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博
摘 要:內蒙古的草原面積占全國草場面積的27%,占自治區土地面積的75%,目前可以用的草場面積占到了全國的20%。然而如此廣袤的草場資源近年來卻面臨著荒漠化問題的威脅。內蒙古幾百萬牧民因此面臨失去土地的危險。這使得荒漠化不再是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更演變為社會經濟問題,加劇牧民的貧困和社會的不穩定,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本文重點分析內蒙古荒漠化問題的成因。
關鍵詞:內蒙古,荒漠化,環境保護
荒漠化問題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草原荒漠化是一個日益嚴峻,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生態問題,是土地退化的一種形式,由于草原對地球環境的調節十分重要,而且草原一旦荒漠化,那么其在短時間內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因此草原荒漠化甚至被稱為“地球癌癥”,所以對于草原荒漠化的問題亟需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荒漠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影響荒漠化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簡單的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但究竟哪個因素是決定性的,學界并沒有統一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自然因數對荒漠化的產生起決定性作用,其中氣候干旱則是造成荒漠化的最重要原因。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礎上,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粗放型的生產活動導致的,人為因素起決定性作用。
(一)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 氣候干旱
內蒙古位于我國的陸地的腹地, 屬于較強的大陸性氣候,距離海洋較遠, 多數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的少雨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內蒙古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70%,內蒙古東部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中西部有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這兩條山脈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不利于東南季風的深入。從近五百年的氣候資料顯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存在著三年有兩旱,七年全區一次大旱的情況,近幾十年由于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干旱出現的頻率更高,常有十年九旱,四年三中旱,三年一大旱的周期。 長期的干旱導致內蒙古的荒漠化地區逐漸東移,問題日益嚴重。
(2)土質疏松、風力大
對于沙質荒漠化土地來說,風是主要的動力,土壤是被侵燭的對象,植被是其保護層。 然而對于內蒙古來說,無論是風力、土壤、植被都不利于遏制荒漠化的擴大。內蒙古春秋兩季處于強大的蒙古高氣壓前沿,是高低氣壓的過渡帶,西北風強勁,而且內蒙本身是高原地形,地勢平坦,沒有高大山脈的阻擋,因此,這里的風力極大,其年均平均風速都達到3米每秒以上。再加上這里的土層很薄,植被以草原為主,對土壤的吸附力小,土質疏松,遇到大風天氣,這里的荒漠化問題就更容易加劇。
(二)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1)過渡開墾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內蒙古人口只有561.7萬人口,而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內蒙古全區常住人口為2470.63萬人,是自治區成立時的4倍,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增加950894人,增長4%。伴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和索取也進一步加劇。建國后內蒙古自進行了五次規模較大的墾荒運動, 通過這幾次大規模的開墾,內蒙古地區建成了幾個大的生產基地,如河套平原、西遼河平原、黃河沿岸地區、老哈河沿岸地區、嫩江右岸平原區等糧食主產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產品生產基地,現在內蒙古已經成為全國13個糧食重點生產省(區)之一。由于我國早期的開墾運動大都是粗放型的“刀耕火種”的方式,而草原特殊的土質結構更容易引發荒漠化的出現。
(2)過渡放牧
人口增長所導致的過渡放牧也是荒漠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內蒙古地區草場廣闊、畜牧業發達。但是由于過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自治區大部分地區片面的最求經濟的高速增長,用牲畜的純增長和存欄頭數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的指標。同時牧民也希望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因此牧區內的草場過渡放牧現象嚴重,這導致本身就因為過渡開墾而減少的草場資源更加不堪重負,在長期過度放牧的情況下,草場植被退化、沙化、鹽漬化等土地荒漠化過程進一步發展。
而長期的過渡放牧的結果就是草場的牧草變得更加稀疏、低矮,這又導致草場鼠害發生,進一步加劇荒漠化的推進。研究表明,草原植被覆蓋度和植被高度是鼠類選擇棲息地的主要因素,當植被達到一定高度時,即不適應鼠類棲息。由此可知,長期超載過牧導致草原退化,是引發鼠害的根本原因。近年來內蒙古地區鼠害頻發,2010年內蒙古全區草原鼠害危害面積9821.68萬畝,其中嚴重危害面積4245.96萬畝。 草場上的田鼠不僅吃草,而且挖掘洞穴,有數據顯示,長爪沙鼠的一個洞系就可挖出成噸的沙土這些沙土是揚沙的材料,短期內就能造成草原沙漠化。
(3) 過渡開采
這里的開采包括兩方面。一個礦區的開采,另一個是中草藥的開采。內蒙古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巨量巨大。稀土資源得天獨厚,世界第一。銅、鉛、鋅、鎢、錫等有色金屬儲量豐,且分布集中,有利于開采。與礦產資源相關的產值在內蒙古的GDP比重中占據了支柱地位。然而在大規范開發礦產資源所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也是巨大的,其中荒漠化問題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自治區共有各類采礦點3530處,筑路長度8000多千米,固體廢棄物5600多萬立方米,占地和毀壞植被13201公頃。礦產資源的開發對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加速了荒漠化的發展。
此外,濫采中藥材,挖發菜等活動使大量草原遭到破壞,直接導致土地荒漠化。據國家統計部門的資料顯示,內蒙古地地區因為挖發菜而找到破壞的草場大約有2億畝,遍布內蒙古中西部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等地區。由于挖發菜的過程破壞了地表土壤,導致寸草不生,據統計,掠奪性的發菜挖掘已經致使當地的0.6億畝草原遭到完全破壞而淪為荒漠化地帶,其余1億多畝草原遭到嚴重破壞后,目前正處于沙化之中。
參考文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