇的祭神儀式:宰“養象”、占卜、請神、歌舞、吃席……而少女們手持彩色棍子,聞鼓起舞。這些海洋的子民同時還擁有獨特的人文氣質。在京族三島上,與海相伴的京族人不僅擁有全天下最凄涼的琴聲——只有一根弦的獨弦琴;甚至還擁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喃字。他們的喃字古籍《金云翹傳》,講述的是青樓女子的愛情故事,卻被譽為“京族人的《紅樓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