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玲
摘要:在現今城市規劃盛行,注重城市建設的時代,怎樣合理有效的進行城市建設從本質上來說關乎城市發展的前景。研究從城市地理條件、建筑風格與文脈傳承、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現狀及規劃的情況,利用現場踏勘和文獻收集等方法,對現狀城市建設進行調查,研究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以期更好的認識城市建設的過程。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發展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經常聽到“因地制宜”這幾個字,因:隨順;制:制定;規定;宜:適當;合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語出《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夫筑城廓;立倉庫;因地制宜。”城市建設是通過建設工程對城市人居環境進行改造,對城市系統內各物質設施進行建設。城市建設是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的,那么它們之間又是怎么樣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呢?
1 地理條件
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的時候,對于城市的性質和職能的確定,往往需要依托它的現狀基礎資料如地形、地貌,結合城市的經濟等條件進行確定。而這其中的“因地制宜”是主要的一部分是其本身的地理條件,包括本身的地理位置還有與臨近地區的關系。比如說,根據其地理條件,地塊的形狀及大小,再結合城市的地塊邊界和與鄰近地區的聯系,城市布局的形態可以分為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而集中式布局適宜于小城市,分為網格狀和環形放射狀,可以精密聯系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分散式布局適宜于大城市,分為組團狀、帶狀、星狀、環狀和衛星狀等,其聯系范圍廣。如上海市作為中國的窗口,在經濟等綜合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則是它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發展建設中,上海很好的體現了適時的根據城市地理條件等因素進行城市定位,有利于城市建設和發展。
2 建筑風格與文脈傳承
當今社會旅游景點千篇一律的仿古模式等對于城市建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粉墻黛瓦的建筑形式已經隨處可見,這種模仿式不兼具城市本身特點的,阻礙了城市特色的發展,不利于城市建設。因此,一種建筑形態在某一個地方很有特色,但是并不代表它適合所有的地方,換一句話說,建筑風格的形成,往往是由它的歷史文脈來決定的,只有融合在周圍的環境,才能算是很好的建設。在房地產盛行的今天,很多的建筑風格都是采用歐式的建筑,包括居住區內的綠化的造景手法均是采用歐式,雖然初期會比較新穎,一旦大范圍的挪用就失去了本身的意味。為了繼承和傳揚好的建筑風格,可以采納好的建筑形式,結合城市本身的特色元素會更加有利于建設屬于城市自身的建筑風格。比如說萬科的建筑設計的造型上采用了很活潑的幾何元素,這就更好的形成自身特色,但是又不至于突兀。
3 城市經濟發展
經濟是否發達決定和體現著城市建設的好壞,作為城市規劃設計者,不管是在體會、改建、規劃城市時,經濟發展條件都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因為經濟在建設過程之中起到一定作用,比如說它可以制約建造材料的選擇、樹種的配植、公共配套設施的控制等,根據城市具體的經濟情況和未來發展前景,才能更好的做好城市建設,有利于城市發展。江西省萍鄉市主要以煤礦采集為主要的產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副產業鏈,帶動了萍鄉市的經濟發展,GDP增長也較快,在這期間城市建設發展快,但是由于煤礦資源有限,在2010年左右,煤礦在萍鄉市就呈現下滑趨勢,經濟發展慢,而在這期間城市建設一直保持在之前的水平,為了謀求發展,萍鄉市正在努力打造旅游影城。
4 城市交通
交通是聯系城市內部和外部的主要方式,貫穿城市的血液流通。交通主要是以道路的方式展現,道路的等級劃分、后退紅線距離、過境交通與城市的關系等都是城市建設中需要考慮的問題。隨著道路的交叉所形成的交通島、街旁綠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因地制宜所帶來到產物。比如說上海的五角場,位于中環路、淞滬路、黃興路的交叉路口處,在其旁邊有萬達綜合體、聯信大廈等綜合商業大廈,其周圍的地區也是伴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它的出現是由于五條城市主干道的相匯而形成的,上方是采用高架橋的形式保持車輛暢通,下方的五角場下沉式廣場則是地下軌道交通、商業大廈的出入口交匯點,這站在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是結合周圍環境、交通需求而出現的。從多個角度來評價時,五角場的設計是服務于這一片區的經濟發展和交通聯系的,作為五條道路的交匯點,它必不可少。作為地下軌道交通和各個出入口的聯系,為了避免多個出入口的繁復給地面交通和施工帶來不便,下沉式廣場也就應運而生。五角場最終的出現在上海市來說是一個地標性的建筑,它不僅僅是滿足交通的聯系,而且很好的展示了作為一個交通節點可以更好的滿足其中的是城市規劃要求。
5 結語
城市建設和“因地制宜”的關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講清楚的事情,它們之間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城市建設的考量需要結合自身的現狀和歷史條件等因地制宜的創造出其適合城市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才會形成城市特色。對于城市規劃的工作而言,不管是總體規劃、分區規劃還是詳細規劃,落實到每一處細節時,都需要綜合考慮所有的因素,合理考慮現狀條件還有未來發展前景,選擇最適宜城市建設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因地制宜。再從城市建設之后的發展來看,只有真正的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才會有利于城市發展,反過來作用于城市經濟、政治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董光器.城市總體規劃(第三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王婧,方創琳,王振波.我國當前城鄉建設用地置換的實踐探索及問題剖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11(09)
[4]崔明寬,崔磊.小城鎮建設規劃與建筑的重要性[J]. 中國房地產業. 2011(03)
[5]楊晗.論“因地制宜”原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應用——以“玉溪煙草產業發展”為例.經營管理者.2011(21)
[6]孟兆禎.師法自然 天人合一——論中國特色的城市景觀[J]. 建設科技. 2003(01)
[7]胡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內涵、經驗和途徑[J]. 中國軟科學. 2007(04)endprint